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國際頂級刊物,聚焦前沿理論方法。2小時前
編者按:本期推送的是Jing Wang & Bei Wu 于2017年在Journal of Women & Aging發表的題為Domestic helpers as frontline workers in China’s home-based elder care: A systematic review的文章。本文對現有的實證研究進行了系統的回顧。這些研究的重點是中國大陸的家庭傭工和香港的外籍家庭傭工。這一人群的專門研究非常有限。調查結果介紹了家庭傭工的特點,展示了護工群體所面臨的多重挑戰,例如身心健康相關的問題、缺乏法律權利保護、適應所在地城市生活的困難、缺乏專業培訓以及被性騷擾的風險。
這是社論前沿第S1346次推送
微信號:shelunqianyan
介紹
2013年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2.02億,占總人口的14.8%,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2273萬。超過1億的老年人被診斷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3750萬的老年人有功能性問題。中國長期照料處于起步階段,將老年人安置在相關護理機構,在某種程度上仍被指責。中國孝文化影響深遠,它意味著“子女對父母的尊重、尊敬、服從、物質供給以及精神照料。”長子/長女被認為是承擔著照料父母的首要責任。我國居家養老是主要的養老方式(占85%)。但是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一模式正被打破。2013年底,我國空巢家庭高達5千萬。
在一些北美、歐洲國家里,家庭護理員主要負責長期居家養老護理的任務。而在東亞,很多中低收入家庭未能尋找到合適的護工。老年護工的角色被認為是低收入、被歧視、有經濟剝削的風險的。
在中國,保姆或家政服務員主要做打掃、做飯、護理等工作。她們的工作職責并未被明確規定,而是根據雇主需要開展相應服務——這常常使得她們工作負擔較重。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量農村婦女離開土地去城市工作。20世紀90年代,家政人員常被視為服務人員。而在香港,有大量的菲傭、印度尼西亞籍護工涌入,外國籍的家政工人發揮著重要的角色。在中國,由于缺乏相應法律保護,家政工人被認為是低端、危險、低工資、低福利的工作。
方法
本文作者首先梳理中國養老護工的文章,如保姆(baomu)、家政工人(domestic worker)、家庭傭工(domestic helper、in-home labor、in-home helper)。如圖所示,從5個數據庫中獲得631篇文章,后刪除了309篇重復文章,并把293篇不涉及中國的文章排除在外。一開始,作者關注“對于中國老年人有償照料”的文章,包含文章極少。之后,作者關注“中國家政護理員的工作和生活”,并把“不涉及老年人照料”的文章排除在外,最后,保留了8篇文章,2篇討論中國大陸的家政員,6篇討論相關的家政員。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中國大陸的家政護理員情況,本文作者搜索了知網相關文章,并最后選擇了12篇有關文章。
本文作者分析了所有文章的以下信息:作者、年份、標題、地區、研究設計、研究目的、變量及可操作化、主要發現。
發現
這些研究從社會學、政治學、法律和性別視角來看家政工人這一社會弱勢群體,3個研究涉及家政工人身心健康。這些研究,有5個為橫截面調查、1個縱向調查、3個定性訪談、2個二手數據分析、1個文獻回顧和7個定性定理相結合的研究。
特點
人口統計學
年齡和性別方面,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家政工人的平均年齡增加,70%-80%的家政工人為30-50歲之間,有學者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從事制造業、服務業相關工作,而非家政工作。此外,20歲以下的家政服務員,多從事房屋清潔類工作。20-30歲、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廣受歡迎,但其工資要求較高。30-45歲的人最受雇主歡迎,她們多照顧新生兒、兒童等。老年護理工作則多為45歲及以上的護工來做。外籍護工平均年齡較少,且差異較小,她們大多為26-35歲。需要注意的是,北京男性護工的比例從2000年的2.4%上升到2006年的13%。外籍家庭護工仍以女性為主導,香港男性不足1%。
教育方面,超過70%的中國家政員接受過高中教育,其中文盲率仍為3%到9%之間,擁有大學學位的家庭傭工很少見。85%的外籍傭工接受過中等教育,超過13%的人接受過高等教育。
婚姻狀況方面,中國的家政員未婚/離婚率高于中國工作的外籍護工。80%以上的中國護工已婚,并至少有一個孩子。這就意味著,他們為了謀生,不得不離開家庭,去照顧其他人——她們無法完全履行作為妻子、女兒和母親的角色。而在中國的外籍護工,由于年齡小,離家遠,30%-50%的人為單身/離婚。
收入,中國家庭護工往往比外籍護工工資低,且農村戶籍護工比城市戶籍護工低500人民幣。
健康狀況
43%的外籍護工存在口腔疾病,且由于香港護理費用高昂,幾乎沒有人有機會定期做檢查。有研究發現,文化適應良好的外籍護工,有更好的口腔健康水平。照顧老年癡呆癥的患者會導致持續性壓力和沮喪——他們可能隨時有破壞性行為。家庭問題(婚姻不和諧)、工作問題(續約、經濟剝削、雇主虐待)常導致傭工的精神問題。約有一半的中國家庭傭工有時很難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對被照顧者的影響
對于老年人而言,護工可以減少其他照顧者的壓力,并使得他們去機構養老的可能性降低。
社會網絡
去新的城市工作,無論對于本國還是別國護工而言,都意味著社會網絡的重構。工作相關的人際關系,比其原有家庭,所能提供的幫助更多。其他護工、雇主、家政機構,對于家政員來說,就像親人一樣,是最重要的社會網絡資源。然而,居家保姆很難拓展社會網絡,因為她們大都待在家中,缺少社交機會。
多重挑戰
工作壓力
居家保姆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有的被照顧者還需要24小時全天候服務。照顧老年癡呆癥的家政員會報告睡眠不足。香港外籍傭工每天工作12小時,每周6天,但他們有法律保護的休息休假的權利。57%的中國傭工每月只休息1天,37%放棄休息以賺的更多的錢。此外她們還需要承擔其他家務工作,如情結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她們工作很苦,有四分之一的人認為她們工作令人絕望。
缺乏法律保護
“香港勞動法”規定了外籍家庭傭工的一般權利,如最低工資、休息休假等,但仍有12%的外籍護工報告她們的工資低,此外,她們較擔心合同續簽問題。在中國,只有22%的傭工與雇主簽訂合同,16%與機構簽訂合同,只有2%的簽訂三方合同。
缺乏培訓
只有16.3%的中國護工接受過職業培訓,在這其中,只有40.2%的人接受了為期五天或更長時間的培訓,只有6%的護工在從業前取得相應資格證書。
虐待和性騷擾
言語、身體虐待時常發生,但是她們多對這些行為保持沉默,因為害怕社會污名化,并且,如果缺乏證據,會讓問題更麻煩。私人空間有限、缺乏社會支持、缺乏法律保護、性別不平等使家庭傭工面對虐待異常脆弱。22%的外籍護工遭受雇主謾罵,4%的護工遭受到各種形式的性虐待。
另一方面,接受護理者、特別是體弱的老年人,也會受到護工有意或無意的傷害。缺乏知識、培訓使護工難以較好地照顧老年癡呆癥患者。她們往往被老年人的破壞性言行舉止所困擾,然后采取不當措施。
適應
對城市生活的適應,表現為對工作的滿意與否以及對生活質量的相關認知上。工作滿意度可能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本地方言掌握程度、生活條件的滿意度、照顧行為的自我效能感、與雇主的更好的關系等。在社會層面,戶籍制度、缺乏法律保護、有限的社會福利和醫療服務匱乏是一系列障礙。不會說方言,無論是大論還是香港,都不利于生活質量的提高。
討論與結論
調查結果顯示,家政工人的工作,緩解了老年人的孤獨感,減輕了家庭中照顧者的負擔,此外,居家養老而非機構養老,有助于維持孝道的意識形態,減少社會恥辱感。但是,現有研究證據存在方法論上的缺陷:研究設計不合理、缺乏人口代表性,變量的操作化不合理,分析方法不恰當。中國相關研究側重于宏觀描述,但缺少足夠研究證據,此外,未受雇于家政機構的傭工數量不足,存在樣本選擇性偏誤——她們可能存在更多挑戰。男性家政工的特性、工作條件研究不足,缺乏相關的田野調查。缺少縱向設計探討家庭傭工如何影響其他護理人員和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政府應該提高護工的社會福利和醫療保健服務,因為她們更易受到身體傷害和心理健康問題。以往研究將二者分開,缺少兩者聯系性的研究。
本研究表明,護工合法權益保護有待加強,且需要提供更完備的相關的培訓和教育計劃,提升其醫療保健和社會福利水平,提供更多職業發展的機會,并促進相關工作條件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