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最近,各地政府工作報告都在曬過去一年的成績和來年的發展計劃。
有媒體總結了其中一些共同點。比如,重慶、黑龍江、天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強調了引才聚才的重要性。
去年推出“海河英才”落戶政策的天津,是這樣表述的:
增創引才聚才新優勢。深入實施“海河英才”行動計劃,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團隊+項目”,引育一大批急需緊缺的人才。
重慶則提出:
持續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行動計劃,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堅持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加快完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
另一個共同點,是青海、廣西、江蘇、黑龍江等都提出要做大做強省會。
青海省會西寧的首位度已經不算低了,但考慮到當地相對特殊的發展條件,比如腹地少,人口、經濟體量小,繼續做大做強省會幾乎別無選擇;
江蘇南京則屬于典型的低首位度省會。近年面對越來越明顯的強省會趨勢,南京有點“坐不住”了,很正常。西部君在《濟南之后,南京急了》中已有具體分析。
黑龍江哈爾濱的首位度在全國處于中等水平。不過在目前經濟形勢下,進一步有針對性的做強省會,對于緩解人口流失,助力經濟和產業復蘇,或是個不錯的嘗試。
當然,更直接的原因或許是,去年被巡視組點名帶頭作用不足的幾個城市中,南京和哈爾濱都“上榜”了。
所以,西寧、南京、哈爾濱在省政府工作報告中被點名要做大做強,其實并不讓人意外。
南寧,恰恰可能是相對特別的一個。
01
南寧的尷尬
如果要評選最尷尬的省會城市,濟南、福州上榜,應該沒什么爭議。只是,同樣應該上榜的南寧,卻有不同的尷尬。
像濟南、福州等,省會地位的尷尬主要是由于在省內有強勁的兄弟城市的競爭,但南寧無論是人口、GDP總量在省內至少暫時無城撼動。
它的尷尬在于,不僅體量不夠大,且認可度與凝聚力也不強。
這一點,西部君在《南寧、柳州和桂林,到底誰更強》中也有過分析。其中,一個重要表征是,不少人至今在分析廣西發展相對滯后的原因時,還會時常拿省會的選址說事。
這種尷尬狀況的形成,有著多重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
比如廣西在近現代是“三易省會”,這在全國都堪稱較為罕見。如果從最后一次調整的時間看,南寧也算得上是較年輕的省會城市。
另外,省內的桂林、柳州雖然在綜合實力上不如南寧,但是,各有特色。
前者是知名旅游地,并且曾經就做過較長時間的省會;后者的工業產值高過南寧,特別是汽車產業,在全國都算重鎮。交通地位也曾一度比南寧強得多。
在省外因素看,廣西有一個太強大的鄰居廣東,省會南寧的風頭也自然容易被廣深的耀眼光環所掩蓋。
所以,綜合歷史因素、省內外現實,南寧的省會地位的確比較尷尬。
最新信息顯示,2018年,南寧的經濟增速只有6%,還低于廣西全區6.8%的增速。這在全國也不多見。
要知道,同樣為6%的重慶,被視為大滑坡,引發各方面的關注和應對。南寧的關注度當然不及直轄市重慶,但還是能說明,一個西部省會城市只有6%的增速,應該要引起重視了。
02
提高首位度,南寧出路何在
今年廣西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提高南寧首位度,打造引領全區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不應該是巧合。
一方面,目前廣西的整體發展水平不僅仍相對滯后,至少與其優越的沿海區位構成一定反差,而且從增速后勁看,也稍顯不足。
此一現實下,將省會打造為核心增長極,如廣西主官所言,的確是“符合經濟規律和發展趨勢”。
另一方面,作為西部唯一一個沿海省份,廣西就應該有一個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強省會,矗立在西南沿海。這對南寧、廣西乃至西部的發展,都有利。
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問題是,南寧到底該如何做大做強?
其實,關于提高南寧首位度的說法,在廣西內部并不新鮮。西部君粗略檢索就發現,早在2013年,時任南寧市主官就提出
“必須更加奮發有為地提升首府在全區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把我市大多數經濟指標占全區的比重提升到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全力提升南寧在廣西經濟發展中的首位度,大幅提高首府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 ”
但截至2017年,南寧的GDP占全區的比例還只剛過20%。首位度在整個西部地區都處于靠后狀態。
南寧要強起來,當然離不開增強工業基礎,增加對區位優勢的利用和開發,比如加快北部灣建設,“務實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但目前強省會的通行“打法”,像成都、合肥、濟南等通過區劃調整來獲取新的發展空間、做大基本盤,可能也是南寧可以考慮的選項。
事實在,早在2011年,民間就有聲音稱,南寧可以合并欽州。在去年底濟南順利吞并萊蕪后,此種聲音在網絡上又再次響起。
03
南寧區劃調整的可行性
在GDP總量上,2017年欽州是1300多億,在廣西14個地級市中位居第七。
人口方面,戶籍人口超過400萬,常住人口則只有300萬多一點。
如果南寧和欽州能夠“走得更近”,人口就可以做大到1000萬左右,GDP總量則能邁上6000億大關。
從經濟體量看,這其實依然只是一個中等省會城市的水準,但比目前上升了一個大臺階。
欽州三產中,第二產業接近50%,南寧則不到40%。欽州的強工業可以與南寧形成互補。
另外,盡管南寧被稱為是少有的同時具有“沿海、沿江、沿邊、沿線“四沿”優勢的省會城市,但從地圖上看,南寧其實并不算真正沿海。
若能夠實現與欽州打通,則意味著南寧的沿海區位將實至名歸。屆時,南寧在北部灣的真正影響力和帶動作用,要釋放得更充分。
西部君還發現,區劃調整在廣西的阻力可能比一般其它地方要小。
一是,因為歷史因素,廣西的區劃調整相對頻繁。比如河池、百色、賀州等三市是直到2012年才掛牌成立。
二是,目前廣西擁有包括南寧在內的14個地級市,無論就人口,還是經濟總量看,都算“分得較細”。
來源:網絡
橫向對比,人口大省中,山東過億人口,只有15個地級市;河南接近一億人口,也只有17個地級市。地級市最多的廣東為21個,但其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都在那。
相對來說,廣西以不到5000萬人口,剛過2萬億的GDP,下轄14個地級市,的確可能影響到城市的體量和規模發展。
所以,綜合各方因素,南寧與欽州的“聯姻”,值得考慮。
當然,這里僅是一種可行性的分析。區域調整,涉及的因素、成本,都較復雜,遠不是“大筆一揮”的事。
但一個強大起來的南寧,對當前及未來的廣西都非常重要。無論是向東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還是向北向南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廣西都需要有一個具有更強“對話”實力的強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