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暢宏聲廣告有限公司媒介總監 歷史博主昨天 14:55
唐太宗征討四夷,被諸部落尊為”天可汗”,唐高宗時平百濟、滅高麗,大唐國勢達到極盛。但唐高宗征服百濟高麗之時,西邊吐蕃的邊患十分嚴重,而曹縣半島新羅崛起,與大唐爭奪高麗之地。大唐為了避免兩線作戰,衡量東西兩線的嚴重性之后,逐漸退守半島,調東線兵力增援隴右、劍南以據吐蕃。
作為兩種文明之間的碰撞,每個中原王朝在承平之后,總要面對北方游牧民族襲擾,強大如盛唐也不例外,唐高宗時期,北方東突厥與鐵勒部落的回紇也相繼復興,不時攻入長城騷擾大唐邊疆。武則天遂在五原一線構筑防線,為防守北方游牧民族的國防守備。
在西方與吐蕃的對峙中,唐朝軍隊大致以新疆天山南路——河西走廊——青海東部——洮河——川康構筑邊境線,以據吐蕃。
大唐雖然強大,但邊患問題始終是心腹大患,高麗、契丹雖然稍弱,但不時襲擾,也令人頭疼。突厥強大一時,對于大唐之患,遠超于匈奴之于秦漢。吐蕃作為一個新興崛起的大帝國,對大唐的威脅,不僅僅是匈奴、柔然類似的游牧民族的快馬彎刀。吐蕃不僅與大唐爭奪隴右、劍南,更有野心與大唐爭奪西域,要把大唐與西方的國際貿易置于其控制之下。
為長期應對面臨東、北、西方各部落的軍事威脅,在唐玄宗時期,在上述戰略要地,設立十節度使,重兵鎮守。
十大節度使在安史之亂前,雖然手握重兵,但只可管軍,唐朝這一時期名將輩出,大將如郭子儀、李光弼、哥舒翰、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等人,在天寶年間都擔任大將十節度使之職,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更是一人身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
安西四鎮節度使——治龜茲,大多以安西都護兼任,撫寧西域諸多,統領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兵馬以及蔥嶺守備。共統軍二萬五千,在戰馬二千七百余匹。同時北方如有戰事,還可于西域征兵。
北庭節度使——治庭州,統領瀚海、天山、伊吾三軍,為防備西突厥、堅昆等部落,以及后來取代西突厥的突騎施。統軍二萬,馬五千匹。
河西節度使——治涼州(甘肅武威),統領玉門、建康等八支大軍與張掖等三地守將,戰略意義在于隔斷吐蕃與回紇的軍事聯系。統率大軍七萬三千余,戰馬兩萬匹。
朔方節度使——治涼州(寧夏靈武),統領經略、豐安、安遠等地大軍以及安北都護府,同時要守備此地投降于大唐,被就地安置的各部落,朔方節度使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震懾回紇等部落。統率大軍六萬五千余,戰馬二虧宮千匹。如突厥方面有戰事,可向回紇部落征兵作戰。
河東節度使——治太原,與朔方節度使形成掎角之勢,以震懾回紇,統領大同一代軍隊,以及忻州、代州、云軍等地守備。統率大軍五萬五千,戰萬一萬四千匹。
范陽節度使——治幽州,及今天北京,節制當地契丹等等部落,統領經略、靜塞、北平、成武等九只大軍,統率九萬大軍,戰馬六千匹。
平盧節度使——治盧龍,為震懾契丹、室韋、靺鞨等部落,統領平盧、盧龍二軍,榆關守備,安東都護府。統兵三萬四千,戰馬五千三百匹。
陜西節度使——治青海,守備吐蕃,督臨洮、河源、積石等九軍,統兵七萬五千,戰刀一萬六百匹。
劍南節度使——治成都,抗擊吐蕃,撫慰南方諸蠻夷,統領松、維、恭、蓬、雅等八州兵馬和昆明守軍,帳下共有兵力三萬九百,戰刀二千匹。
嶺南五府經略使——治廣州,當時廣東還沒有經過開發,尚屬蠻荒之地。嶺南五府經略使的主要作用是在于鎮撫境內未開化的蠻夷,和海外南海諸國。共統領經略、清海二軍和桂管、安南等四經略使,共統兵一萬五千余。
以上大唐十節度使邊防軍共計四十八萬三千四百余,戰馬將近十萬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