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讓孩子學習做家務,而不是讓他們除學習外'十指不沾陽春水',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要注意掌握方法。
南南是一個活潑可愛的3歲小男孩,這天南南媽正在準備晚飯,想做一道最得孩子心的'香菇炒雞肉',但是南南不好好玩玩具,非要跑到廚房里搗亂。
出于對南南安全的擔憂,南南媽靈機一動,就決定讓兒子幫忙洗香菇。這樣不僅可以讓南南老實,還可以教會他做家務,可謂一舉兩得。
讓南南媽沒想到的是,南南居然也很配合,開始安靜地洗香菇。看見他認真的小模樣,南南媽感到很欣慰,救專心去準備其他菜的材料了。但是過了好一會,也沒見南南說洗好,南南媽就忍不住到洗手池看了看。這不看還好,一看真的是哭笑不得!
原來,南南媽湊過去一看,只見南南還在認真地用海綿擦洗著手上的香菇,只不過香菇失去了它本來的樣貌,變得光禿禿的。除此之外,洗手池的架子上還有兩個'難兄難弟',同樣被'拋光'了。
媽媽忍不住笑出聲,但為了不打擊南南幫忙做家務的熱情,她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其他還沒'毀容'的香菇慘遭'毒手'了。
其實,南南媽的初衷與做法都是不錯的,不過事后一定要教會孩子下次應該如何去完成,這樣才會有助于孩子的成長。
1、不斷變更小任務,保持孩子新鮮感
家長們可以讓孩子從倒垃圾等小家務活做起,并且定時給孩子變換小任務,比如今天讓他們掃一會地,明天帶他們整理玩具。這樣一來,可以保持孩子做家務的新鮮感,從而慢慢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2、家長要帶頭示范,與孩子共同勞動
如果家長只想讓孩子自己做完所有的家務,這一定是空想。而且,很可能會讓孩子產生抵觸的心理,對做家務產生不好的印象。所以,家長要帶頭行動,讓孩子跟著自己合作完成家務,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從中體驗到快樂,并且愿意持續做家務。
3、讓孩子體驗為主,給孩子多多鼓勵
其實讓孩子學會做家務,最重要的是想讓他們體會到父母的不易,從而體諒父母、懂得生活。孩子年紀尚小,大多數家務活都是他們做不了的,所以,主要是增加他們的體驗感。
另外,當孩子做得好的時候,一定要給予他們鼓勵,增加他們的信心;當他們做得不好的時候,也不要一味責罵,而是教會他們如何去做,這樣就不會打擊到他們的熱情。
教孩子學會做家務,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們需要多一些耐心與包容,這樣更有利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