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導讀:我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是有趣的。沒有人比我更了解我想要什么,適合什么。但是我需要去發現和展示自己的獨一無二。
深度自我:自我發現,使命達成
我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是有趣的。因此,我不想和別人比,不用去強調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也沒有人比我更了解我想要什么,適合什么。但是我需要去發現和展示自己的獨一無二。
90后向往擺脫過去簡單符號化的外在個性,轉為更為深入地理解和探索自己——從情緒性格,到觀點看法,再到興趣愛好與天賦,人生訴求。他們向往的,不是做一個與別人相比與眾不同的人,而是發現自己天賦,圍繞興趣愛好展開生活,甚至能做匹配工作,同時通過獨立思考和體驗形成自己的判斷和原則,做一個自我認可的不普通的普通人。
他們焦慮的是,知道自己不喜歡什么,但卻仍然找不到自己喜歡什么。很多時候,不僅探索期有限,同時很多的探索變為隨手可得的消費而非自我的學習成長,同時又時刻深受無法專注自律,果敢行動之苦。
在具體實踐上,他們開始自身體和時間開始實踐自我規劃和管理的種種技巧;勤于記錄和講述自己的日常生活以獲得自我的關照;他們熱衷于通過沙龍、旅行等方式去親身探索體驗以打開自己的眼界;他們也積極探究包括宗教信仰,心理學,占星術等在內的方式來獲得第三方的自我認知系統。
在追求深度自我的過程中,90后也呈現出分化的趨勢:1)有越來越多的90后,雖然不喜歡自己的專業和工作,但熱衷于通過日常生活發現各種體會,去體驗新鮮的東西,通過體驗開眼界,重新發現自己;2)有另外一小部分90后,熱愛自己的工作和專業,并且能夠堅持投入,自我管理;3)還有一小撮90后,用更激進的方式,隔離自己當下的環境,通過自我教育,輟學或創業等方法,去開始自我發現。4)還有不少的90后,對上面三種人都無比羨慕。他們要么尚未行動,要么在過程中發覺自我發現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夠,引發挫折感和迷茫。他們甚至覺得負疚。
相比之下,曾處于同樣年齡階段的80后,對于發現自我興趣和天賦的要求,遠沒有來得那么強烈。自我探索,主要仍停留在外在個性的表達。同時,大學專業對80后來說,更多是今后職業謀生的考慮。對于自我天賦的挖掘,專業與興趣,工作與興趣的匹配,要求還很低。最后,80后的很多時間和精力,局限在努力學習和工作,為未來做準備,對自我和外部世界的探索和體驗,要少得多。80后直到工作多年,年近30,才重啟自我的探索之旅。
一、向往
90后向往的生活,是真正以自我為中心的,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去實現它。他們最羨慕敬佩的人,不是成功學里的大人物,而是他們身邊同伴中,那些被稱為“大神”的人。他們不一定賺很多錢,不一定被所有人理解和欣賞,甚至是孤僻怪誕的,但這都沒關系。
大神“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且做得超乎常人”。90后羨慕他們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和天賦,欣賞他們能夠去投入行動,并且能有一些小成績,有成就感。他們的生活不迷茫,不慌張,是充實的,淡定的。
大神“有獨立的思想,有自己的判斷”。90后羨慕他們對于世界的某些方面有清醒的認識,欣賞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和原則。他們不迷惑,不會人云亦云,是獨立的,清醒的。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大神”。90后認為,像“大神”一樣在某一個領域具有絕對的天賦有所建樹很難,但是總可以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相對的天賦。即便不能像大神一樣語出驚人,也要有自己的觀點。
1. 向往圍繞自己的興趣建設生活,做一個不普通的普通人。
對于90后來說,確認自己的興趣,是自我發現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步,因為發現了興趣,就發現了內心動力和快樂的來源。他們熱切地想尋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
他們向往,1)首先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2)然后能夠投入時間和心血,讓自己感覺到充實,3)把這些興趣愛好變成與自己的生活高度相關的一部分,比如喜歡動手做飛機,就做個遙控飛機,去給女朋友送花。4)不是簡單以消費和復制的方式,而是在興趣的領域,親身參與創造。比如,學習烘焙,并且創造出自己的花色。
他們向往,在朝九晚五的上班之后,下班的生活不只是普普通通千篇一律的唱唱歌,喝喝酒,吃吃飯。他們希望自己工作普通,但是生活不普通。生活能夠通過一系列自己選定的興趣愛好,變得充滿個人的味道,可以創造一些屬于自己的東西。
尤其生活當中要做很多不想做但必須得做的事情,而個人愛好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就好像回到了我的地盤。對這片屬于自己的地盤,可以不計較風險和收益,而更多享受它帶來的單純的快樂,獲得成就感,不斷挑戰和證明自己;也找到伙伴,志同道合、有共同語言的朋友。
小穎,北京人民大學的大三學生,在“單調、平淡、悠閑”的大學生活中,最讓她投入的事情就是“做手工”。從小就喜歡動手做東西的她,中學開始做了第一只“蛋娃”,之后這就成為她標志性的手工,待在宿舍沒事,或遇上親戚朋友生日就會做上一兩只。最近姑姑生日,她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用雞蛋殼為原料,配合橡皮泥和水彩顏料,再拿了一個茶的包裝盒,做了一個精美的“蛋娃”。學校社團有陶泥DIY的活動,也用陶泥做了蛋娃,很開心地給蛋娃拍照片,拍完之后用美圖秀秀ps寫上“偶滴杰作”上傳QQ空間。她的書桌上也放著自己親手做的樹葉書簽,走在路上的時候注意收集好看的書簽,拿回來夾在本子里,干了拿去過塑,有時間的話還會配上一首小詩,時不時拿來看一看,“感覺延續了美好的東西”。
2. 向往做與興趣愛好匹配的工作,即便累也很開心。
90后向往更匹配自己興趣的工作。他們最不喜歡的是,工作上做一個螺絲釘,重復單調,沒有個人創造的空間,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他們向往,不一定與現在的專業匹配,但是能找到與興趣愛好匹配的工作。這樣,1)每時每刻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特別享受和充實,不覺得累;2)能覺得自己每天都在進步,成長,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上越來越專業,即便有挑戰和困難,也是激發自己的潛能;3)在工作中能發揮自己的長處,能表達個人意見和想法,給別人帶來有價值,有個人影響力和成就感。
比如,90后經常提到喬布斯,他們向往喬布斯能夠全情投入地做一件自己充滿熱愛的工作。而近期中華人才網研究數據顯示,近30%畢業生按照興趣擇業。
重慶科技學院的大四學生小潔,念的是藝術設計專業,喜歡自由的工作,“設計師是一個很自由的工作,很自主,想到別人想不到的并把它實現”,但是真實生活中,設計師經常要被迫更改自己的設計,給她選擇這一行的工作帶來很大的焦慮感,“可能他的審美的確不是很好,但是因為他是老板或者客戶,就得按照他的想法來,心里會受很多氣”。正好在微博上看到阿芙精油在招聘,招的是一些有趣的職位,“首席驚喜官、首席八卦官、解壓師、故事大王、熊夫人、小狗飼養員、筑家師”等等,把微博轉發給朋友的同時,自己馬上就投了簡歷,“沒想到還有這么自由的工作,好喜歡他們可以帶寵物上班”,“每天給員工制造一個驚喜這事兒也讓我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3. 向往獨立思考親身體驗,形成自己的判斷和原則。
90后喜歡質疑,因為在他們還在高中甚至初中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在社會化媒體上接觸各種“毀三觀,掉節操”的社會現實,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難免碰到一些憤世嫉俗的70后或是80后,比如他們的老師,告訴他們政治課本的東西不可靠,即便是歷史書上的東西也不能全信。
90后向往形成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尤其是能夠打破陳規、開拓出可能性就更好了。具體來說,他們向往1)通過研究和學習,建立批判的視角,形成自己獨立的觀點。比如,一個社會事件發生之后,眾說紛紜,人們都感到困惑時,有人會發分析帖,有理論有框架,擺事實講道理。2)通過豐富的體驗,形成自己的判斷,有自己的方法和方式。比如,很多生活方式上的達人,通過親身體驗了不同的方式方法、產品品牌,分享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中山大學大四學生王旋,認為獨立思考和按照自己的天賦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非常重要,“我最欣賞的是韓寒,我最欣賞他的獨立思考的能力,他的獨立人格,他的敢于和現行價值觀相對抗的能力,用自己的判斷、價值判斷和天賦去創造自己生活的能力。他在文化是一片死海的時候,自己沖出一條新鮮的水路,并且沒有被截斷。很勇敢的和世界對抗,并且他現在活的很好。”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大三學生小林,開始健身之后就關注了一堆健身達人的賬號,“我的健身教練還有他關注的一些人”,自己也在網上搜索相關的訓練視頻,把土豆網上所有能搜到的視頻都看了,“一個個試,最后挑了一個最合適自己的”。他也關注百度健美吧上各種人的言論,不光看理論,更看各種人是如何實踐這些理論,最重要的是看大家是如何做的,有什么效果,身邊也有人做了并且證明了效果是好的,我才會開始嘗試”。他也開始控制和調整自己的飲食,每天飯后都會吃一個水果。同樣地,他也嘗試了學校附近不同種類的水果,最后找出了最適合自己的,每個人的實際情況都不一樣,要通過親身嘗試才知道什么最適合自己”。
二、焦慮
1. “沒有時間慢慢來,也不允許犯錯?!弊晕乙幎ǖ挠邢尢剿髌?,壓力很大。
90后既向往真正圍繞自己的意志展開生活,也向往品質生活。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相比之下,過上有品質的生活是首要的。所有的探索,都被預設為不能犧牲這個目標。因此,探索被賦予了一個明確的截止日期,就算無法做真正喜歡的事,也絕不會耽誤畢業之后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在今天,這個探索期最多就只有大一大二兩年,有的人甚至從大二開始就在準備就業。
如此短暫的期限,如此熱切的探索期待,讓90后感到壓力很大。這么短的時間里,90后不敢犯錯?!拔乙s緊想清楚我想做什么,不然我就得按照他們說的做”。他們是指,為了獲得確定的品質生活而遵循的最穩定的道路,例如,公務員,外企員工。他們向往間隔年,但很少有人敢去實踐。
中山大學大四學生王旋,獨立雜志《逸仙周刊》的專欄作者,對同齡人也有敏銳的觀察,關于自我探索,他談到“我們的社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它不承認所謂的探索成本。我們的生活里面沒有試錯這么一個概念,每一個點都要選擇得最好,沒有人給你留任何一段時間和一部分的成本用于給你去試錯。美國的所謂青春大片宣揚的是破壞,甚至是漫無目的的破壞,因為只有在這種破壞里面才能意識到建立的價值,才能在對抗之中尋找自己獨立的人格。而我們這一代人,仍然缺乏一種對抗的過程,沒有辦法找到對社會、對于自己將要行走道路的宣泄點,缺乏獨立的人格去支撐以后所謂的夢想,甚至尋找不到這一種熱情所在,而只能根據社會的要求、家庭的要求繼續走下去?!?
2. “嘗試了很多,但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沉溺于消費式的探索,無法找到興趣,也無法形成自己真正的判斷。
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幾乎每一種興趣都提供了豐富的,從美食,文藝電影到街頭運動,消費選擇觸手可及。這些選擇,包括網絡上大量的資訊和娛樂內容,也包括線下大量的商品消費或是活動機會。
為了發現自己的興趣,從線上到線下,90后親身參與了很多。他們一方面無法停止嘗試新的興趣,從中獲得新鮮刺激的體驗,共同話題和談資,尋找到同伴。一方面仍然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么,也無法形成自己的判斷。他們會抱怨自己的“三分鐘熱度”,為自己不能專注和深入一個興趣而感到負疚。
年輕人甚至說,只有關掉手機,關掉網絡,最好去非洲,才能開始自我發現之旅。因此,騎行,旅行,隔絕當下的環境,成為了很多年輕人自我發現的開始。因為這樣的方式,提供了一種專注于自我的機會,從而可以真正開啟自我發現。90后熱轉的一個帖子,是《當我們想體驗的越來越多,得到的卻越來越少——體驗,迷茫與熱愛》。
這是因為,消費本身,并不能代替勞作和創造。消費式的探索,意味著沒有接受挑戰,沒有在過程中付出辛苦,無法慢下來,專注和反思個體感受,并進一步的付出努力。這樣,也就意味著很難真正進入到對興趣的尋找和培養,更沒有表現為創造力的實踐,形成自信。同時,消費本身,也不能提供個人決策的參照系統。即使有很多的消費,也不意味著能夠形成自己的原則和判斷,去面對日常生活。
能說明這種消費式探索的最佳例子是,旅行成為一種流行的自我探索方式,但現在不少年輕人開始反思,它停留在消費和逃離,解決不了自我發現的問題。
“有兩類現象值得關注。第一類現象就是那些體驗更多后迷茫的朋友,他們想通過‘體驗更多’來發現自己到底喜歡什么。很明顯,‘體驗更多’沒把人搞明白,反而搞暈了,愈發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問題在于‘體驗的層面’。第一個層面,只要看到、聽到、嘗到、聞到、接觸到就行了。第二個層面可能就需要我們進去初步研究、操練,自己DIY一下。第三個層面可能就得深入進去了。從時間和精力耗費上而言,第一個層面用時最少,不需要你想什么,只要敢做就行;越往上,你的用時越多,精力投入越高。而且,從第二個層面開始,要求開始從被動變為主動了,你得去自己想、自己去琢磨,難度也越來越大。相應的,越往上,人的成就感也就越高,對事物的感悟也就越多,對自己的認識也越深刻?!保巳司W上的熱轉日志《當我們想體驗的越來越多,得到的卻越來越少?——體驗、迷茫與熱愛》。
3. “管不住自己,受不了失敗”。極度的自我保護,害怕挫折,不能堅持,也缺乏自主管理的能力。
當發現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之后,很多90后受困于無法堅持。
在進大學之前,高考是唯一的清晰目標,有人監督鼓勵。進入大學之后,找工作是清晰目標,有學校和家長的支持和鼓勵。而自我探索是唯一自我設定的任務。探索的過程需要個體極強的自主管理能力和意愿,包括面對挫折和失敗,風險和未知的管理。
90后在成長過程中,父母仍然是保護多于放手試錯。而學校和家庭教育,也沒有提供自我探索所需要的自我學習和反思的能力。
因而,90后容易害怕挫折,而且缺少自主管理的能力。在具體行動中,拖延癥和不靠譜,成為典型的病癥。拖延癥意味著,完成很多事情,是需要投入時間,要迎接挑戰和可能的挫折,這些都意味著犧牲當下的輕松愉悅,90后因此而逃避,直到躲也躲不過去的時候再面對。而不靠譜,表現為有強烈的探索欲望,對什么都感興趣,但具體要行動的時候,面對可能的挑戰時,即使剛剛信誓旦旦,也可能轉眼臨陣脫逃,或者半途而廢。
“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明明計劃好了今天看書,卻一不留神看電影、玩游戲到了深夜,明明想好今天要收拾房間,卻怎么也不愿意動手,時間匆匆過去,計劃又沒有落實……常常在期末的時候,后悔之前為啥不好好學習,常常在拿到成績單的時候,懊惱考試的前一個晚上應該少玩一個小時游戲……每個學期初,我們都在雄心壯志地謀劃一學期的大計劃,要提高成績,要學英語,要鍛煉身體……一次又一次地計劃,一次又一次失望,慢慢地,我們仿佛習慣自己的狀態了,甚至還給自己一個理由,計劃趕不上變化,還是不去計劃的好…”-復旦大學引進戰拖工作坊
三、實踐
1. 圍繞興趣創造產出
與興趣相關的消費正在上升,但不是簡單的消費,而是基于消費可以參與,可以創造,分享和表達,獲得成就感。因為有產出才能對生活有建設。能夠有產出的領域的興趣愛好在上升:
*幫助自我表達:比如繪畫,攝影,視頻拍攝剪輯等;各種周邊產品。
*幫助提高生活質量與品位:比如烹飪,甜點,做咖啡,手工等。
2. 學習自我管理
為了更專注于自我,年輕人開始學習培養好的自我管理習慣,改善注意力,培養專注力,自律能力等。
*使用科技工具:ToDoList軟件,番茄鐘,各種新的app等。
*加入集體相互鼓勵:晨讀小組,戰拖(戰勝拖延癥)小組等。
*通過運動鍛煉自律:持續的跑步和健身等
*管理日常個人作息:打卡早睡等。
3. 記錄個人歷史
對個人的日常生活進行捕捉和記錄,主要的目的,是想讓自己的日常生活變得有個人的印記,表達自己。同時,通過日常的這種自我敘事,更重要是可以時常反觀自我發現和探索的實踐。主要方法包括:
*更多的自我定義的紀念日:比如家里寵物去世的時間,購買第一雙球鞋的時間,跟女朋友在一起的總時間等。
*隨時捕捉美好的日常生活細節:記錄對自己有意義的人,事,物品等?!皼]有記錄就沒有發生?!?
*更關心時間的長久:DaysMatters等app可以計算,在生活中重要的事情所累計的時間?!袄鄯e的時間就有了歷史感”。
4. 打開眼界去體驗
通過離開現有的環境,去體驗不一樣的人和生活。這包括,自己親身去體驗,也包括,與有豐富體驗的人進行直接接觸和交流,得到啟發和鼓勵。
*親身體驗:比如出國,包括留學,交換學習,游學,國際志愿者項目,AISEC等各種國際性學生組織。獲得接觸不同文化和視野的機會,認識更多的人。比如旅行,自己獨立在新環境下生活,對世界有了不同的體驗,豐富自己對世界的感受。比如更頻繁的實習和跳槽。
*與有豐富體驗的人直接進行接觸和交流:比如參與TED等各種分享沙龍。短短的幾年時間,TEDx在全國70多所大學落腳,舉辦者都是大學生。比如關注感興趣領域的達人,通過網上或者線下見面進行交流。
5. 尋找關于人生意義的新認知系統
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之外,90后想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適合什么樣的人和事,有怎樣的前景,想給自己找到最佳的成長道路,日常生活的原則性的指導,以及探尋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