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像羅列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特殊的表達方式,即全句以名詞或名詞短語組成,里面沒有動詞或形容詞謂語,卻同樣能起到寫景抒情、敘事述懷的效果。中國的古人早就注意到這種現象,如明代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談到:“‘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像俱足,始為難得。”用散文的文字來詮釋,可以這樣來理解:雞叫了,天還沒有亮,殘月掛在茅店的上空,趕路的人已經登途了,他走過滿是凝霜的木橋,留下了一個一個的足印。區區十個字,不僅有景有情,而且還有動態的敘述,妙就妙在沒有一個動詞。如果寫作“雞鳴茅店月,人行板橋霜”,意思也許是完整的,但也就不會傳誦至今了。
下面就結合一些例子來分別說明意像羅列的表達效果:
【空靈美】
什么是空靈?空靈是種意境。美學家宗白華認為,空靈:是指意境包含的那個“靈的空間”。這個空間,是畫家靈想之所獨辟的有靈氣往來其間的有機的審美心理場。這是中國人宇宙意識和生命情調的詩化,表現在意境里,便是一種空靈之美。空靈作為“靈的空間”來理解,它是立體的、無邊的,也就是莊子所描寫的那種“無極之境”。這個空間也有它的深度、廣度和高度,所以能在意境中以壯闊幽深的空間呈現出一種高超瑩潔的宇宙意識和生命情調的作品,方為空靈,方為至美。空靈的另外含義在于透明澄澈。古代文論家認為意境應該是全透明的,它的玲瓏剔透宛如鏡中花水中月。
那么意像羅列是怎樣來體現空靈的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是馬致遠的經典《天凈沙·秋思》,三句由九個名詞分別排列為三組,每組都是一個特寫鏡頭,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極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經詩人的藝術組合,用國畫中皴染之法濃重地渲染出一幅凄涼蕭瑟的氣象,并將讀者帶入荒僻冷寂、寒意徹骨的藝術境界。這就是一個玲瓏剔透的立體空間,有它的三要素,即深度、廣度、高度,無意之間就作成了寫景的絕唱。
【含蓄美】
含蓄即包容、蘊藏于內而不顯于外,托物寄意,即借助于對某一事物的描繪抒發諷喻之情。“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也是千古名句。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名詞藝術地排列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凄清的圖畫,三個看似獨立的景致之間自然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搭橋牽線;“曉風”與“殘月”,一個明快一個衰寂,一個觸覺一個視覺,多方位地、對比明顯地寫出了詞人心中的惆悵。雖然這幾句里面沒有一句寫到愁,但是實際上卻是句句寫愁——僅僅不留痕跡地用幾個片斷就能讓人感動,這就是意像羅列手法的獨到之處——詩人的空虛寂寞之感也含蓄巧妙地隱藏在字里行間,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令人難以捕捉但又不得不承認和欣賞,甚至產生共鳴,一齊感傷。
【凝煉美】
凝練即以最經濟的文字去表達最深刻的思想、最濃郁的感情、最豐富的內容。凝練本身就是一種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感情,集合凝重、嚴肅、認真、細膩等特點于一身。這樣的藝術特征非常適合表達雄偉壯觀的宏大場面,讓人自然而然地敬畏起來。下面這一句詩就很形象地體現了意像羅列的這一特點——
“樓船夜雪瓜舟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何啻于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樓船”與“夜雪”,“鐵馬”與“秋風”,用意像羅列將當年的壯觀與如今的失意緊緊的聯結起來,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也繪出了作者的憤恨與無奈,給人一種豪邁而悲壯的感覺。
【意境美】
意境是自古有之的美學概念,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文學創作中有“意象”說和“境界”說。唐代詩人王昌齡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緣境”的理論﹐劉禹錫和文藝理論家司空圖又進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創作見解。可見,文學家們會用意像羅列,亦善于描繪意境,并且最會利用名詞的組合來構造意境,表達情思。例如——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此詞反映的是作者經歷坎坷功業無成的苦悶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這結尾三句,動態地表述三處風景,各有千秋,似乎各自在上演各自的歌劇。作者用意像羅列的修辭手法,把一種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情緒,渲染得似乎看得見、摸得著;通過富有啟導性和象徵性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法顯示時間的流程和空間的拓展。
【簡約美】
意像羅列在詞性上沒有動詞、形容詞;在藝術結構上沒有謂語,這就是簡約,給人以干練,干脆等印象。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這兩句說明了岳飛高尚的人生觀,兩句話把作者的愛與恨,追求與厭惡,說得清清楚楚。岳飛在這里非常巧妙地運用了“塵、土”;“云、月”,簡約而干脆地表白了自己的觀點,既形象又很有詩意。
【總結】
拿今天的藝術來比方,意像羅列獲得了影視鏡頭巧妙剪輯(即蒙太奇)的某些效果,能激發讀者豐富的想象和聯想,不斷地變換讀者腦中的圖景、形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構成意像羅列的心理基礎是聯想。詩人常常借助于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將幾個相互關聯的詞語羅列起來,構成意象的組合與疊加,營造特定的情景和境界,讓讀者去感知畫面之間的流動和聯系,從而把握作者所描繪的復雜事物和抒發的復雜情懷,窺斑見豹,見木思林。
在唐詩宋詞中,首先,幾乎各個流派與各類題材都涉及到意像羅列的修辭手法。如安逸恬適的王維,沉郁頓挫的杜甫,婉約的柳永,豪放的岳飛。其次,意像羅列所涉及的意象可以由視覺感知(如殘月),可以由聽覺感知(如雞聲),可以由觸覺感知(如曉風),這說明了意像羅列表現手法的多樣化。第三,意像羅列這一修辭手法還可以與其他的修辭手法連用來增加其表現的效果與文字的張力,如前面的例證——“(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就結合了比擬和意像羅列;再如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以及“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就結合了排比和意像羅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