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不久的 38 婦女節(可能大家更喜歡叫女王節),是一個為女性設立的國際節日,肯定了女性在社會各個領域做出的貢獻。而如今,我們能感受到的最濃節日氣氛恐怕是購物,琳瑯滿目的廣告吸引著我們下單。
與此同時,各種販賣女性自我焦慮的刻板印象,隨時都能看到:
“這樣的身材是嫁不出去的”
“女人四十不顯老,老公體貼心情好”
“做女人,整好”
這些文案卯足了勁,想表達當今女性經濟獨立了、自己想買什么就能買什么了。但是掀開這塊布,依然包裹著對女性自我的否定和不接納。[1]
我們的身邊,也有無數獨立、自主的女性們,在擁有了卓越的才能和成就之后,依舊跨不過對自我的不接納、對婚姻的焦慮。有一位朋友前陣子花幾萬塊錢買了化妝品,買完自嘲說:“沒男朋友,也不知道美給誰看。”
當我們一直強調女性經濟獨立時,我們是否忽略了,真正的獨立不僅是經濟,更是心理上的獨立。
什么是女性心理上的獨立呢?今天想借一部紅了 150 年的作品——《小婦人》(Little Woman),與大家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小婦人》講述的是一家四姐妹的故事,150 年前的那個時代,如果女孩子們想要幸福,出路就是嫁個有錢的男人。
就像馬奇姑媽對喬說的那句:“沒人能走自己的路,更何況你是女人,你需要嫁個好人家。”
而四姐妹中排行老二的喬,偏偏是個例外,她從小天不怕地不怕,最大的夢想是當一名作家,最厭惡的就是所謂 “女人必須嫁得好”,在她看來:
“女人也有思想、也有心靈,也有野心和才華,當然,她們也有美貌。但是我受夠了人們說女人唯一適合的就是愛情。”
喬有一個跟她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勞里,在無數讀者心里,他倆就是天生一對,是注定要在一起的。據說當年小說刊登時,讀者天天追著出版社問:“喬什么時候嫁給勞里?”
然而,喬的選擇讓所有人都不能理解。
盡管深愛著勞里,她卻狠心拒絕了他的求婚:“對不起,我做不到,我想,我不會結婚。”
因為她能預想到,嫁給勞里后,自己會成為一個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太太,從此相夫教子、歲月靜好…… 而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拒絕了一檔 “完美婚姻” 之后,喬踏上了去紐約的路,追尋自己的作家夢。
大城市的一切都不如她想的那么順利,沒有出版社看上她的稿子、身邊沒有一個知心的朋友可以說話。當不成作家,她只能做一名卑微的家庭老師。
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內心對愛的渴望、對家的思念變得極其濃烈,她甚至想過要挽回勞里……
這大概是無數奮斗中的女性都懂的苦楚,總想要靠自己打拼一番天地,卻總在孤獨時遺憾某些人不在身邊。
后來喬遇到了貝爾教授,貝爾欣賞她的寫作才華,也欣賞她對獨立的追求。當喬為了迎合報紙的需要,而違背自己的興趣去寫作時,貝爾揭穿了她的心:
“你應該取悅你自己,別人的意見都不是最重要的。”
“告訴你自己:當我不能面對自己的內心時,絕寫不出任何一行作品。”
這番話讓喬開始去思考,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是迎合大眾的口味、靠稿費養活家人?還是寫出真實的自己?
后來她開始拋開出版社的要求,用真情實感寫出了自己的作品,獲得了越來越多讀者的認可,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
關于故事的結局,讀者討論最多的點是:喬到底要不要結婚?
原著里喬嫁給了貝爾——這個跟她在靈魂上產生了共鳴的男人。夫妻兩人辦了一間小學,潛心在教育事業上,同時喬也依舊堅持著自己寫作的夢想。
然而 2019 版最新電影里,導演沒有讓喬嫁給貝爾,理由是尊重當年的作者的本意。眾所周知,《小婦人》中的喬寫的正是作者奧爾科特自己,現實中的她終身未婚,是一名堅實的女權主義者。
據說當年她投稿時,出版商堅持要在結尾安排喬出嫁,因為當時的讀者只能接受女主角 “要么結婚,要么死亡” 的歸宿,她最終妥協了……
一個獨立的女人,僅僅是反抗婚姻嗎?
當我思考這部作品時,困擾我的不是喬要不要結婚,而是喬追求的女性獨立,究竟是什么?
喬從小就很清楚,她不想過闊太太的生活、一輩子依靠男人。她的夢想不是嫁人,而是寫作,她不想像姐姐一樣早早結婚,放棄一切只做一名家庭主婦。
但是,她反抗的究竟是 “以嫁人為目的” 的人生,還是婚姻本身?她痛恨的究竟是社會對女性的標簽,還是自己身為女性的特質呢?
這些問題她一開始并沒有想明白,從少女到成年,她的內心跟著她的閱歷一起成長:
成長第一階段:少女時期的 “男孩夢”
少女時期的她表面上非常直率、天真、敢愛敢恨,內心卻有很多的自卑,她常常把 “要是我是男孩子” 掛在嘴邊:
如果我是男孩,就能跟爸爸上戰場;
如果我是男孩,就不用被逼著嫁人;
如果我是男孩,就可以獨立賺錢養家,不用伸手找人幫助;
……
她學男孩子吹著口哨走路,談吐在姐妹們眼里有點魯莽,以此掩蓋自己溫柔和多情的一面,為了證明自己可以像男孩子一樣獨立和自主。
這時候的她,雖自認為女權主義者,卻并不接納自己。她覺得女人不如男人。為此常常讓她感到矛盾,既想獨立闖蕩,內心又明明很戀家;一邊發誓不結婚,一邊又深知自己對勞里的感情和依賴。
喬的這種心理,現實中其實很常見,很多人以為自己對性別歧視深惡痛絕,卻在無意識中暴露出很多對男性的偏好,例如覺得 “男子漢” 是個褒義詞,卻認為 “娘娘腔” 是貶義詞。
女孩子們在追求女權的同時,可能并不接納自己的女性角色。
成長第二階段:接納自己的全部
喬人生的轉折點,是拒絕勞里的求婚并前往紐約追夢。
在各種碰壁和沮喪的生活中,她開始承認,自己也有脆弱的時候,也是一個很需要被愛、渴望家庭的女孩子。
與此同時,貝爾的全然支持,讓她意識到,接納真實的自己是多么重要。
她不需要否認自己的孤獨、脆弱,就像她不需要否認自己的獨立、才華一樣;
她不需要去羨慕男孩子有的那些東西,因為她也可以擁有;
這時候的她,才慢慢意識到:一個獨立的女孩子,既可以追逐夢想實現自由,也可以接納自己脆弱的一面;可以向傳統觀念說不,同樣可以全心地依賴一個人。
從這一點來看,“喬嫁人了” 的結局不一定是壞事,結婚并不一定會讓一個獨立的女性失去自我,相反,可能是因為她接納了自己的全部。
婚后的她仍然堅持自己的事業,并且一直做著很 “喬式” 的事情,例如創辦學校、投身教育、收留貧窮人家的孩子。
喬的成長過程,是自我確認價值,擺脫社會標簽的過程。我來定義我是誰,而不是他人來定義我是誰。
厭女癥,阻擋了女性的幸福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 “厭女癥”,它是性別歧視更為核心的部分,本質上是對女性角色的不認可和輕視。人們認為男性的特質生來是高貴的,而女性的特質需要男人的認同。[2]
我們往往以為男性才有厭女癥,實際上不是。前面我們提到喬常常說 “我要是男孩就好了”、正是這種厭女癥的體現。
當女性對自己的身材、面貌、能力感到嫌棄、不滿的時候,往往有一種想取悅男人的心理;
一些職場上的女強人,拼命努力是為了 “像男人一樣”,否定對女人“可愛”、“溫柔” 的形容;
很多女性拒絕了婚姻,卻認定了男人制定的審美標準、幸福標準
……
就像那位花幾萬塊買化妝品的朋友一樣,她最終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失落和焦慮。
這些心理上的 “厭女”,比婚姻和經濟上的依賴更可怕。
有人說:“這部《小婦人》里,喬最動人的地方,在于她不是一個男性思維的女性,也謝天謝地不是一個男性裝扮的女性。”[3]
她最真實的樣子,是在追求事業的道路上,那脆弱、需要被愛的一面,那是一種不應該被忽略和否認的感受。最后當她接納了自己作為女性的全部時,她才真正獨立了。
這一點,對于當代女性有很重要的意義。
每一個在夢想中打拼的女孩子、或者單身的職場女性,都可能會經歷喬一樣的掙扎和矛盾:我們總以為經濟獨立、拒絕婚姻,就是對自己的保護;殊不知當我們否定自己的身材、否定自己的脆弱和需要時,我們已經失去了獨立。
就像貝爾對喬說的那句話:“你應該取悅你自己,別人的意見都不是最重要的。”
如今的我們,只有接納真實的自己,才能擁有獨立的幸福。
作為一個女性,當你還沒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時,不要糊糊涂涂嫁人,不如像喬一樣去拼搏一番,發現自己更多的可能性,看見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同樣的,當一個從小發誓不嫁人的女生決定嫁給心愛的人時,不要嘲笑她的選擇。那不一定是妥協,更可能是自由,因為她接納了自己對愛的渴望,去尋找幸福。
話說回來,女王節還是少不了買買買的。有一位即將做媽媽的朋友,今天收到新裙子,在朋友圈曬了一張卡片:
看完我不由感慨,這個廣告詞寫得真好,沒有販賣焦慮,而是愛和接納。
在成為任何一種角色之前,你首先是自己,
無論你是女孩、還是媽媽,都是最美的自己。
世界和我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