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David Carter發現事情和他預想的截然不同。63歲的他擁有理工科碩士學位。成功的職業生涯讓他習慣了六位數的高薪。他還從報上得知,技術股大漲,就業市場也十分熱門。所以當一封來自所謂瑞士企業的電郵要為他提供十萬美元月薪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
可他最終不僅一分錢也沒見著,還賠進去了八萬美元的養老金。職位信息吹得天花亂墜,說他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信用卡購買蘋果產品。于是從6月開始,他從百思買和沃爾瑪購采購蘋果機器,再從他位于馬里蘭州的家里郵寄到加州的一個地址。公司再為他報銷信用卡賬單——僅僅報了幾個星期而已。7月起,這些報銷就取消了。銀行稱這筆賬要他自己還上。而他就職公司的網站干脆直接銷聲匿跡了,之前在電話里交流過的同事也從此杳無音信。
斯坦福大學金融詐騙研究中心的人員估測,此類“消費欺詐”每年給美國造成逾50億美元的損失。出生于嬰兒潮世代、擁有可觀養老金和優渥住房條件的老人成了騙子眼中的“香餑餑”。他們的詐騙套路也是日益用心。帶著滾滾投資送上門的尼日利亞王子已經是陳詞濫調了,于是他們轉而開發出手機應用,展現出像是來自于專業理財師的財務報表。他們憑空捏造出諸如提供給Carter先生的那類工作崗位;或在約會網站上編造賬戶信息,吸引用戶后索取錢財;又或者是創造假賽事和假彩票,“贏家”提供錢財后才能“領獎”。他們還會偽造電話號碼,假裝成銀行或稅務局給受害人打電話,或假冒金融機構發送短信。
詐騙的核心是把握受害人的情緒特征,利用受害人貪財好色的心理。但實際情況中有時也利用了人們的正面動機。《成年人防衛期刊》2015年的一篇文章提到,有些受害人想掙錢給親友送禮,從而被卷入詐騙。經歷了喪親之痛或失業等不幸遭遇的普通人更容易成為目標。英國警方表示,他們看到與性虐有關的騙色案件有所增加。騙子們在網上尋找受害者,最終通過線下會面獲取受害人的信任。
一旦錢財損失,受害人往往陷入“賭徒謬論”,不愿直面現實,而是繼續付出,癡望好運回轉。部分受害人甚至始終無法接受現實,堅信錢財損失僅僅是由于投資失誤。大部分人內心也羞于承認事實。正如斯坦福大學的Marti DeLiema所說:“人們更愿意談論性接觸,而不是失身 的經歷?!?/p>
在被騙這點上,無論怎樣的受教育程度或金融知識儲備,似乎都無法更好地為受害人提供防護。2011年美國退休人員協會的一份報告指出,那些被騙進虛假投資的人往往有更高的地位和財富。一類原因可能是他們高估了自己的理財頭腦。在2014年的一項研究中,波士頓學院退休研究中心的學者發現,那些在金融知識測驗中給出了很多錯誤答案,但又堅稱自己沒錯的人,更有可能成為詐騙受害者。
參與開創了受騙心理弱點測試的韋恩州立大學心理學家Peter Lichtenberg認為,詐騙預防和事后處理應當從藥物中尋找希望。他指出了一種叫做“動機性訪談”的方法,這種方法包括提出一些問題來幫助人們自己找出解決方案,已被證明可以幫助酗酒者接受治療。這些經過精心設計的問題可以協助詐騙受害人明確事實經過,比如讓他們從自己的視角闡述經過,然后借用媒體報道過的類似事件進行討論。
銀行一般也會堅持認為,詐騙受害人必須自行承擔損失。但此類案件的復雜性和規模不斷提升,需要重新考量。像Carter先生這樣精心騙局的受害人認為,銀行應當為給可疑交易開綠燈作出賠償。銀行則主張那些為欺詐網站提供托管、開通支付服務的互聯網公司同樣應當承擔部分責任。
今年九月,英國各大銀行和消費者權益組織起草了一份銀行業界志愿守則,聲稱在特定情形下,“轉賬欺詐”受害者應當享有賠償。這類騙局包括詐騙犯偽造警方或稅務機關信息,誘騙受害人轉賬的情形。如果銀行和消費者都采取了足夠措施加強對詐騙的防范,那么受害人理應得到賠償。
這想法自然不錯,可是賠償金誰來掏呢?銀行當然摳門得緊。目前為止有幾類想法:向對詐騙不作為的金融企業收取罰金彌補損失;對銀行大額支付收取小額費用,以建立基金;以及類似暴力犯罪案件的納稅人資助的賠償計劃。然而,這些構想看起來美好到天花亂墜,只怕又是騙局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