每隔兩三個月,就會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沒有意義。
每年也會有一小段時間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感覺是因為,我的思維和認知在發展,而身邊的環境、工作,卻依然單調、重復,甚至荒誕。
1、這種無意義感是正常的嗎?會抑郁嗎?
2、想要更有意義的人生,是不是一種完美主義?
3、失去了意義感,如何調節?有哪些方法可以找回?
辰境:心理作者,2星優質答主
題主,你好!在你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在你的生活中,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看,基本滿足了生理、安全需求,社交、尊重需求也沒有較大困擾,現在在自我實現的需求中有些疑惑,想明確,你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以及如何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從心理學角度看,無意義感是天然存在的,個人如果在意義探索過程中持續受阻,在認知上不能適當調節情緒,接受無意義感存在的必然性,導致生命能量持續被消耗,是可能會陷入抑郁情緒。所以,積極探索人生的意義,并在探索過程中,接受人生存在無意義感的必然性,會有利于保持情緒的穩定。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呢?
人是被拋入這個世界的,從基因層面說,生存和繁衍才是生命基本的意義,所以人會畏懼死亡,無論多困苦的環境中都掙扎求生,在吃喝發愁的時候,完全不考慮其他,只想著吃頓好的;很多人會將孩子作為人生的全部意義,生育、培養、看著孩子慢慢長大,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有了延續。
然而,作為有思想的人類,除了生命本源賦予的意義之外,在更高層次上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是人一生的課題。
有人為了大眾福祉,有人為了科技的進步;有人為了藝術,有人為了事業,有人為了金錢,有人為了權力;有人為了流芳百世,反社會人格者也有為了遺臭萬年的;有人為了親人、朋友、所愛的人,有人只是想自己在這個世界上體驗生活……看,人生的意義千奇百怪,有人找到的人生意義,只是想守護門前的一棵樹。
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的,自己熱愛的、關注的、感興趣的,都可以成為一段時間或者一輩子的意義。
?如何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和自己、他人、世界有更深刻的鏈接。可以從給你帶來美好心靈感受的事、物入手,可以將正在做的事和宏大的意義相連。
“每隔兩三個月,就會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沒有意義”,如果是工作上的事,可以和自己的職業規劃相匹配;可以和最后完成的項目相關聯,從日常工作中發現新意,有秘書工作只是為老板貼報銷票據,就隱隱窺探到公司業務下層運行邏輯。
此外,關于讀書,推薦兩本書:
《活出生命的意義》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在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治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
《認識自我:心理學名家名著導讀》選取了弗洛伊德、羅洛·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亞伯拉罕馬斯洛和維克多弗蘭克爾五位不同學派的心理學家,在其代表作中挑選出與自我相關的、思辨性和可讀性相對較強的作品進行導讀,內容涉及心理學人格研究中自我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影響自我發展的諸種因素等。對大時代下人的孤獨與焦慮、對卓越的追求永無止境、驅動人類前行的力量等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進行了描述。
?愿你早日找到生命的意義,發現它在熠熠閃光。
一生何求? :您好!來訪者!
ta的主頁
您好!很高興能與您一起探討有關于思維認知方面的問題。
*思維認知*
首先,在我理解的思維認知范疇里,并沒有所謂的開始,更不會有終極。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都不會一樣。我們的所看,所學,所想,所悟都決定了思維幾何,從某一方面來講,思維能力越強的人,看到的高度就會不同。認知的能力又決定了思維方式的不同,看待某件事物的本質和角度就會有所區別。因此,思維認知的范疇是其極廣泛的,是多樣化的,并不單一。
然而,認知是需要通過學習,成長,實踐,最終達到理論結合實際的。因此,個人認為,認知是需要付出行動,真實而又肯定的。舉個例子來說:比如科學家愛迪生,在失敗幾千次的實驗后,才發明了電燈。他的思維認知能力毋庸置疑,明顯就與常人不同,電燈的發明,確實給人類帶來了便利,但也只是在“電”的范疇里的某一項突破而已。隨著人類的進步,認知能力將會越來越強,電的應用也會越來越廣泛,人類的思維能力也會更加的跳躍。因此,我才會理解,思維認知是沒有終點的。
從另一角度來講,如果思維認知只是一種想像,是某種精神層面的升華,就會演變為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想,而不去做;另一種是,想了就去做。前一種還好點,簡單分析下,就是,“我想通了!”“我明白了!”的一種心理層次。而后一種就比較麻煩,“想到就要做到!”的理念就會根深蒂固。往往現實和理想是有差距的,不然也不會有這樣一句話“知行合一太難了”!這是實話,我自己也親身體會過。像愛迪生那樣,失敗上千次還能堅持下來的,又會有幾人。如果失敗多次未果,這種思想就像被“賊惦記了!”一般,久久不能散去,日子一長,難免不會就成為了一個困局,對身心和生活都會造成不小的影響。而那些堅持下來,并且取得成功的人,內心是無比強大的。
和題主分享了我對于思維認知的一些看法,也只是單純的剖析了我個人思維認知的角度,不論是高是低,這也可以作為一個例子來看。當然,您目前處在怎樣一個維度,我還沒那個能力知曉。有幾個問題,您可以試著去回答。
你的思維認知能力強在哪里?
是在某一方面?還是已經到達一個瓶頸?
還有沒有提高的可能?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題主所談及的問題。
這種無意義感是正常的嗎?會抑郁嗎?
上面談到了,認知能力決定了思維方向方式的不同。如果您的認知還停留在過去,那生活依然會如常,因為思想根本沒有變化。但如今,您在某一方面的認知提高了,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自然也就起了變化,這是一個轉變的過程,再正常不過。沒必要去糾結在有意義與無意義上,它與思維認知根本不存在矛盾關系。事實上,簡單的說,就是自我認知提高了,思維能力變強了,而內心卻還停留在原地。很多人,當他們的思維認知能力提高到某一層面時,心境也逐漸達到一種“云淡風清”境界,我們也稱之為“名人”“高僧”“世外高人”。好比小說中的武功高手,光練外功不練心法也是徒然,其實道理是一樣的。因此,只有心境的隨之提高,才能稱得上格局。心胸開闊的人,是很少會抑郁的。
想要更有意義的人生,是不是一種完美主義?
在人世間追求美好的事物,本來就是每個人心中的愿望。一個有追求的人,想要改變不滿足的現狀,也是要付出行動的。當然也要看思維認知達到是何種層面,如果是無法為之付出的,不切實際的,那要另當別論。比如說看破生死,就一定想要長生嗎?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做不出天衣無縫的事,完美主義也只是一種追求罷了。很多事情,只要自己盡力去做了,就會有價值。能在思維認知能力上提高的人,本來就是有追求的人,換句話來說,有追求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失去了意義感,如何調節?有哪些方法可以找回?
每隔兩三個月,就會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沒有意義,每年也會有一小段時間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感覺是因為,我的思維和認知在發展,而身邊的環境,工作,卻依然單調,重復,甚至荒誕。
借用題主的一段話,其實也是想說明一個大眾問題,很多人的心理上都會在某一個年齡段產生這樣的情緒。特別是年紀在四十左右的人群,四十而不惑很難。產生這樣的心理,主要是有幾點:有了人生過往,生活單一且重復,精神層次提高,人生閱歷豐富等等,歸根到底,也就是他們心中的理想和追求從未停止,表現在對物質上和精神上。何時產生的這種心理,或者說是情緒。答案也許是,當周圍靜止時。我在這里說的靜止,某一角度上也指的是思維認知。是周圍的人或事停止向前了?還是自己的心還停留在當初某個時期?與你相知相伴的人在哪里?
說到這里,我講個小故事:一群為了生存的人,他們準備翻越一座未知的高山,只有翻過這座山,才有生存的可能。他們來到山下,向山上望去,半山腰已被迷霧籠罩,根本看不到山頂的情況,通往山頂的只有一條道路,由無數的石梯組成。山路上已有熙熙攘攘的人,看來已有不少人提前他們上了山。于是,他們也鼓足了勇氣,順著山路向上爬,時間慢慢地過去,不少人開始掉隊,剛開始他們拉開的距離還不是很大,隨之離得越來越遠,爬得最快的人已經進入了迷霧區,當他敏感的發覺四下不對時,這才意識到,除了他自己,身邊再無旁人,這片區域像是獨立的空間,無論他是選擇等待,還是吶喊,都沒有得到回應,好似一片無人的禁區......
故事就先講到這里,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道路是不同的,有快有慢,有攜手并進的,也有獨立面對的,有看得到的,也有未知的。有敏感的,也有隨心的,但出口始終只有一個。從不同思維和角度去理解,就有不同的故事結局。
當周圍靜止時,何不靜下心來想想,我曾經的人生目標是什么?身邊最重要的人,是否還在原地?
祝開心!
凌玥Lyna:看到他人靈魂中的閃光點,并給予認可,這是真正的溫暖。
ta的主頁
題主你好。
看了你的敘述,有種感同身受的感覺。這種無意義感其實很多人都有,或者說,也許每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和階段,都會出現。只是生活中有太多東西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當注意力被吸引走時,就遺忘了這事。有的人,永不會再想起,有的人,卻每當靜下心來,回顧自照時,就時不時會想起這些。
其實我想說,恭喜你還保持著對生命意義的敏銳度與覺察,也保持著向上求生的生命力。
你肯定是對生命的價值是有所追求的。但自己的生存環境卻跟不上心性與認知擴展的速度,所以這種反差,激發了這種對現狀的不滿,以及對現有生活意義的質疑。
【1、這種無意義感是正常的嗎?會抑郁嗎?】
其實這種對意義的追尋是正常的,對更好生活的追求,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的源動力。每個人的目標不同,有人追求的是物質,有人追求的是名望,有人追尋精神上的價值。這些都是人性正常所需。
如果僅僅只停留在無意義感里,造成心理和生活狀態上的“凝滯”就確實容易導致抑郁情緒。但不用擔心,因為你現在能在這里提問,也在尋求改變的方法,就說明不是“凝滯”,也不想待在“凝滯”的狀態里。你只是處于正在追尋的“過程”中。
【2、想要更有意義的人生,是不是一種完美主義?】
【3、失去了意義感,如何調節?有哪些方法可以找回?】
個人感覺這并不是完美主義。完美主義者會對事物有一種執著的追求,但這種追求是基于“事情”層面上,會想把事情本身做到極致。做事會有一種無法自控的動力,而這個動力的來源與是否有意義并不一定相關。
而你想找的,正是“為什么要做”的原因,就是對于生活的源動力沒了。
那么對于意義感的尋找和調節,以你的情況,我總結為兩大類,供你參考,看是否有所幫助。
?一、從需求入手
每一階段我們自身的需求都會有所不同。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那個金字塔,其實就是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所需要的價值和意義。
它把需求分成五類: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很顯然,前兩個階段你已經走過,所以會覺得已經習已為常,毫無意義。但那是已經走過的路,無需否認它。而后面的路,可以從后三個方面試著去尋找,看哪些會讓你更有需要,或覺得有價值和意義。
當然,這是從理性方面解釋或找答案。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感性層面。
?二、感知層面入手
法國著名神經學家、精神病學家大衛 · 塞爾旺-施萊伯博士通過畢生研究,推斷出人體內存有兩個腦(簡單按功能類別劃分):認知腦和情感腦。后來經過發展和研究,還包含了“原始腦(或本能腦)”這個在此暫且不提。
就說認知腦(理智腦)和情感腦。從你的敘述中可能看出,無論是通過自學,還是接觸人與事,你似乎在有意做些與自我提升相關的事情。不管是知識,技能,還是認知提升方面。所以你的思維和認知是在不斷提升的,而身邊的環境卻一成不變。
無論這種提升是基于對不確定的未來的恐懼,還是對更好生活的追求,還是覺得理應如此,總之你的學習力與思維深度都是很強的。這些追求也都是好的。但同時也造成了一個問題,就是認知腦和情感腦的不平衡。
當你重點發展認知腦時,在你不斷的學習和提升時,這種提升感本身就是對理性腦的獎賞,但情感腦卻沒有得到相應極別的獎勵和反饋。
所以我感覺,你失去的,不是對生活意義的認知,而是對快樂感知的能力。
如果可以的話,可以試著恢復一下對感覺,感受方面的覺察。這也許會對尋找意義有很大的幫助。
?1、恢復感知快樂的能力。
不知~~~你有多長時間沒有開懷大笑過了?生活雖然相對安穩,但是否已經遺忘了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喜悅?
試著找些能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情,哪怕很無厘頭,哪怕很沒有價值,哪怕看起來表面很無聊。試著去找找,無論是讓感到自己開心,溫暖,興沖沖的事,無論是什么,找到那些會讓自己內心一動的事物。哪怕只是讓自己放松下來,真正的什么也不想的事。哪怕只是盯著藍天白云,或者夜空,哪怕只是一陣風或一朵花。試著去發現那些無意義事情中的美,當你恢復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對自己的感知時,生命的意義,會自己浮現出來的。
生命的意義,就藏在那些看似真正無意義的事情中。
?2、增加社交。
當然,我們一般會把很多社交定義為“無價值”的社交,會為了提升生活效率與質量,而切斷很多無意義的社交。但當生命本身沒有動力和能量時,回歸人群,卻也會讓我們與外界多一絲鏈接。生命的力量是需要流動的,人也是社會性的生物。社交,有時也是能量的來源之一。
與三五好友吃喝打趣,聊聊最近的時事。所似無用的時間流逝過去了。但真正好友間的閑談,也是對彼此生命的一種慰藉。
不知你是否有伴侶,如果單身的話,試著談個男/女朋友,親密關系的建立也有助于打破現有狀態。
?3、重新撿起或培養個小興趣或愛好。
運動也好,技能也好。跑步,健身,戶外,攝影,或其他自己喜歡的愛好找一個。最好是多動身體,少動腦的那種。多在室外,少在室內的那種。
原因:
一是需要開放的環境,讓很多東西流動起來。
二是需要身體上的感知能力跟上大腦的提升速度。
?4、尋找理由,或定個小目標。
用即時反饋的方式,給自己定個目標,或為自我提升找到個目的。
無論什么理由都行,只要能引起自己愉悅感的。不一定是非常長遠的那種意義和理由。只要能提供給自己即時反饋的愉悅感,就可以。
前面幾項可能會讓你覺得,這些都是更沒意義的事了。但先恢復能量,恢復對快樂的感知,你才有力量繼續走下去,而不是進入到內耗。才有力量走到找到人生真正意義的那天。
而且,你所在找的意義,也許就正藏在這些事情中。
所以上面這些,做時按順序來,別跳著走。
?5、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真正有意義的人生。
其實前面說的那些,都是為了這點,為了尋找到真正的意義而服務的。
你的自我提升是為了什么?
你真正喜歡的事情是什么?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哪怕沒有回報,你也想一直去做的事情是什么?
一時找不到答案,不要急。記掛著,但不要一直盯著想。用行動去慢慢找。
不要鉆在問題上(這是想),而是要真的去尋找(這是動),你終將會找到真正的心之所向。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祝開心,快樂!
王媄儀:沉默是鯨,良言是姜。
ta的主頁
題主你好,您問了一個很重要的、關乎生命本質的問題“意義感”。首先我要恭喜您,因為您已經開始了一個“我不知道”的旅程,這個“不知道”里,蘊含萬物,蘊含生命的活力,蘊含那個每個人的人生都逃不開的課題“成為你自己”。
當然這個過程會很辛苦、很迷茫、很多痛苦,甚至產生很多自我質疑。但是從您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您是一個非常敏感而“敏銳”的人。敏感是指對外在環境的反應名感,敏銳是指對自己情緒感受和需要的覺察。
先簡單回答您前兩個問題,再對第三個做澄清與建議。
1.是正常的。可能會導致抑郁,但是正如萬物都有源頭,各種情緒疾病也有起因,假若您因為這件事抑郁,起因已經知道了,害怕好不了嗎?是否抑郁/心境障礙———需要去正規醫院做檢查以排除。
2.不是。人類是一種需要“歸因”和“理解”的生物,因為太相信自己的頭腦了,被頭腦掌控了,才會這樣想。好比說“意義”,薩古魯說,所有生命都知道是誰、在哪兒、去哪兒,生命就一種正在進行著的現象,只有人類才需要意義。您看,您現在不僅需要意義,還需要一個理由來解決自己的困惑———我為什么這樣?我這樣是不是因為完美主義? 不是,現在不需要給自己貼標簽了。
下面我對您的問題做一些“澄清”。自由、死亡、孤獨、無意義,是存在主義四個既定的問題。一個生命,它不僅要活著,還要感覺好、感覺到“他是他自己”、為自己的這一生正在發生的過程負責。自由意味著責任,意味著選擇。
這四塊兒,看起來是分開的。但其實他們內在相連,并被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串起來“你是誰?”。只有你知道這一點,你才能為自己的生命全權負責,做出選擇且“無悔”,有朝氣蓬勃的精神去“活著”,不再需要尋找“生命的意義”———為什么呢?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夠“向死而生”,因為這樣的時刻,他就已經與他的生命融為一體了,作為一個具有“你性”的生命那樣在活著,這就是生命的全部意義,也是全部過程。
3.
所以,現在就到了您的第三個問題。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如果覺得無意義,該怎么調節?
從您的描述來看,您對自己,“從有意義感”到“無意義感”的過程是有覺知的。您的歸因、理解,在于“認知在改變”。
我認為您的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那的確也是其中一小部分原因,因為每一天,都不一樣。但是這里面有一個“硬傷”,您把基準點調到了外部世界上。那么您穩定“你性”從何而來呢?假如外在一直改變,您的認知一直改變,也就是說這樣您就會一直找不到“意義感”了嗎?
“意義”這件事,關乎生命本身,您作為“自己”這個生命的本質特性。所以,要想探索第三個問題,我給您如下建議:
1.回顧自己是怎么成長起來的,自我價值是如何形成的,目前您體驗并衡量自我價值的標準是什么?能不能做到信任自己“無條件地有價值”?
因為我們成長過程中,由于養育者的恐懼、保護等因素,有可能會漸漸“失去真我”———其實他丟不了,就是我們感知不到他了。漸漸的,我們價值觀里就會有很多“應該”、“必須”,兩只眼睛朝外看,慢慢的也用那些標準來要求、評判自己了。
2.回想、體驗、想象、記錄 那些令自己真正愉悅的事兒。那種愉悅,是不帶目的感的。我舉個例子,您有沒有在某個瞬間,看到一朵云、或者面前突然展現的一大片風景,突然愣住了?然后就是站在那里看著,只是非常滿足、愉悅的看著。也許是星空、也許是電影、也許是一句話、一本書。————那些瞬間就是你作為一個“生命”的本體喜悅。現在把它找回。
假如你一時找不到自己的“喜悅點”、“興趣點”,就開始記日記,每天記錄一下,什么事讓你感覺特別愉悅。放個一兩個月再打開看,應該心里有個大概了。
3.閱讀和觀影。看一些能夠觸動心靈、或者對自我成長有益的書籍。我在這里可以推薦您看一本RollyMay的《人的自我尋求》 您可以翻翻看,找找感覺。
4.可以接觸一些靈性層面的東西。好比說,關于意義感這個事,其實可以通過閱讀您的個人星盤獲得更快速的建議。星盤可以透露一個人靈性成長的總方向和目的,以及個人特質、個性中的內在張力等。這些你可以通過自己長期的自我探索獲得,也可以通過占星學獲得——當然,還是自己探索的體驗深刻。
除此以外,也可以看看其他靈性相關資料:如薩古魯的視頻。都是免費的,很容易找到。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
我是媄儀,心理咨詢師,身心靈療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