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向來之路1小時前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向來之路,歡迎關注。
現代川菜的源頭,自辣椒傳入蜀地始。
辣椒是明代由海路傳入中國的。最早的記載是萬歷時期浙江錢塘人高濂的養生著作《遵生八箋》中,辣椒按道理應該是在浙江登陸的。
眾所周知,江浙菜并不以辣聞名,辣椒反而是在內陸菜系大放異彩:湖南、陜西、貴州、云南,尤其是在川渝,更是塑造了當地人無辣不歡的形象。
其實,辣椒就好比一塊拼圖。在東南沿海的飲食元素中,它沒有找到能契合的拼圖,只留下觀賞與藥用的價值。但在內陸省份,與當地原本存在的食材搭配起來,拼出了完整的讓人流連忘返的圖畫。
其中最絢麗多彩的一幅,就是川菜。
而川菜這幅圖畫里,與辣椒嚴絲合縫的另一塊拼圖,就是胡豆(蠶豆)。
因此,要聊現代川菜,無論從時間還是基礎性來看,必然要從辣椒與胡豆的天作之合——郫縣豆瓣這個調味神器說起。
一、博采眾家、蓄勢待發
上回說道,古代蜀人很早就以“尚滋味”留名史書,如秦漢時期四川以出產蒟醬(一種胡椒科植物磨成粉,用蜜腌制做成醬)聞名。
可以說,善做佐料醬是蜀人的優良傳統。
到了清代,辣椒跟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軍進入蜀地。
傳說在康熙年間,有位姓陳的移民,在千里迢迢的入川路途上,隨身攜帶的胡豆發霉了,他舍不得丟掉,突發奇想用辣椒拌著這些胡豆,希望用辣味壓住霉味。
不成想,一種風味獨特的佐料醬就此誕生。而這位陳姓移民,最終在成都西郊的郫縣落腳定居,他的后人把這種佐料醬發揚光大,成為名揚海內外的郫縣豆瓣。
不過,這個故事很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因為,康熙年間四川還沒有食辣椒的正式記載。而郫縣豆瓣最早出現的記載,是在嘉慶九年(1804),福建移民陳逸仙的后人在郫縣西街開設順天號醬園。時隔一百多年才正式有記載,就算真有上面所講的故事,也只是他們家的一個家傳密醬,對清代中前期的川菜發展來說,相當于沒有影響。
道光時期華陽著名的才女、醫生曾懿在《中饋錄》中詳細記錄了豆瓣醬的做法。咸豐時期郫縣出現“益豐和”、光緒年間出現“元豐園”(這兩家醬園后來合并為國營郫縣豆瓣廠)。所以比較確定的,郫縣豆瓣開始風靡川西是在道光咸豐時期。
順便說一下老中醫在我國吃貨界的地位,且不說著名的《本草綱目》很大一部分記錄的就是食材,川菜里著名的樂山地方菜的代表:蹺腳牛肉,據說發明者是一位羅姓老中醫。
最初郫縣豆瓣是直接作為下飯菜,廣泛作為炒菜的調料要更晚一些,晚清的菜譜都沒有使用郫縣豆瓣作調料的記載。所以郫縣豆瓣的出現還不能算現代川菜誕生的標志。
但是,郫縣豆瓣的發明具有一種象征意義,象征著四川吃貨的博采眾家之長:辣椒,國外引進的;胡豆,也是國外引進的(只不過引進的更早,在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在巴蜀吃貨的巧思慧心下,化平凡為傳奇、化腐朽(豆瓣的確要發霉)為神奇。
而且郫縣豆瓣獨特的口味,也代表了現代川菜的復合型、多味型特色口味。
除了郫縣豆瓣這種調味神器之外,持續百年“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潮,帶來了各種調料、食材、烹飪手法乃至外省已成熟的名菜,都加入到原本就人丁興旺的川菜大家庭:
清代后期的菜譜《筵款豐饈依樣調鼎新錄》《成都通覽》《四季菜譜摘錄》記載的調料就有26種,俏料和素菜食材有163種。
作為內陸省份,清代中后期川菜席上的海味之多,也是歷史之最。上面的史料記載的魚翅類菜品有51種、海參類菜品51種,魷魚、鮑魚、帶魚、海蜇、海帶已經出現在達官貴人的筵席之中。
一些著名的外省菜品亦流行于川內:如蒜泥白肉源于滿族白片肉,炒野雞紅源于道家菜野雞紅,叉燒雞源于美國的火雞,苕菜獅子頭源于揚州的獅子頭、八寶豆腐源于清宮御膳、八寶鍋珍源于回族鍋珍、熘黃菜源于北方攤黃菜、烤米包子源于土家族、山城小湯圓源于杭州湯圓
甚至海外的美食,西洋肉、高麗肉、高麗蝦仁、西洋松魚、外國牛肉、外國楊桃等食材和菜品,都在這一時期的菜譜里能發現。
而以烹飪手法來說,安徽、江西的粉蒸,湖廣的紅燒,江南的煨燉,北方的爆炒也都被帶進四川,在此基礎上改進,以小炒小煎火爆的方式流行于巴蜀民間。
在近代史料里,常常看到對清末川人的評價是守舊、排外等等。這種評價我不置可否,但在吃方面,四川吃貨們是既不守舊、也不排外。
不過,假如川菜僅停留在這一時期,那也只是多而不精,特色尚不明顯。
真正把現代川菜推上八大菜系之首的,是下面要講到的聞名海內外的創新菜品。
二、四川家常菜:平常之處顯功夫
在金庸先生的大作《射雕英雄傳》里,郭靖黃蓉第一次遇見北丐洪七公,為了讓這位絕頂高手傳授武藝,黃蓉以美食誘之。她的拿手菜,不是“玉笛誰家聽落梅”、“好逑湯”,而是“炒白菜”、“蒸豆腐”、“燉雞蛋”、“白切肉”。
洪七公一聽大喜,“深知真正的烹調高手,愈是在最平常的菜肴之中,愈能顯出奇妙功夫,這道理與武學一般……”
現代川菜代表性的菜品,回鍋肉、麻婆豆腐、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如今看來也平平無奇,但就筆者不短的廚房經驗來說,這幾樣菜能做到能吃、乃至好吃不難,但能端上美食大賽又拔得頭籌的,則非大師級的廚師不可。
就像北丐的絕學“降龍十八掌”,原有二十八掌,經刪繁就簡后,失傳又自創,最后剩招式普通,但內涵豐富的十八掌。同樣,這四樣菜,也不是某位名廚一拍腦袋就發明出來的,而是經過了數代增減才最終成型的,包括自帶招牌的麻婆豆腐。(宮保雞丁的招牌有點類似東坡肉,后人附庸的成份多)
例如“亢龍有悔”一招,靈魂在可放可收的“悔”字。一如回鍋肉,聽一位大廚說過,重點在“回”,即白水煮肉的時間——這個時間對普通人來說不容易掌握,所以能做到極致的回鍋肉也很難。
而且就像郭靖僅學一招“亢龍有悔”,就能在不久前碾壓自己的梁子翁手下自保。廚房素人只要學會回鍋肉,煮肉的湯再加煮素菜,那一頓家常飯就能對付過去。其他菜系的初學者,卻很難找到如此簡易又可滿足口腹之欲的葷素搭配。
當然,我們是在聊歷史,而非抄菜譜,做菜這方面就不深入了,言歸正傳。
就這四樣代表菜品來說,回鍋肉的原型最久遠;麻婆豆腐的成形最早;宮保雞丁的傳說和故事最多;魚香肉絲的影響最廣。
(一)祭祖果腹兩不誤的回鍋肉
回鍋肉的原型到底有多久遠,已經不可考。這是因為我們已經不知道用白水煮豬肉來祭神、祭祖有多久了。
回鍋肉其實就是把這些祭祀完的白煮肉回鍋,吃肉在四川有“打牙祭”的說法,就是來源于此。四川民間還有“回鍋肉,銅錢厚”的俗語:老百姓平時難見葷腥,托神仙、祖先的福才能吃肉,此時不多吃一點更待何時?
肉煮熟再煎的烹飪方法,在明代就有記載。但由于調料的原因,未能流行起來成為家常菜。
正是咸豐年間郫縣豆瓣的出現后,搭配回鍋肉的緊實,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醬香味。從此,回鍋肉慢慢脫離了祭祀后的餐桌,進入到千家萬戶的日常菜譜里。
當然,在那個農業時代,信息傳播慢,回鍋肉真正記載入冊已經是光緒末年的《成都通覽》了。
而回鍋肉具有制作簡易、口味豐富且辣度可變等優點,在民國初年就迅速傳播到外省,并成為川菜的代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上海的川菜館,回鍋肉是必備菜品。
抗戰時期,川渝接收大量戰亂移民,江南人在重慶把回鍋肉冠以江南菜的名字:“黃燜肉”,說明了他們對此菜的認可。此外,回鍋肉還有“成都肉”、“過門香”之名,都是外地人的冠名,但可以看出對此菜的贊譽有加。
四十年代,在紐約出版的《中國食譜》里這樣寫道:“回鍋肉雖然是川菜,但風靡整個中國。”大概是回鍋肉位列川菜頭把交椅的最好寫照。
(二)不收專利費的麻婆豆腐
如果說回鍋肉代表了川菜的多味,那麻婆豆腐就代表了川菜的重油。
而且麻婆豆腐是中餐里少有的,以發明者冠名的菜品。如果清末有專利法的話,如果陳麻婆能注冊商標的話,那她就是清末的吃貨們的“老干媽”了。
麻婆豆腐的來源大家都知道,(又)是一位陳姓店主的妻子發明的,因為臉上有幾顆麻子,所以大家都叫她麻婆。
只是店主名叫陳春富還是陳森富;飯店叫“陳春富飯鋪”還是“陳興盛飯鋪”;飯鋪開辦的時間是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就是麻婆豆腐發明時間不定),這些問題還懸而未決。
其實這就說明了,麻婆豆腐的最初顧客是勞動人民,沒有能舞文弄墨的文人記錄準確的信息。只有在名聲大噪之后,才有詩人用很平實的語言,贊曰:
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
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
民國時期的老人有過親眼目睹陳麻婆的回憶,這樣推算,陳麻婆應該是道光年間生人,飯鋪是光緒年間開辦,麻婆豆腐應該就是在這段時間發明的。
麻婆豆腐的特色:多油,正是因為飯鋪開在成都城北的萬福橋附近,此處是油販子進城做買賣的必經之路,油罐的漏油底油(也就是當年的地溝油)都賤價賣給陳麻婆,因此她做的豆腐舍得放油,佐以辣椒面、花椒粉、豬、牛肉,下飯下酒。多年下來,名揚蓉城,如來蜀作官的周詢的《芙蓉話舊錄》、《成都通覽》都有關于陳麻婆以及麻婆豆腐的記載。
陳興盛飯鋪一直開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豆腐菜為主的飯館開設了許多,在激烈競爭之下,改名為“陳麻婆豆腐老店”,由陳家女婿繼承,但當家的還是以女性為主。
麻婆豆腐也隨著公私合營,做法成為各地廚師共享的知識了,此后流傳到海外,也是中餐在海外影響最大的菜品之一了。
(三)宮保雞丁還是宮爆雞丁?
宮保雞丁,也是享譽海內外的川菜菜品。而且關于此菜的來歷,不少人都會提到“太子少保”丁寶楨的發明。
但沒有史料直接證明來自于丁寶楨,有可能如東坡肉一樣,是后人的穿鑿附會。
現在的宮保雞丁的做法,有三個源頭:貴州貴陽的丁家雞、山東的醬爆雞丁、以及20世紀30年代在重慶地區流行的醋溜雞。在此之上,加干辣、蔥姜香、尤其重要的,是加炒花生米為俏頭。烹飪手法的成熟定型,可以相信是在20世紀40年代。
恰好,丁寶楨是貴州人,曾長期在山東為官,后來入川政績卓著。我猜測,這道菜其實原本名字叫宮爆雞丁(現在成都很多館子的菜單也這樣寫),為了推廣,把這位“太子少保”也列入“吃而優則炒”的吃貨行列。
(四)魚香肉絲原來是真的有魚
宮保雞丁屬于荔枝味型川菜,在某種意義上是繼承了傳統川菜重甜的傳統。所以就創新的力度看,魚香肉絲才是現代川菜的集大成者,它開創了魚香味型川菜,在一大流派中獨樹一幟。
魚香味除了魚香肉絲之外,還有魚香八塊雞、魚香肝片、魚香豆腐、魚香荷包蛋、魚香茄餅等等等等……,軍容相當強大。
魚香味型出現的前提,是川味泡菜的流行。而且據考證與魚辣子、泡魚海椒有關,所謂魚辣子,是將鯽魚與紅辣椒一起在鹽水浸泡而成。
看來,魚香肉絲的雛形里是真的有魚誒,不是我大四川吃貨存心忽悠人。所謂的“魚香肉絲找魚的段子”可休矣。
對專業吃貨來說,以上舉出的四種川菜,實在是掛一漏萬、意猶未盡。對專業廚師來說,以這四菜代表川菜,未免太過平民,不夠高級。
以1961年成都市飲食公司集多位經驗多年的大廚之力,編輯出版了五輯《四川菜譜》,共介紹了253種川菜菜品。但這四種菜品,確實是結合家常、特色以及知名度選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川菜。
至于現代川菜還有更多的菜品、菜系,例如原創于外省的美食如何在四川吃貨手里青出于藍,例如川菜里為何又細分為上河幫菜、下河幫菜、小河幫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