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婚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殺手,中國不斷攀升的離婚率已經為孩子埋下了心理創傷的隱患。據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中國離婚人數接近193.1萬,同比增長4.04%,連續16年呈現上升狀態。在離異群體中,離異家庭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經引起了心理學從業者的關注,因為父母離婚引起情緒壓力、行為問題而前來求助心理咨詢的兒童青少年心理越來越多。
但是,父母離婚對孩子一定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嗎?
并不一定的。
一個來自印度尼西亞的小男孩Azka在父母離婚后,創作了一幅漫畫—《一個破碎的家庭的故事》,他的善良、純真感動了無數的網友,還讓很多面臨離婚的人看到了一種可能:如果處理得當,離婚可能是給家庭成員去尋找更好的生活狀態的可能。
著名家庭治療師李維榕老師認為: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不是父母離婚,而是父母的態度和處理的方式。心理學家黃維仁博士在《窗外依然有藍天》一書中,也提出來了一個相似的觀點:只要以成熟和理智的方式去應對,孩子能從父母離婚中收獲成長的轉機。
對某些子女而言,與其讓他們留在父母矛盾重重,且烽火漫天的家里,還不如讓他們在單親的愛中長大,心理發展會更健全一些。我的研究的確發現一些單親孩子相比于正常家庭的孩子在待人接物上更成熟,對婚姻也會有更客觀、實際的想法。
因此,參考心理學者的研究結果,如果一定要離婚,父母可以嘗試從以下4個方面幫助孩子接受父母離婚的事實和適應新的生活,以降低對孩子的傷害。
1.平靜地告訴孩子離婚的事實,接受孩子的情緒
與其百般隱瞞離婚的事實,不如找個恰當的時機坦然告訴孩子事實,孩子也能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尊重,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重點向孩子傳遞以下信息:
離婚是爸爸媽媽的共同決定,不是你的錯
我們依然會像以前一樣關心和照顧你
你可以難過和悲傷,爸爸媽媽會傾聽你的內心想法并和你一起面對
2.不要在孩子面前爆發沖突或者指責、批評對方
見過太多婚姻破裂的夫妻,撕破臉皮地破口大罵或者拳打腳踢,甚至在孩子面前詆毀、仇視或者指責另一方。其實,當走到離婚這一步的時候,夫妻雙方都不是贏家。婚姻既然不可挽回了,作為父母,努力要去做的就是不要讓孩子去承擔他們婚姻失敗的責任。
這時,夫妻雙方最好放下對彼此的恨意,坐下來好好談一談日后孩子的撫養問題,同時要鼓勵另一方和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密互動,這樣有利于給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和安全的成長環境,減少孩子「被拋棄」的恐懼。
3.可以尋求專業的幫助,但不要從孩子身上尋求幫助
有些夫妻離婚后,雙方的隔閡和怨恨依然存在。他們為了避免直接溝通,通常會讓孩子在兩人之間擔任密探和傳話筒。這時,夫妻之間的張力似乎降低了,但實際上是把沖突和緊張轉移到孩子身上,當孩子難以承受時會就表現為情緒行為問題。
同時,和孩子共同生活的一方父母,要注意保持親子關系的邊界,不要讓孩子過多承擔父母的情感需求和寄托。因為當孩子不可避免地卷入父母之間的沖突,或者父母之間的戰爭蔓延到孩子身上,孩子會承受很多情緒和心理上的壓力。
家庭治療大師莫瑞.鮑恩提出的「情緒三角」是其極富創意的理論建構之一,他認為三角關系是一個三個人的系統,是人類關系中最小的穩定單元。
當家里面某兩個人的關系出現緊張的時候,其中一方或雙方會把注意力投向第三者,第三者則會參與到前兩者的問題中來緩解兩人間的壓力和緊張。產生于壓力情境下的三角關系,其類型多傾向于僵硬,而在多數單親家庭中,兒童充當著「替罪羊」的角色,即為了避免父母的婚姻沖突,他們犧牲了自己的幸福。
其實,如果離婚后,夫妻兩人依然不能很好地解除隔閡,并獨立開始新的生活,可以去嘗試接受婚姻咨詢。如果夫妻雙方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以及認為離婚是一個比結合更好的選擇時,咨詢師一般是不會阻止離婚的。在這種情況下的婚姻咨詢里,工作的重點一般是處理夫妻在婚姻中的沖突和孩子在父母離婚過程中的心理創傷,以及提供離婚后的撫養建議。
4.安排好孩子的生活,提供健康的「支持系統」
夫妻關系的破裂,不等于親子關系的結束。在以后的日子里,父母依然需要承擔關愛和照顧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在夫妻一方搬離原來的住所前,應該和孩子共同商討見面、探視的時間和頻率以及撫養費等問題,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仍然是很關心自己的。離婚后,盡量避免打亂孩子原來的生活習慣和改變居住環境,同時維護好孩子原來的學校、朋友系統,這樣有利于減少孩子心里的不安和焦慮感,適應離異的生活。
專門從事兒童與家庭關系研究的Edward Kruk教授是「共同養育模式」的提倡者之一,其核心觀點是:離婚后的父母應該以孩子的利益為出發點,放下夫妻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通過友好商討和決策,給孩子提供盡可能最好的成長環境。
當父母能以一種成熟和理智的方式處理離婚的時候,孩子就能慢慢理解和接受父母的共同決定。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意的時候,即使父母離婚了,在孩子心里,家庭關系仍是溫暖而充滿愛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