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戀的痛苦大概是每個人必修的功課之一。
當我們陷入失戀的痛苦時,可能聽到最多的也是“不就是失戀嘛,每個人都會遇到的。”
然而身為失戀痛苦的主角,卻如同行進在荒蕪的泥沼中,無法自拔卻同時也無人知曉。
你是否也經歷過如下的失戀暗夜時刻?
正常生活時毫無異常,可一旦某些神經被觸發,便淚如雨下;
白天工作社交充滿活力,可一到晚上就整夜整夜的失眠;
拼命地讓自己不要去想他,可仍舊控制不住地去翻他所有的社交動態;
以前的相處細節在腦中揮之不去,甚至自己會繼續演繹相逢后要說些什么話;
……
現實中,大多數人都告訴我們,時間可以治愈一切。
雖然時間會讓我們逐漸淡忘,但如果沒有很好地告別,失戀的傷痛就會在我們人生地圖上刻下深深的印記,成為“未完成事件”,如影隨形般的影響著我們的未來。
失戀后,雖然人和事件以及遠離我們的生活,然而在那段感情中未完成的情感需求就仿佛在牢籠一般,將我們的內心死死地框在里面,遲遲走不出來。
【未完成事件】在心理學上是指由于某些事情沒有一個完整的開始與結束,導致這部分情感在知覺領域里并沒有被充分體驗,因此就在潛意識中徘徊,在不知覺中被帶入現實生活里,從而妨礙了自己與他人間的有效接觸。
這個概念來源于 20 世紀初誕生于德國的完形心理學(也稱格式塔心理學),并成為“完形治療”方法的理論基礎之一。
當我們在遇到情感挫折時,那些人和事件在現實層面中已經成為了過去式,然而心理層面上,我們還有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于是我們就會在這些情感需求帶來的的情緒園地中徘徊踟躕,任由各種情緒攻擊自己。
失戀的情形很多都和這種心理有關,比如:
雖然一時憤怒提了分手,但心中的依戀還在延續,期待對方能夠主動聯系;
由于對方的傷害而分手,但內心的憤怒以及受傷的情緒并沒有得到釋放;
對方突然失聯,不告而別,所有的情緒都成了無回應之地……
這些種種的情緒還會在我們的大腦中演繹,從而衍生出更多的情緒,失望、憤怒、期待、自我懷疑、遺憾……時時縈繞觸碰著我們的神經,讓我們想說什么卻無處可說,想做些什么卻無從下手……
完形心理學有個著名的試驗:
有人在地上鋪了一張白紙,在上面畫了一段圓弧,經過白紙的孩子會自然而然地拿起筆補上線段,讓圓弧成為一個完整的圓。更令人驚奇的是:大猩猩也有這樣的癖好。并且,小孩子或者大猩猩都會盡力使自己畫的線段平滑,使完成的圖形與原先的弧一樣平滑。
心理學家發現:
有機體有追求完整的傾向:一個不完全的完形就引起注意直至完形出現和穩定為止。
有機體會依照其當前之需要,完成其完形。
然而,我們的生活遠比畫一個圓要復雜許多,尤其是在對親密關系的需求中,我們有著許多的情感需求,一個需求如果無法被滿足,又會衍生出其他不同的需求。
情感層面的需求滿足就成為了一個達不到的理想狀態,然而最求完成狀態的潛意識又促使我們以某種行為模式去滿足這些需求,就會導致了我們失戀時不受控的一系列動作。
比如前任已經徹底被我們從生活中刪除了,拉黑了所有的聯系方式,但我們的心理層面還有著對他(她)各種復雜的情感,還有很多話沒有真正講出來,很多情緒沒有得到真正的釋放,于是潛意識的驅使下,我們會不斷去關注他(她)的動態。
所以,當失戀帶來的負面情緒我們并沒有去完全經歷、釋放的時候,我們就會陷入回憶中念念不忘,也影響著我們進入下一段關系。
由此可見,心理層面上的“未完成事件”是一種情結,因為創傷事件在心理層面的未完成,我們由此而建立的受限性思維模式就會在我們的無意識層面運作,進而影響我們的生活。
記得有一例失戀咨詢案例,來訪者小美在講述自己失戀的痛苦時,提到:“為什么每次的戀情我都很想用心珍惜,然而卻又不自覺地把對方推開,其實我也不想分手,我很想讓他回來找我……”
原來,小美的初戀因為覺得小美過于粘人而希望兩人冷靜一番,結果小美以為對方不愛他了,便各種痛苦挽留,然而對方卻在小美的情緒中倉皇而逃,留下小美一個人在痛苦中掙扎。
然而,小美內心的失望和疑惑從來就沒有得到真正的釋放和回答,于是她形成了“戀愛也要很獨立,否則就會被拋棄”的觀念;并在下一段關系中,時刻保持著自己獨立的形象。
下雨忘帶傘寧愿自己淋回去也不愿意讓男朋友來接……更讓她難受的是,每當男朋友生氣有所不滿時,她的回應也是,沒關系,你要是想放棄,就放棄吧,我不怪你。
就在這樣的循環中,小美經歷了又一次的失戀……她說:“我真的很想珍惜他……不想讓他受委屈啊。”
小美就是受“未完成事件”不斷操控的典型案例。
因為第一段戀情的被動分手,她的情緒一直都還在潛意識徘徊,她將這種“你必須獨立,才不會被拋棄”的情感要求投射給之后的每一任戀人,以為每個戀人都希望她越獨立越好,最后卻將自己變成了一座孤島。
還有人在受到傷害失戀后,可能將上一段情感中的對方“內射”,而將過去積累的憤怒和不滿“投射”出來,最后自己變成了那個自己討厭的人。
而著名的“蔡格尼克效應”也是通過實驗證明了相比已完成的事件,未完成的事件留存記憶的時間更長。
這是20世紀20年代蘇聯心理學家Β.Β.蔡格尼克在一項記憶實驗中發現的心理現象。
她讓被試者做22件簡單的工作,如寫下一首你喜歡的詩,從55倒數到17,把一些顏色和形狀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線穿起來,等等。
完成每件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大體相等,一般為幾分鐘。在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允許做完,另一半在沒有做完時就受到阻止。允許做完和不允許做完的工作出現的順序是隨機排列的。
做完實驗后,在出乎被試意料的情況下,立刻讓他回憶做了22件什么工作。結果是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憶68%,而已完成的工作只能回憶43%。在上述條件下,未完成的工作比已完成的工作保持得較好。
可見,未完成的情結對我們有著更長時間的影響。
對于內心的“未完成事件”,我們通常的應對辦法就是壓抑和轉移。但不幸的是,這樣的方式只會帶來一連串新的問題。
如果我們總是停留在過去未滿足的需求里,對“未完成事件”充滿了執念,當我們要完成它時,就只能將它建立在某種類似的基礎上,自己以“投射”或者“內射”的行為模式,將自己壓抑和轉移的需求投射出來,結果導致了更大的問題。
失戀后,我們的很多情感需要失去了回應,這些需求也就無法得到及時的滿足,但它們始終留存在我們心底深處,直到我們真正的完成這些情結。如果始終無法滿足,就會一直牽絆著我們的成長。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曾經說過:“對于一個人的治療,就是拉近他與真實的距離。”
雖然真實是無比痛苦而又難以面對的,但對于失戀中的我們,最好的告別可能就是真正接受自己心靈深處的“未完成事件”,勇敢地面對,并以自己的方式將這些內心的積壓情緒抒發出來。
揮別錯的才能遇見對的,我們才能重新充滿愛與力量走入下一段關系。
首先,我們要勇敢地面對失戀這件事,允許自己所有的情緒自然流露。
我們要從自己的內心真正接受,這段關系真真切切已經成為過去式了。這時,我們真實的情緒才會顯現出來,不管是憤怒,還是留戀,或者是遺憾,自責,都允許這些情緒出現在自己的生活中。
其實,失戀最怕的就是掩藏真實情緒后的輸贏爭奪。很多人在失戀后,由于種種原因,會掩飾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們害怕,一旦情緒流露,自己就輸了。然而,愛情哪有真正的輸贏?
每一段親密關系的到來,都如一面鏡子般讓我們照見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所以我們才更要正視這些情緒,如果我們越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內心的感覺只會更加強烈。
允許自己的真實情緒流露,才是真正的成長。
其次,覺察自己真實的情緒,并幫自己完成這些情緒的釋放。
當你覺察到自己的真實情緒,就可以根據這些情緒背后的需求來將情緒釋放。
如果你和對方因為誤解或沖動而分手,雙方對這段關系還留戀,只是礙于現實原因,那么可以試著問下自己,如果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沒有他了,你是否能接受?
如果不能,那就鼓起勇氣去告訴他自己真實的感受,愛情唯有在真實面前才會真正的出現。
如果對方已經堅定不移地離開,那么你當下的情緒是憤怒,遺憾還是委屈?
不管是什么,都嘗試和對方來一次真正的告別,將那些久藏心底的憤怒,遺憾、委屈告訴他,當這些情緒在現實的情境里有了被體驗的可能,內心的未完成情結也就會慢慢打開。
當未完成情結構成的鎖鏈打開后,我們的內心才會真正的在未來的時間里被治愈,并得到真正的成長,因為我們學會了如何真實地表達自己。
第三,嘗試完形治療著名的“空椅子技術”
如果沒有機會真實地和對方以及事情告別,我們可以嘗試“空椅子技術”。
只需要準備兩把椅子,你坐在其中一把椅子上,想象對方就坐在對面的椅子上,你們一起重新對話,重新復盤過去,來一場真正的告別。
復盤過程中,你可以盡情地去表達自己的憤怒、委屈,不舍,也可以代入對方的角色,去訴說自己內心感受到的傷害,想象他會說些什么,從而更好地理解對方,真正的放下這段關系,放下這段關系對你們的束縛。
唯有放下,才會真正地懂得那句話:“每個人都值得被溫柔以待。”
或者我們還可以用自己能想到的任何方式去將達成自己未完成的需求。
總之,我們需要一場真正的告別,讓我們的情緒有處可去,而不能任由時間去淡忘。
如果正在讀文章的你也恰好處在失戀的漩渦中,不妨嘗試以上各種方法,或者自己舉辦一個告別儀式,讓所有的情緒得到真實的釋放,從而真正的放下過去,走出“未完成情結”。
只有我們能很好的處理這些“未完成情結”,我們才能從關系中獲得真實的成長,從而更好地成為自己。
也許我們心底的糾纏的曲線,只是需要我們一個認真的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