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分鐘前
吃吃喝喝不用工作的日子總是如此短暫,春節就這樣不知不覺過去了,大家收拾好行囊準備返工了嗎!今天,你開工了嗎?
每次返程勢必少不了“爸媽牌”的土特產,饅頭、雞蛋、地瓜、冬瓜、蘋果、橙子、青菜、芋頭......雞鴨魚肉,瓜果蔬菜,柴米油鹽全齊了,恨不得把全世界塞進你的后備箱。
當然了,這是春節回家過年的孩子們的后備箱,還有一些人就沒有機會感受到爸媽這種愛。這群人有的是想回不能回,有些是能回不想回或不能回也不想回。
對現在很多人來說,過年更像是一場渡劫。春節回家最怕什么?來自七大姑八大姨的靈魂拷問,“發年終獎了嗎?”“有對象了嗎?”“買房子了嗎?”,無休止的催婚、催生,以及家鄉聚會的酒肉應酬,“工資多少?”“什么職位?”,就怕迎上“你混得這么差”的眼神。
不久前,《中國青年報》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86.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具有“催婚焦慮”,不少受訪者表示這種“催婚焦慮”主要來自于父母、親戚、朋友關于婚姻問題逼問的壓力。或許親戚可能是關心你,朋友也只是找話題聊而已,但很多人早已在復雜的社交關系里苦撐了一年,好不容易放假幾天,卻還要應付各種人情世故和壓力。
除了流于表面的寒暄,工薪族更怕的是發紅包。前幾天,“江浙滬過年紅包起碼2000元起步”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共鳴。網友們本以為自己那的紅包已經是王者了,沒想到敗給了一個小姑娘,人家收的紅包,得用驗鈔機來算才行。真的是讓人瑟瑟發抖。
想當初,紅包只是討個吉利,是人們用來維系親情和社會關系的。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數額越來越大,“一點意思”變成了經濟負擔、一種人情算計。
對于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每個月工資除了固定開支幾乎所剩無幾,一年到頭也存不下多少錢,本來滿心歡喜回家過年,卻不曾家里的小輩們都在等著拿壓歲錢,不給或者給的少的話,就是摳,年終各項獎金遠不抵送禮、紅包支出,甚至還要搭上一個月的工資。有調研數據中顯示,有46%的年輕人表示準備紅包的壓力太大,送紅包成本太高是不想回家過年的原因之一。
年味越來越淡,錢味越來越重。既然回家過年和平時沒什么區別,還不如把這筆開支用在自己身上,利用這段時間出去走走。
由于居民消費水平和收入持續提升,人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也悄然發生著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過一個“行走的中國年”,春節旅游儼然成為一種新年俗。這種新年俗的出現不僅反映了時代和社會的變遷,也豐富和發展了傳統文化,賦予了春節新的時代意義。
從經濟層面來看,中國春節成為了全球的黃金周。據攜程網發布的《2019春節長假旅游趨勢預測報告》顯示,2019年春節長假預計將有超過4億人次出游,其中出境游人次約700萬。
行走的中國年,春節旅游成新風尚
一到過年,曾經熙熙攘攘的大城市變成空城,不用再擠地鐵、公交,路上也暢通無阻,但景區里卻擠到讓你懷疑人生,全是人人人人人從眾。
今年春節的旅游業,可以說讓中國人“承包”了,96個國家、地區,海內外900多個目的地城市,都有中國游客的身影,全國各地景區人山人海,被網友戲稱為看人頭旅游。
北京故宮門票旺到售罄;西湖邊,人浪一眼望不到頭;上海豫園燈會現場人山人海;淮陽太昊陵擠到手機沒信號,電話打不通;焦作天臺通道外的人往里面跳,還真是應了那句話,大年初一,下餃子;去兵馬俑差點擠成木乃伊......
與之相關的產業亦是異常火熱,春節旅游高峰,酒店價格也上漲幾百元至千余元不等,而且很多房源緊張,折扣機票撿漏的情況幾乎不存在。
比如說三亞,無論是酒店價格還是機票價格,都以火箭般的速度一沖而上,熱門海景度假酒店十分搶手,入住五星酒店的自由行線路價格已經升至6000元到8000元;從大年初五開始返京經濟艙機票幾乎全價,到了長假最后一天僅剩超過萬元的公務艙或者頭等艙全價票。按照這個勢頭,華爾君應該是去了回不來,只能等待高峰期過的人。
據攜程發布的《2019春節出游消費和人氣排行榜》數據顯示,根據目前國內游產品訂單人數,2019年春節國內出游力排行榜前10的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廣州、杭州、成都、南京、西安、重慶、天津和深圳。
從預訂春節國內跟團游、自由行的單次人均花費看,“消費力前十強城市”依次為上海、北京、廣州、杭州、成都、南京、西安、重慶、天津和深圳。這些城市春節旅游單次國內游人均花費超過2700元,上海、北京、廣州、杭州和成都超過3000元。
上海不愧是魔都,2018年全國平均工資(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277元)位居榜首的城市,也是春節旅游出發最多,花費最高的城市。
此外,隨著旅行的常態化,旅游新趨勢變化明顯,深度體驗、個性化定制成為人們追求的主題。有的選擇“私人訂制”來個性化規劃自己的旅程;有的選擇進行深入的旅游體驗,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大多數選擇“私家團”與家人一起出游,既可以享受家庭團聚,又能在出游中放松身心,一舉多得。
天南海北過大年,“年味”不減!
不要以為只有在中國才有過年的氛圍,中國對世界經濟影響力的日益增強,今天的春節不止是中國重要的傳統佳節,越來越的國家和地區也把中國的春節定為公共假期,成為世界范圍內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特別是不少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也有過春節的習俗。
雖然華爾君回老家過年了,但基本上從朋友圈就能游覽全球風景,從東南亞、韓日,到歐洲、美國等地。
為了吸引更多的中國游客,迎接春節旺季旅游,世界各地都準備了既有本土味道,又有創意的“年貨”。如越南推出了“好運水果”;緬甸不僅有傳統的新年特色菜“撈魚生”,還推出了春節特色套餐;曼徹斯特市在市中心圣安娜廣場設置大型雕塑藝術品可愛稻草豬,人們可在雕塑周圍投硬幣,寓意聚財;巴黎各大主要景點、交通樞紐甚至部分酒店都有中文服務,部分店內還特別設置了豬年吉祥的圖樣,一些品牌還推出了豬年特色的小豬花紋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國家專門與支付寶展開合作,澳大利亞旅游局于春節開始時在支付寶上推出悉尼交互式地圖,甚至法國百貨店內的一些店員還會主動添加游客微信,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務......這一切的一切皆因中國境外游人數逐年的增加。
按照媒體總結稱,近年來,我國出境游人數幾乎一年一個臺階。事實正是如此,國家旅游局和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出境游人數首次突破1億人次;到2016年,這一數字達到了1.35億。世界旅游組織與麥肯錫預計,到2020年,預計中國出境旅游人次將達到1.6億。
另外,攜程發布的春節出境跟團游價格指數顯示,春節高峰期出境游人均花費突破1萬元,部分熱門線路相比淡季價格上漲超過50%。可見,中國游客出境游的購買力是多么“強悍”,明顯能夠拉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刺激消費。
就說最受中國游客青睞的前十名出境游國家的泰國,據泰國媒體報道,春節期間預計將有超過33萬名中國游客赴泰旅游,為泰國旅游業帶來100億泰銖(約合人民幣21億元)的收入。對于僅次于零售、農業和汽車制造業而言的泰國旅游業,中國游客占入境游客總量的近三分之一,是不可忽視的國際游客來源市場。
可謂是,全世界人民都在眼巴巴的看著中國金主們來自己國家買買買,“再創佳績”!
不過,要讓各位失望了,想當初,中國游客去日本瘋搶馬桶等購買力讓外國人驚愕不已,出國幾乎成為了購物的代名詞,各種求幫忙買奶粉、買珠寶、買手表、買包、買鞋……寧愿少看點景點,都要把要買的東西買了,仿佛不滿載而歸,等于白走一趟。但如今中國游客消費行為正悄然發生改變,國人不再盲目“買買買”,較之過去,中國游客的海外消費變得更精明、更精致、更精細,更多的是回歸旅游本身的意義。
全球領先的管理咨詢公司奧緯咨詢最近的一份調查報告發現,中國游客由買買買向體驗式旅行的轉變是顯而易見的。報告稱,中國游客已經連續第二年減少購物。其中,2018年,中國游客用于購物的旅行預算份額已經下降至三分之一以下。這要歸因于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和中國游客旅行觀念的轉變。
華爾君認為這種趨勢的轉變是件大好事,說明購物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對中國游客具有極強的吸引力,中國消費者越來越尋求真實和差異化的旅行體驗,人們外出旅游是真的在享受生活,放松休閑,“游”的味道越來越濃了。
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出游人群結構發生了改變,90 、00后加入的力量不斷壯大。比起沖進國際大都市的奢侈品店、免稅天堂瘋狂搶購,年輕一代更注重品質游,把旅行的重點放在了玩樂吃喝上,是否能夠感受當地文化和歷史遺跡,是否能夠緩解日常生活壓力,難得有錢有閑出國散心,干嘛還買大包小包累死自己,有什么是淘寶買不到的,如果有那就再加一個京東、亞馬遜、蘇寧~
另一方面,從需求層面來看,人類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如今旅游消費正加速變革升級,在文化上的需求不斷提高,中國游客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地看看景點,而是針對自己的興趣和時間,提出個性化的旅游方案。對于要購買的產品,也是選擇適合自身的商品,絕非只看品牌的“爆買”。
最后,華爾君想說,不論是回家感受傳統節日的年滋味,還是在旅途中尋找別樣的風情,只要一家人能夠聚在一起享受這種團圓的幸福感,在哪里都是過年。新時代有新年俗,但不管年俗如何變遷,與家人團圓是永遠不變的習俗!這也是中華兒女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