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藩運用疏、降、和三法論治膽胃同病經驗
徐景藩 ( 1927—2015) ,男,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 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江蘇省中醫藥學會名譽會長, 國醫大師,第二批、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 承工作指導老師。曾任江蘇省中醫院院長兼江蘇省中醫研 究所所長。從醫 60 余載,博覽群書,學驗俱豐,在消化系 統疾病的診療方面有諸多創見,如對食管病主張調升降、 宣通、潤養,創 “糊劑臥位服藥法” ; 創 “殘胃飲”治療 殘胃炎癥; 治療以便泄為主癥的慢性結腸炎,創 “連脂清 腸湯”內服和 “菖榆煎”保留灌腸法等。
膽胃同病是指膽病伴發胃、十二指腸的病變 ( 炎癥、潰瘍等) ,或胃、十二指腸疾病兼有膽的 病變 ( 膽囊炎、膽石癥等) ,癥狀上常為胃脘痞 脹、疼痛和脅痛、口苦等兼見,亦稱為膽胃綜合 征 [1 ] 。對徐景藩教授診治的 2000 多名患者進行統 計 [2 ] ,發現凡原有胃病者,經 B 超及膽囊 X 線造 影診斷兼有膽病者約占 35%; 已確診膽病者,又 經內鏡或 X 線鋇餐檢查兼有慢性胃炎、潰瘍者約 占 40%。由此可見,臨床上膽胃同病十分常見, 隨著電子內鏡和彩超技術的廣泛運用和發展,越來 越多的膽胃同病患者被發現。徐老師臨床診療膽胃 同病積累了寶貴經驗,茲總結其運用疏、降、和三 法治療本病的經驗,介紹如下。
1 生理相關,病理相及
膽胃相關最早可追溯到 《黃帝內經》 , 《靈 樞·四時氣》云 : “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 苦,胃氣逆則嘔苦” 。膽胃同為六腑,共居中焦, 以通為用,以降為順,共司氣機升降,同主飲食消 化。膽胃諧和是膽胃正常功能發揮的基礎,膽胃不 和,氣機上逆是膽胃同病的主要病機。
1. 1 膽胃為樞關乎氣,疏通為貴
《靈樞·根結》云 : “少陽為樞。 ”樞者,有樞 機之意。少陽為三陽之樞,位居半表半里,可通達 表里內外,為全身氣機調節的樞紐。吳鞠通在 《醫醫病書》中指出 : “蓋膽為少陽,主升陽氣之 先,輸轉一身之陽氣 。 ”《黃帝內經》云 : “凡十一 臟,取決于膽。 ”李東垣 《脾胃論》 中解釋為: “膽者,少陽春生之氣,春氣升則萬物化安。故膽 氣春升,則余臟從之。 ”膽附于肝,為 “清凈之 腑” ,內藏精汁,主疏泄而利腸胃 。 《醫學求是》 云 : “少陽為中氣之樞紐,樞軸運動,中氣得以運 行。 ”胃為陽明燥土,與脾相合,脾升胃降,為臟 腑氣機上下升降的樞紐。肝膽脾胃同司氣機升降, 黃坤載 《四圣心源》謂 : “肝氣宜升,膽火宜降, 然非脾氣之上行,則肝氣不升,非胃氣之下行,則 膽火不降 ” 。 “百病生于氣也” ,膽胃氣機貴在疏 通,二者在協調氣機方面可概括為 “膽隨胃降” 和 “胃隨膽升” [3 ] 。
1. 2 膽胃為腑司化谷,宜降為順 膽胃同為六腑,膽之疏泄能促進脾胃運化。《醫學見能》云 : “膽主升清降濁,疏利中土。 ” 《血證論》中則有 “膽中相火,如不亢烈,則為清 陽之木氣,上升于胃,胃土得其疏達,故水谷化” 的論述。此外,膽藏膽汁,乃肝之余氣所化,借肝 之疏泄下泄于小腸,參與飲食物的消化吸收 [4 ] 。 胃為 “太倉” ,主受納、腐熟水谷,如 《醫經句 測》謂 “胃無消磨健運則不化 ” 。“傳化物而不藏, 故實而不能滿”是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具有通 降下行的特性。現代醫學也證明,食物經胃通向十 二指腸,膽總管亦開口于十二指腸奧迪括約肌,使 膽汁下行進十二指腸,共同完成消化作用 [5 ] 。“六 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 ,膽胃在其中。
1. 3 膽木胃土生克諧,以和為常 肝膽屬木,脾胃屬土,根據中醫五行學說,膽 胃相關也表現為木土相關。膽胃存在著 “木疏土” 和 “土榮木”的密切關系,生理狀態下木土相諧, 膽木疏土,助其化谷之功,胃土榮木,成其疏泄之 用。木疏土,即 “土得木而達” ,唐容川在 《中西 匯通醫經精義》中指出 : “西醫謂肝生膽汁,入胃 化谷,即 《黃帝內經》木能疏土之義” 。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醫話》亦云 : “至于膽汁能化 食之說,中醫書中亦早寓其理,…… 徐靈胎注 《神農本草經》則以 ‘木能疏土’解之……” ,并 在該書中指出 : “究之肝膽之為用,實能與脾胃相 助為理。因五行之理,木能侮土,木亦能疏土 也” 。土榮木,是指膽木正常功能的發揮亦賴胃土 培植。土生萬物,無土之處,則木無所生。脾胃為 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 “中央土以灌四旁” , 則膽木得榮而膽汁生化有源,泄降有序,消化吸收 正常,如 《四圣心源》曰 : “木生于水,長于土, 土氣沖和,則肝隨脾升,膽隨胃降” 。
1. 4 膽胃不和氣機逆為病理關鍵
膽胃同病病位主要在膽胃,與肝脾密切相關。 病因常為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脾胃虛弱及手術所 傷等。若飲食失調,飲酒無節,偏嗜肥甘厚味,助 濕生熱,傷及胃腑,殃及肝膽,導致肝膽疏泄失 常,則膽腑失其清凈之性,精汁變濁。濕熱濁邪滯 留膽系,久經煎熬,形成砂石,閉阻氣機,出現脅 痛,痛引肩背甚或局部絞痛等。一旦形成砂石,膽 汁下泄不暢,疏泄功能更受影響。情志抑郁,憂思 惱怒,肝膽失于條達,橫逆犯胃,氣機郁滯,可出 現痞脹、胃痛或日久氣郁化火,氣機上逆,引動膽 火,出現燒心、口苦或嘔吐苦水等。如 《太平圣 惠方》曰 : “肝氣有余則膽熱” , 《素問·痿論》 曰 : “肝氣熱則膽泄” 。往往肝膽先病,繼及胃腑, 正所謂 “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 。
若先天稟賦薄弱,脾胃素虛或長期煩勞,大病 所傷致中氣虧虛,影響脾升胃降功能,則可出現肝 不隨脾升,膽不隨胃降而為病,此時胃病在先,膽 病繼生。如 《長沙藥解》云 : “甲木之升源于胃氣 上逆,胃氣上逆源于中氣之虛” ,常見癥狀如脘 痞、腹脹、便溏、口苦等。至于手術所傷,徐老師 認為,膽囊切除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是膽汁反流, 胃大部切除術后,尤其是畢Ⅱ式術后,大部分合并 膽汁反流。膽囊術后,膽的升清降濁功能受損,加 之大量膽液因沒有膽的貯存、濃縮而直接溢泄,此 時若胃中氣滯,失于和降,則膽隨胃逆。且如形成 膽石的病因持續存在,肝內毛細膽管、肝管及膽總 管仍可有結石形成,可繼續影響肝膽疏泄功能發為 膽胃同病。胃大部切除術后,脾胃虛弱,土虛木 乘,更易阻滯氣機,致升降窒滯。膽、胃術后,患 者往往又因情志不舒,思慮過度而加重病情,而且 手術創傷后常有血瘀內留的情況,因此,徐老師認 為,膽胃同病病機總屬膽胃不和、氣機上逆。
2 治從疏、降、和,兼以清、化、補、升
2. 1 疏
疏者通也,即疏調氣機,通暢郁滯,除臨床上 常用的疏調肝氣之外,尚有治內傷疾病的疏經通 絡、調和氣血和疏散表邪之義,如治外感所用疏 風、疏表。膽胃同病初病常在氣分,二者均有氣滯 的病理基礎,且氣滯可貫穿疾病的全過程。治療以 疏通為大法。
2. 1. 1 實則疏利,兼清兼化 膽胃同病的實證, 以肝為主,病機為肝氣不舒,氣郁常易化火,所謂 “氣有余便是火” 。膽附于肝,肝病每易及膽。肝 膽疏泄失常,可橫犯脾胃或 “抑郁動肝致病,久 則延及脾胃” 。以胃為主,當分虛實,實證有熱 郁、濕阻、食滯等,常因實邪阻滯,脾胃升降樞轉 不利,胃氣壅滯,造成肝膽疏泄失常,肝膽失于疏 泄,則 “疏土”之力必弱。趙學印等 [6 ] 認為,疏 泄不及是慢性胃炎的一個重要病因。以肝為主,治 當疏利,且疏肝勿忘和胃,以疏肝利膽和胃、疏肝 理氣和胃為常法,以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為基礎加 減,常用藥有柴胡、紫蘇梗、枳殼、香附、川芎、 青皮、陳皮、郁金、合歡花、烏藥、木香、梭羅 子、八月札、蒺藜、香櫞、砂仁、木蝴蝶、絲瓜 絡、白芍、烏梅、木瓜、麥芽等。
因氣郁常化火,膽病氣滯易挾濕熱。治療上尚 須注意清熱化濕,方選茵陳蒿湯合溫膽湯加減。藥如茵陳蒿、大黃、焦山梔、青蒿、牡丹皮、黃芩、 黃連、蒲公英、炒蒼術、厚樸、法半夏、金錢草、 海金沙、蘆根等。徐老師強調,祛濕務盡、務早, 否則濕熱氤氳纏綿,還有成石及熱壅血郁,釀成癰 膿之變,因此,癥狀改善后,上述藥物還應再運用 一段時間,力求濕熱廓清,并需結合飲食調護。
2. 1. 2 虛則補益,補疏并施 胃之虛證有氣虛、 陰虛或氣陰兩虛之證。胃氣虧虛,氣失所主,運行 無力,滯而為病,胃氣不降反升,且土虛易木侮。 胃之虛證常補疏并用、通補兼施,在健運脾胃的基 礎上,加用藥性尚平的紫蘇梗、柴胡、麩炒白術、 炒白芍、炒防風、陳皮、厚樸花、綠萼梅、麥芽、 炙雞內金、炙甘草等。徐老師尤喜用紫蘇梗、麥芽 疏肝理氣,認為 “梗性主中” ,紫蘇梗對胃脘、劍 突下部位痞脹疼者,用之甚效 。《本草崇原》記載 紫蘇梗 ,“氣味辛平 ” ,“能使郁滯上下宣行,凡順 氣諸品,為此最良,……寬胸利膈,疏氣而不迅 下” 。凡肝郁證或肝胃氣滯證表現為胸脘痞悶,隱 痛及脅,口不干苦,苔薄白等癥,首選紫蘇梗,較 柴胡其用為多。另外,徐老師認為麥芽一味,最能 疏肝,因其具有升發之性,能達肝而制化脾土。 《醫學衷中參西錄》曰 : “雖為脾胃之藥,而實善 疏肝氣 ” ,《本草崇原》亦云 : “凡怫郁致成膨膈等 癥,用之甚妙,人知其消谷而不知其疏肝也” ,用 于膽胃同病之胃虛證尤合。
若胃陰不足,胃失潤降,氣機阻滯者,治宜養 胃理氣。滋養胃陰多以沙參麥冬湯加減,藥用甘寒 理氣之藥,并常配用微辛而不傷陰之品,如佛手花、 綠萼梅、橘白等。強調補氣勿壅滯,滋陰勿助濕。
2. 2 降
降法與升法相對,是臨床調節氣機的常用治 法 ,《素問·六微旨大論》曰 : “升已而降,降者 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故高下相召,升 降相因,而變作矣。……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 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 老、已; 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 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膽胃同為六腑,皆以降 為用,以通為順。應用降法對于膽汁反流性胃炎或 反流性食管炎等疾患,可使反流得到糾正和緩解。
2. 2. 1 降氣不忘疏與清,通腑助以消與導 降法 主要有降氣與通腑兩類。因 “膽隨胃降” ,所以降 氣主要是和降胃氣,可在此基礎上配用利膽降膽藥 物。常用如枳殼、枳實、青皮、陳皮、郁金、金錢 草、海金沙、法 ( 姜) 半夏、白檀香、降香、沉 香、公丁香、竹茹、浙貝母、懷牛膝、枇杷葉、旋 復花、赭石、柿蒂、刀豆 ( 殼) 、萊菔子等。又膽 附于肝,木能疏土,降氣常兼疏肝。氣郁易從火 化,肝火易及膽腑,治當降氣佐以降火或清降并 用,以降氣為主。
徐老師認為,消積與導滯也屬降法范疇。消 積、導滯即含通導腑氣之意,消積應有針對性,隨 證用之,常用藥如紫蘇梗、炙雞內金、焦三仙、萊 菔子等,久病入絡及血,食滯而兼氣血瘀滯者,術 后尤為多見,用藥常選三棱、莪術、劉寄奴等。導 滯除上述枳殼、枳實、萊菔子外,徐老師常據證應 用芒硝、大黃,特別是上腹右脅疼痛顯著,反復不 已,大便不暢或秘結者常用大黃,用量一般為 5 ~ 10g,還可加服大黃粉,每日兩次,每次 1 ~ 2g, 若屬肝膽濕熱內勝者,尤應及早配用大黃。現代醫 學也證明,膽汁排泄不暢可造成膽汁濃度升高,不 斷刺激膽囊壁形成局部炎癥,增加結石形成的機 會 [7 ] 。而有疏利通泄作用的中草藥可增加膽汁分 泌量,從而達到疏通膽道的作用。
2. 2. 2 升降相須,知常達變 對運用降法久治不 愈或癥狀反復者,強調當知常達變,應從升降相須 方面入手,配用升提藥物,藥如柴胡、升麻、荷 葉、防風等,或使用升降藥對,如枳殼- 桔梗、升 麻- 沉香、荷葉- 茯苓、杏仁- 瓜蔞、桔梗- 牛膝等。 俾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樞機動滑,所謂 “一陰 一陽謂之道” ,方可提高治效。
2. 3 和
和法是通過和解與調和作用使機體或臟腑達到 和諧狀態的一種方法。費伯雄 《醫醇賸義》謂 “夫疾病雖多,不越內傷、外感,不足者補之以復 其正,有余者去之以歸乎平,即和法也” [8 ] 。
2. 3. 1 和法義廣,不剛不柔 徐老師認為,和者 順也、諧也,亦寓不剛不柔之意,其義甚廣 。 《景 岳全書·新方八略引》云 : “和方之制,和其不和 者也。 ”要廣義理解和運用 “和”法,如屬肝氣犯 胃者,理氣即所以和; 屬肝胃郁熱者,泄熱即所以 和; 屬陰虛者,益胃養陰即所以和; 屬濕熱中阻 者,清化濕熱即所以和; 屬停食積滯者,消食化滯 即所以和; 屬脾胃虛寒者,溫中補虛即所以和; 屬 瘀阻血絡者,化瘀活血即所以和。
2. 3. 2 和為致和,治在合和 徐老師指出,膽胃 同病表現為諸多方面的欠和,治療強調 “和” 。 《丹溪心法·卷三·六郁》云 : “氣血沖和,萬病 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生諸病多生于 郁。 ”膽胃同病患者常因情志致病,或因病導致情 志不暢及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臨床上當解除患者焦慮抑郁心理,鼓勵患者怡情逸性,心理疏導與藥 物治療相結合以達身心和、心神和。常用藥物如郁 金、合歡花、石菖蒲、遠志、代代花、百合等。 《神農本草經》謂合歡花 “主安五臟,和心志,令 人歡樂無憂。 ”膽胃同居中焦,斡旋氣機,以通為 貴,上述疏、降之法,實為致 “和”之法,意在 恢復臟腑的和諧狀態。吳鞠通 《溫病條辨》云: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平則寧,偏則病。膽 胃同病強調用藥平和中正,飲食上調攝顧護,勿傷 其正 ,《素問·五常政大論》曰 : “大毒治病,十 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無毒治病,十去其 九,骨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 也” 。同時徐老師強調,膽胃同病宜細心慎查,辨 證施治時應四診合參、結合現代西醫理化檢查 [9 ] , 臨床可以 B 超及胃鏡檢查以明確診斷,以免誤診、 漏診。
3 醫案舉隅
患者,男,39 歲。2003 年 3 月 6 日初診。主 訴: 右上腹疼痛間作 3 年余。病史: 患者 1998 年 12 月行膽囊切除術,術后常口苦、便溏,近 3 年 來右側上腹疼痛時作,常于情志不暢時出現或加 重。2003 年 2 月查胃鏡示: 淺表性胃炎伴糜爛、 腸上皮化生、膽汁反流。刻診: 上腹偏右疼痛,噯 氣不多,口苦而干欲飲水,便溏不實,舌邊有齒 印、苔薄白、根微膩,脈細弦。患者以往常飲酒, 現已有所節制。四診合參,診為胃痛 ( 膽胃同 病) 。患者中年男性,病程較久,癥狀出現或加重 與情緒關系密切,觀其癥狀結合舌脈,辨證為肝膽 失疏,胃氣不和,脾運不力,肝膽濕熱,久病及 血; 治以疏和健運,降膽解酲,佐以活血。處方: 北柴胡 6g,枳殼 10g,赤芍 10g,白芍 10g,炙甘 草 3g,麩炒白術 6g,山藥 15g,茵陳 15g,刀豆 殼 20g,海金沙 15g,炙雞內金 10g,當歸 10g, 延胡索 10g,澤瀉 10g,葛花 10g,枳椇子 10g。 14 劑,每日 1 劑,水煎服。藥治以外當調暢情志, 怡情悅性,并注意清淡飲食,戒除飲酒。
2003 年 3 月 20 日二診: 右上腹痛已緩,大便 實。食欲改善,現右上腹疼痛消失,仍有痞脹不 適,口苦減輕,大便成形,苔脈如前。處方: 北柴 胡 6g,枳殼 10g,白芍 15g,炙甘草 3,炙雞內金 10g,佛手 10g,太子參 12g,刀豆殼 20g,黃芩 6g,法半夏 1og,澤瀉 15g,仙鶴草 15g,麥芽 30g,神曲 15g,葛花 10g。另三七粉 2. 5g 沖服, 每日兩次。續服半月后口苦、右上腹痛、便溏癥狀 消失,后以清養善后。后隨訪半年,右上腹痛未再 作,偶有口苦,服用鋁鎂加混懸液緩解。
按: 本例患者膽囊術后,主證為右上腹疼痛, 與情志、飲食關系密切。患者情志不舒復加飲酒, 蘊濕生熱,濕熱阻滯肝膽,肝膽失疏,氣機不暢, 不通則痛。此外,尚有口苦而干,口苦為膽胃不 和,胃氣上逆表現。口苦者,膽癉也,癉者,熱 也 。《素問·奇病論》云 : “有病口苦,……病名 為何? ……病名曰膽癉。 ”脾虛失運,故見大便不 實,舌邊齒印。初診以四逆散為基礎疏和解郁,白 術、山藥、甘草健脾助運,茵陳、刀豆殼、海金 沙、雞內金清降利膽。徐老師治療膽囊切除術后, 從肝膽濕熱、氣滯血瘀病機考慮,常選四逆散合金 錢草、海金沙、雞內金、郁金、當歸須、通草、皂 角刺、王不留行等活血通利消結之品 。 “胃痛久 發,必有凝痰聚瘀” ,故用延胡索、當歸配合赤芍 活血祛瘀。解酲一法,出自李東垣 《脾胃論》 ,專 治飲酒所傷,患者常飲酒,方中葛花、枳椇子、澤 瀉為徐老師常用解酲之品。因辨證準確,用藥精 當,腹痛止而口苦減。二診時因主機未變仍治從原 法,并以半夏配黃芩辛開苦降除痞脹,三七粉保護 胃黏膜,療效確切。后以清養收功,隨訪效良。
來源:中醫雜志 作者:臧帥 陸為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