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鳳凰臺評出了中國的新“三大火爐”——福州、廣州、杭州,網民們還推出了與之角逐的許多城市,如:上海、南昌、濟南、天津、……以至沈陽。新“三大火爐”以及許多參與角逐的候選城市大多是我國的沿海城市。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萬多公里,是中國工業化進程最迅速地區,盲目地毀地毀林所造成的沿海城市帶熱墻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不容小覷。
按照常規,沿海城市臨近巨大的冷源——大海,具有海洋性氣候,比起內陸地區夏季里要涼快得多。可是,如今卻變成了一個個火爐 。并且,這一個個“熱島”火爐連成一線,筑成一座中國沿海的城市熱墻帶。禍起蕭墻,人們在工業化進程中忘記或者放棄了環境建設,從而鑄成大錯,遭受大自然加倍的懲罰,加倍的報復。
誠然,沿海地區臨近大海,對外貿易交通十分方便,是發展工業的好地方。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工業都是由沿海地區發祥的,如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等。但是它們的地理環境與我國有很大的不同,英國和日本是島國,美國所處的是北美洲小大陸。而我國所處的位置是世界最大的大陸——歐亞大陸的東邊。我國的西部地區位于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區,以往的降水量就很少,降水是依賴季風輸運大海的水汽。沿海地區的城市熱島、城市熱墻帶將會直接阻擋了季風的正常循環運行,導致內陸的干旱,并且導致某些災害性氣候。從2008年我國頻頻發生的歷史上少見的自然災害,我們大抵可以看出了問題的苗頭。(不過直至現在,關于問題的根源,當局至今尚沒有引起充分重視。)
2006年重慶大旱時候,就有網民質疑“沿海工業城市熱墻”說 :“……我國沿海城市帶的熱墻效應,也是造成四川盆地等內陸地區降水量減少的重要因素。這是因為,沿海城市帶熱墻,對海洋水汽進入內陸形成了新的障礙和阻力。”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2067366.aspx
有網民針對中國沙塵暴愈演愈烈、黃河頻頻斷流、長江汛期水淺現象說:日本和韓國的人造熱墻效應之應該負起部分責任。另外自從上個世紀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沿海城市的規模迅速發展,從山東半島到渤海灣也形成了一道城市帶熱墻,在一定程度上也阻擋了西太平洋水汽向黃河流域的輸送。http://www.newyz.com/bbs/viewthread.php?tid=74994
網民也絕非戲言,韓國、日本經濟崛起筑就的城市熱墻理所當然地會直接影響到我國正常的季風氣候,加速我國氣候的惡化。2004年,筆者考察了位于長江口的上海吳淞口與江蘇啟東寅陽兩地。吳淞口悶熱無風,而寅陽雖然也熱,但是一天到晚有4—6級的海風,當地人用不著空調和電風扇。顯然上海的城市建筑阻擋住了海風。
王紅旗的“人造地形氣候學”,多是以人造地形的幾何高度來分析對于氣候的影響的。我國沿海城市帶的熱墻不僅僅單純的幾何高度起作用的熱墻。應該指出,城市帶這一人造戈壁帶所產生的熱島帶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會更是嚴重的。城市熱島帶的熱空氣上升的氣流可以影響大海吹向大陸的季風的強度。比如江蘇的沿海城市帶熱墻所產生的低氣壓帶會使安徽、江西等地的較高氣壓的空氣流逆季風風向流向江蘇,一定程度阻擋季風的正常營運,使季風的風向、風力產生改變,減弱了整個季風的強度。另外,我國沿海城市帶的熱空氣會產生一個低氣壓帶,會使大陸中心的低氣壓區域擴大、東移,這樣會加重內陸的干旱、沙漠化;內陸的氣壓與太平洋高氣壓帶的壓強差會進一步增大,從而一旦突破我國沿海城市帶熱墻的低氣壓帶的壁壘就會產生災難性氣候,致使我國的季風氣候趨于更加不穩定性和災難性。
拯救氣候的惡化,如今普遍認為提高陸地的森林覆蓋率是一個低付出、高收獲的行之有效的舉措。
以下,我就我國植樹造林以及建設沿海城市森林帶的問題提出幾點異議和建議:
一,為什么“年年造林,不見森林”?
我們不能夠說我國政府不重視植樹造林建設事業。記得解放以后,每年春季政府都對植樹造林的宣傳搞得轟轟隆隆,可惜大多是搞形式主義走過場,因而進展甚微。在十年動亂期間,由于政府號召“農業學大寨”、“以糧為綱”、 “大辦糧食” ,不惜毀林種糧,導致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反而大幅度下降。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加強了“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力度,森林覆蓋率上世紀80年代初期是12%,1988年提升為13%,2007年增加到18.21%。但是,中國目前森林面積1.75億公頃,但森林覆蓋率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 中國森林覆蓋率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積0.132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積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中國至今仍然是林業落后的國家。
雖說近年來,我國的造林速度有所加快,但是總的說來我國的植樹造林進程還是太緩慢了。難怪人們說,“植樹造林年年搞,搞來搞去老一套。”“年年造林,不見森林。”
比照世界上其他國家來,譬如日本,日本雖然自然資源貧乏,但現在森林覆蓋率卻遠遠高出世界平均水平,高達67%。然而,在二戰期間 ,日本的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幾乎全部毀滅。不過,在戰后短短的幾十年時間里,日本的森林覆蓋率就得以迅速恢復、并且回升。
如何提高植樹造林的效率呢?這是一個值得深刻反思的一個問題。
筆者認為:
1, 嚴格貫徹執行國家頒布的《森林法》,讓其不至于成為一部徒有其名的空洞的法律,真正地讓法律來保障綠化的效率。人有人權,樹木應該賦予一定的樹權。應該好好地向植樹造林先進的國家學習,要象人家一樣尊重愛護樹木象對待人一樣,修路的時候,因為不傷害樹木,寧可讓道路打彎。
2,提高人民對于綠化造林的認識,尤其是要首先增強領導干部的造林環保意識,提高領導干部的環保意識。進行規劃工作時要把環保放在首要位置。
以往,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種現象,“一任領導一任規劃”。前領導規劃的道路旁邊栽種小樹剛剛長大,后領導上任重新規劃,改變道路或拓寬道路又將林蔭道給毀了。我曾經所在的學校的大操場跑道旁邊,10多年以前栽種的香樟樹已經長大成蔭時,校領導將它們掘下賣給了樹販子。校方的理由竟是,香樟樹的落葉、以及樹上小鳥拉下的鳥糞影響環境衛生。校方重新開辟了一塊香樟樹林。可是好景不長、小樹還沒有長大,最近市政府規劃了一條“華新北路”,直插我們學校中心地帶,導致學校遭遇動遷,香樟樹林以及學校原有的一些樹木,除了少數賣給了樹販子以外,幾乎全都毀了。新學校的林木重新向樹販子購買綠化用樹,據說現在學校的樹木比起先前學校的樹木檔次高得多。更有甚者,最近(20081128),無錫市濱湖區和太湖新城籌備處有關方面為了降低拆遷成本發文規定:房屋前后的空地、閑散地、自留地上不得擅自植樹造林,只能夠保持原有的樹木,否則,動遷時損失自負。
3, “綠化造林是全國人民的大事”。因此,要廣泛地進行宣傳教育活動,要增加人民群眾的自愿參與程度;不能夠年年植樹節搞形式主義,要種好、尤其要切實管理好,確保成活率、要力爭種一棵成活一棵;要增強人民民主監督力度,不能夠讓少數領導干部借規劃為名,肆意破壞林木。決策民主化是提高政府執政能力的唯一方法,預防動輒傷害樹木的現象再發生。
從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發展粗放牧畜和進行刀耕火種時起,森林便遭到了巨大的破壞。以后更是變本加厲,日益嚴重。四五千年前,歐洲森林面積還占陸地面積的90%,現在只占50%了。我國西北廣大地區4000年前也覆蓋著茂密的森林,如今林海湮滅,植被破壞,好多地方已經淪為千溝萬壑、童山濯濯的旱原。
歷史上,黃土高原曾經是林草茂盛的地區,森林覆蓋率在秦朝以前還在60%以上,黃河 也是到了唐代以后才開始由清變黃的。隨著人類繁衍生息及對資源目前, 黃土高原的森林覆蓋率只有6%,是全國植被覆蓋度最低的區域之一。
因此,通過全國人民努力奮斗,我國恢復歷史上較高水平的森林覆蓋率是可能的;我國的造林效率是能夠比上日本等發達國家的。
二,想方設法,盡量增加城市綠量,盡量減少城市的人造戈壁。
城市建設無可非議,要毀地造房。但是一方田地的綠化效率與一方草坪相當。要造房又要補償綠化面積的損失,所以只有造綠化效率高的森林才能夠兼顧兩方面。
增加綠量,是城市綠地景觀營構中必須考慮的生態學問題.如何用較少的綠地,增加更多的綠量。因而要選擇光合效率高,適應性強,枝繁葉茂,葉面積指數高的植物。不能夠僅僅從視覺美觀的角度選擇樹種。(就我們江南的氣候條件來說,大量種植香樟樹是一個較好的選擇,它是一種常綠樹木,光合效率高,且是一種優質良材……)能夠種植光合效率高的闊葉長青林木的應該盡量種植這種林木,能夠種植喬木的不種灌木,能夠種植灌木的不種植草坪……能夠讓喬木、灌木和草坪混合種植的盡量提倡混合種植,要提倡多造高效的三維立體的林區,地盡其用,將土地的綠化效率提得更高。
城市綠地需要一定的草坪開闊空間,但大量布局草坪,則顯綠量不足,豎向空間層次不夠豐富,生態效益也相對降低,是對土地的一種浪費。要克服廣場化傾向的大規模草坪,減少草坪花壇。(草坪的光合效率與樹林相比,是無法比擬的。同樣面積的光合效率、樹林是草坪的幾倍甚至更多。如今全世界森林生態系統每年固定的太陽能總量約為3.1×1017kJ,占陸地地生態系統每年固定的太陽能總量的63%,森林生態系統每公頃生物的總質量為100~400t(干重),是農田或草原的20~100倍。當然,草坪有視野開闊的優點。那可以增加一些林中高層的小亭樓,讓人們登樓賞景。)大片大片“看上去很美”的草坪,已經日益成為“不受歡迎”的綠化方式。中國林科院林業研究所城市林業研究室負責人王成說,城市草坪維護成本高,生態功能只有森林數十分之一,從生態角度而言并不劃算。
使綠化向立體化擴展,形成地面、墻面、屋頂多層次、多景觀的綠化景觀體系。要特別重視推行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來配置植物,最終形成喬灌草結合、層次豐富、配置合理的復合植物生態群落,創造豐富的植物人工群落。提倡開辟屋頂花園、房屋的墻面上面種植爬墻虎一類的攀緣藤類植物。(高層建筑的面磚要選擇反射率較高、吸熱率低的建筑材料。)群落是城市綠地的基本結構單元,直接決定著綠地的結構和功能。達到一年四季相對穩定的綠地覆蓋,提高綠地的空間利用效率,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綠量,使有限的城市綠地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以及景觀效益。
具體建議:
1, 城市規劃要盡量減少大馬路建設,那六車道、八車道的大道占地太多,大道旁邊的林蔭無法在空中覆蓋大道;多建造二車道的林蔭小道;要盡量減少戈壁型道路。
2, 不規劃建造大規模、密集型的居民點,多多建造林中居民小區,改善人居環境。
密集型的居民點無法達到一定的綠化要求:高樓的墻面擋住陽光,墻面也難于綠化;樓間的小片空地也因缺乏陽光難以發育成材、成林。再者,密集型居民點的城市居民人均占有林地面積實在是少得可憐。這不符合居民居住起碼的人居條件。(城市居民應該具有平均每人占有10平方米樹木。這樣,他們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了去處,所需要的氧氣也有了來源。人們才可以正常地、健康地生活。)顯然,工業生產用地與居民生活用地是一個存在矛盾的問題。政府部門不應該為了經濟、為了GDP而忽視居民生活用地的合理安排;不應該為了眼前局部的經濟利益而影響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
城市民房建造應該是松散型的,要避免大規模的結集型的 。最理想的適合居民生活的居民小區應該建造在樹林中。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擴大工業規模而大搞“圈地運動”,讓大批農民入住大規模結集型的居民安置房小區。這是一種短視的錯誤行為,不僅僅破壞的生態環境,并且傷害了人民群眾的人居環境利益。
3, 城市規模規劃要考慮到它的森林碳匯,如100萬人口的城市,單單人口碳匯就需要1000公頃森林,另外還要加上交通、生產等方面的碳匯。要統籌兼顧、合理安排人口、工業規模和森林碳匯等諸方面的關系。
我國正在加速工業化,正在加速變成世界工廠。我國沿海城市帶正在加速擴張。我國沿海城市帶熱墻的威脅顯得越來越嚴峻。希望相關的各級政府領導能夠引起充分注意,能夠把它盡快地放到議事日程上,并且敦促有關的研究機構、科技工作者進行集中作專題研究,盡快拿出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