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北京故宮風水,就要從元大都說起,公元1267--1283年,歷時16年,建成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元大都。設計者是偉大的水力學家郭守敬和他的老師劉秉忠,這兩個人既精通天文、地利、也精通歷算和水利,更重要的是他們都精通易學。元世祖忽必烈統一全國之后,他問劉秉忠何處可以建都?劉秉忠說元上都建都國運祚
短,燕京建都則國祚遠。劉秉忠曾經建議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蒙古更名為“大元”,這就是元王朝由來。
元大都的整體設計:什剎海之水自北水關入城,先北上,復東折而南,總體入城走勢由西北而東南,所確定連接通惠河的萬寧橋處,正好是什剎海水域的東南方;從南水關入城的金水河,繞過皇城后,也是從皇城的東南方匯入通惠河,通惠河又是從大都城的東南方向流出。
劉秉忠在設計當中將這片水域的轉折點,確定全城的中心點,并在旁邊建立“中心臺”一座標志。
以中心臺為基點以八卦的方位定格“來龍”(水自西北流向東南)在轉折處定格“去脈”(水自中心臺而往西南)這樣形成來龍長,去脈短而層層關鎖。立極點和
城池的輪廓確定之后,還必須確定出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風水上稱之為“立向線”劉秉忠給元大都確定的中軸線是北面“稍偏向西”,南面“稍偏向東”。然后
縱穿中心臺的連線,確定以后歷經元、明、清至今,沿用700多年而未變。今天的北京城的中軸線與元朝的中軸線是同一條線。所有這一切,來龍去脈,從整體到
局部,乃至每一個相關環節,其設計和布局都無不嚴謹地遵循著風水學的原理,令人稱嘆!由此來看,之后的元大都之所以能夠空前繁盛,實屬必然。
我們現在看到的北京故宮是明代的北京城,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改建(如上圖),其中最根本也就是最關鍵的改建,是將大都城的北城墻
向南縮進了五華里,同時將大內皇城(明紫禁城)也相應南移。這個改變讓明北京城和元大都城相比,在風水上發生了改變,使城市的立即點即中心點發生了改變。
元大都城的立極點-------今銀錠橋處,是依據什剎海水域的自然走勢而確定的,從風水的角度看,這個立極點應該是最合理的,但是明北京城改變了這個最
合理的立極點,將這個立極點改在了景山的位置上。景山原名“萬歲山”,是明北京城改建時,用挖掘護城河和南海的泥土堆筑而成的。問題是在于,為什么要放棄
這個最合理的立極點位置,將其移至景山位置?原來萬歲山也就石景山中峰,恰好居于元代宮城最重要的宮殿-----延春閣的位置。于是萬歲山的另一層意義便
顯露出來-----用于壓制前朝的“風水”,讓他永無反轉的機會。所以萬歲山叫“鎮山”,而景山一名的使用,則是從清代開始的。鎮山所鎮者,正是元大都的
延春閣-------元朝的中樞神經。因此這個才是中心點南移的真正原因。在明朝又在來水處,今積水潭西北岸的一座小山上,修建了一座鎮水觀音庵。“鎮”
了山,再來“鎮”水,鎮水觀音庵在清乾隆時期進一步改建,重建后改名匯通祠,1987年又重建后,設為郭守敬紀念館。我們主要了解的是現在存在的北京故宮
的風水也就是明朝改建的紫禁城風水。
一、天文星象
《易經——系詞傳》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倫天地之道”。易經是一部解釋和揭示天地宇宙運行變化規律的學問,宇宙天象是易經形成、內容及思想的本源。
風水是發端于易經,是對易經之天地學說的原理,表現最充分,應用最廣泛,映證最完美的一門自然科學。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的形成,是因為地球傾斜的進行公轉,
而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也正是風水要表達的天時和效法的天道,在具體應用中風水學通過建筑物的形狀來表達。
以風水勘定國都,就是要把城市置于理想的自然環境中,達到風水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本著“天有五行,地有五岳;天有七星,地有七表;天有八氣,地
有八風;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四維,地有四瀆;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是都城成為天象之載體,人倫之軌模。天文即天象,是古人在“仰觀天象”
是,對天上的實體即星、日、月、云、雨、雷等的運行變化規律的認識和掌握,其中最重要的是對星象的掌握,星宿之間的組合和運轉變化成為古人認識天文的基
礎,天上無數的星宿被古人組合成不同的區域。由于中國處于北半球,只能看到北天極的星宿,而北天極的星宿都圍繞北極星旋轉。
北極星成為天的中心。天空的日月、星辰、天河、星云構成一幅壯麗的畫卷,三組星垣分別由東西兩藩星宿合圍而成,如墻垣的形式,分別是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是天的中心區域,再加上守護的三座城垣四方的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二十八星宿構成了古人的宇宙圖式。
紫微垣由十五顆星組成,東邊八顆星和西邊七顆星圍城一個城垣,位于北斗星的北方,處天的中心,是天皇大地居住的地方。
太微垣是天地處理政務的地方,里面有五帝座、十二諸侯府和外藩九卿得衙門。天廷主公平,凡監升授德、受符列宿、考核諸神等都由天廷主持。
天市垣是天廷聚眾交易的地方,由二十三顆星組成,中心是帝座星,左右兩側由二十二顆星構成兩垣或兩藩。
天象以北極星謂尊,又稱北辰,眾星都是圍繞著北極星在轉動。正如孔子所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眾星拱之”。而紫禁城在大地上面
正是北極星在大地上的投影,風水格局謂之“吉星高照”之局。
從紫禁城的布局來看,宮城分前朝后寢兩大部分,前朝分三大殿,為皇帝聽政和舉行朝會大典之處,如天地布政之南宮太微垣,后寢二宮是皇帝燕寢之處,如天帝長
居之紫微垣。但就整個紫禁城作為皇宮而言,乃取象于紫微垣。劉秉忠勾畫出一幅天象地形圖,紫微垣外面的華蓋星是祖山,杠星是座山,天床星是前案,天河從紫
微垣穿過,西有西藩七星,東有東藩八星以護衛,形成萬山齊擁,回水抱城,朝迎拱衛天皇大帝座之局。
二、形巒龍脈
昆侖山是天下山脈之祖,位于中國的西北方,為山河的源頭。天下的山川都發脈于中國的昆侖山,這個是風水行業里眾所周知的秘密。從戰國時代的屈原到明代,
昆侖山是天下的祖山之說,從未改變過,昆侖山氣勢雄偉,是宇宙間最高大的山。中國大地上,山脈眾多,史記記載大禹治水的時,對全國的山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
的勘察與疏導,定山脈為三列,這三列山脈后人稱為三大干龍。
我國地勢的基本特點是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級下降,呈現出明顯的傾斜階梯。整個趨勢是西北高,東南低。
紫禁城的龍脈處于中國三大龍脈之一的北干龍脈上,他們是以長江黃河為界。黃河以北謂之北干龍,長江以南謂之南干龍,長江黃河中間謂之中干龍。
從昆侖山到燕山,這條巨大的山脈橫于中國的北方,是一道最堅固的天然屏障,從昆山引來的龍脈之氣,全部凝聚在天壽山紫禁城的靠山之中,龍脈至此氣止結穴。
建都是為了立業,歷代統治者都要為都城的確立尋找支撐的理論,這理論就是劉秉忠所說的“生王脈絡,以成大業”。王氣是都城之魂,有了風水的勘定,帝業才
能永固。北干龍綿延萬里來到北京,形成西、北、東三面合圍之勢,像一座屏風置于北京城的背后,北京城就像一把寶座,端端正正的擺在正中,向南可以俯視中
原。唐代杜牧說此地是“王不得不王,霸不得不霸”的地方。”宋代大學者朱熹也認為:“冀都是天地間好個大風水。山脈從云中發來,前面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
龍,華山聳右為虎,嵩山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重案,江南五嶺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皆莫過于冀都。”朱熹所畫的這根中軸,起自翼都,前面有黃河環
繞,正對面是嵩山是為前案,淮南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諸山及五嶺是為三、四重案。
紫禁城的中軸起自奉天殿,向北直抵鼓樓,向南直達正陽門。全城重要建筑均布局于中軸上,從南往北依次為正陽門、大明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
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欽安殿、玄武門、萬歲山、北安門、鼓樓、鐘樓。中軸上的建筑之多,體量之大,遠遠超越
了歷代中軸上的設置。但是紫禁城的中軸并沒有就此結束,而是向南一直延伸至五嶺,成為全中國的中軸。
三、設計思想
故宮的設計理念是按照《周禮》、《易經》和風水學三位一體的思想構建的。《周禮》在古代相當一部憲法,是儒家禮治思想的核心,在故宮的設計當中前朝后廷,
左祖右社,五門三朝和六宮六寢等都是傳統的一些制度;《易經》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核心陰陽五行八卦思想也被風水思想所借用。前朝所設文、武二樓,后
庭東、西六宮的坤卦平面布局,就把《易經》思想引入其中;風水學思想亦被運用其中,尋龍點穴分辨龍脈,發脈于昆侖而結穴于天壽山,天壽山為其龍脈所凝結,
龍脈至此,乃落平洋,方廣千余里。點穴于紫禁城乾清宮與坤寧宮之間,形成天地陰陽交會的形局,建造交泰殿乃紫禁城之龍穴。枕山襟水,使紫禁城處于山水的環
抱之中。
城市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皆有理之所在,大到帝王的皇宮,小到百姓的宅舍,其朝向、方位、布局、建筑名稱、建筑尺度、建筑色彩無一不納入“道”的
法則的統一中,是北京故宮在整體的布局上,能夠完全地把天、地、人三才合為一體以體現宇宙生成之道。把《周禮》、《易經》和風水所建造的三座紫禁城合在一
起,就是一座完整的紫禁城。
四、陰陽結構
陰陽構建了宇宙,《易經》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紫禁城的布局總體來說,中軸把北京城分成東西(陰陽)兩半,中軸以東屬陽,主春、生、文、仁,故有
文樓、文華殿、萬春亭、仁祥門、崇文門等建筑;以西屬陰,主秋、收、武、義,故有武樓、武英殿、千秋亭、遵義門、玄武門等建筑。而且國家中央官署機構也是
以中軸為準按陰陽布置的,中軸以東設吏、戶、禮、兵、工部及鴻臚寺、欽天監等機構,主文屬陽,以西設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刑部、太常寺、錦衣衛
等機構,主武屬陰。明清兩代考中文狀元在長安左門揭皇榜,考中武狀元則在長安右門揭皇榜。
過午門、神武門一條中軸線又將宮城分為東西陰陽二區。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為陽、為木、為春,在“生長化收藏”屬生,所以宮城的東部布置了“陽”有
關的建筑內容。東部某些宮殿是太子所居,文華殿是太子講學之處,乾隆年間所建的南三所,系皇太子的宮室。西方為陰、為金、為秋,在“生長化收藏”屬收,所
以工程的西部布置了與“陰”有關的建筑內容。如皇后、宮妃居住的壽安宮、壽康宮、慈寧宮都布置在西。東居太子,西棲宮妃,男左女右,陽左陰右。皇城東有太
廟法陽象天,西設社稷壇法陰象地。天壇在南(屬陽),地壇在北(屬陰);天安門在南(屬陽),地安門在北(屬陰);乾清宮在南(屬陽),坤寧宮在北(屬
陰)乾為天,坤為地,故天尊地卑。朝堂之上,文臣列于左,武將位于右,與此相應的文華殿位于左,武英殿位于右。太和殿丹陛上左陳日晷以司天,右置嘉量以司
地,前者定天文歷法,后者制度量衡,皆左主天道屬陽,右主地道屬陰,陰陽相合而成一體。古代建筑大師就是這樣把陰陽宇宙觀與宗法禮治巧妙地結合起來,規劃
設計了氣勢磅礴的建筑群。
明代紫禁城的平面布局分為前朝后廷兩大部分(前朝為陽,后廷為陰),前朝是皇帝和文武百官處理政務的地方,后廷是皇帝燕寢的地方,前朝后廷的平面結構
恰好呈現出一個凸凹形。凸凹結構是一個典型的榫卯結構,風水上稱為生旺的結構,這種結構是最堅固的。凸象征陽、男,凹象征陰、女。凹與凸結合在一起,象征
陰陽結合,男女結合,只有陰陽的結合,天地才會長久,只有男女的結合,才會子孫萬代延續生命,這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
五、五行八卦
紫禁城由水火木金土五大元素組成,從方位的角度來看,紫禁城的東、南、西、北、中五方位有建筑的名稱、色彩及河水來暗示。北方有一座建筑名玄武門,清
代康熙時為避諱改名神武門,二者的意思完全相同。在神武門內有二座建筑(東大房和西大房)它們房頂的均為黑色。紫禁城的南方有建筑名為午門,火的顏色為紅
色,故午門以紅色為主,建筑高大,以為火旺。午門內的五座石橋,其雕刻為火焰狀。紫禁城的西方有金水河和武英殿,武英殿之“武”屬陰。紫禁城的東方為太子
宮所在地即明時的文華殿,故明太子宮文華殿和請太子居住的南三所的屋頂均用綠色瓦。紫禁城的中央有兩大建筑群體即前朝后廷,前朝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
殿,后廷是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這輛大建筑群體建在象征“土”的“土字形玉石臺基”上以表示其中央的地位。中央在五行上屬土,土的顏色為黃色,黃色是
五行中最尊貴的顏色,亦是宇宙的顏色,故這兩大建筑群體屋頂均用黃瓦,表示帝王理政的前朝和燕寢的后廷是天下的中心,至尊至大,意味著帝王是“以土德而
王”。
北京城的總體設計在遵循《周禮》“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傳統布局思想外,又按照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之理進行更為深層次的規劃設計,是北京城超越了傳統的實用禮儀設計,達到與天地相融的境地。
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就是按照先天八卦之乾南、坤北、離東坎西的方位來布局的。天壇是天子祭天的地方,位置在北京城的南端,外城的里側,建筑形狀是
圓的,體現了南為天、為乾、為圓、為陽的思想;地壇是天子祭地的地方,他位置在北方,內城的外側,它的建筑形狀是方形的,體現了北方為地、為坤、為方、為
陰的思想;日壇在東方,日為陽、為火,月壇在西方為水、為陰,他們的位置都在城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