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有梁山好漢余部逃到海外稱王的描述,這個好漢便是混江龍李俊,施耐庵說他成了暹羅國國王,這個自然無法考證,但歷史上確實有華裔在海外當國王的例子,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天地會余部。
在影視劇中,“天地會”成員一直是清朝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們左腳“反清”右腳“復明”,甚至派臥底潛入宮中攪局,觸手無所不在。雖然影視劇多少有夸張成分,天地會卻是真實存在過的組織,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叫“洪門”。
直到今天,學術界還在研究“洪門”的起源、保密工作以及發展歷史。這其中,有2個天地會成員的故事格外精彩,他們竟然真的在海外建國,讓清朝皇帝無可奈何。
羅芳伯是廣東嘉應州(今梅州)人,出生于1738年,吳元盛與他是同鄉,哥倆都參加了天地會的活動,《吳元盛傳》記載“元盛......深與(羅芳伯)契合,號召四方豪杰......事泄,官兵逮捕急,不得已,乃率黨與駕帆南渡?!?/p>
其中羅芳伯以學文為主,在家鄉教過書,而吳元盛更偏愛武藝,性情豪爽,喜歡結交各路好漢。哥倆參加反清活動失敗了,于是雙雙跑去婆羅洲避難,那一年羅芳伯35歲。但實際上在這哥倆來之前,東南沿海已經有不少人去了那,從事一些收入很低的工作。
羅芳伯本來是懷著“采金”與“既從虎門而出,定直達乎龍宮”的壯志來到這里,看到自己家鄉的人們在婆羅洲生活困苦之后,他更堅定了這樣的決心。為此,他與吳元盛一起創立了采金公司,將大量的華工吸納團結進來,改善大家生活,贏得了很多人的尊重。
但當時婆羅洲的情況其實很混亂,各大采礦勢力斗爭,還有外部殖民者虎視眈眈,海盜勢力威脅著土著居民,土著居民對此感到束手無策。羅芳伯卻不肯讓海盜得意,他領著其他同鄉團結土著一起打敗了土匪海盜,讓婆羅洲獲得了一段時間安寧。
在這個過程中,羅芳伯的聲望漸漸超過了吳元盛,吳元盛倒是沒計較這些,依然跟著羅芳伯跑前跑后。1777年,羅芳伯順應當地人的推舉建立起一個“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定都東萬律(今坤甸),他得到了110萬人的擁護。
當時羅芳伯被稱為“大唐總長”,土著們則叫他“坤甸王”,他就是蘭芳國的首領,羅芳伯在位19年,解決了婆羅洲的鱷患,積極發展采礦事業,促進經濟發展,婆羅洲上呈現一片繁榮狀態。
羅芳伯甚至將天地會的一些綱領加入到自己的治理方式上,全盛時期的蘭芳國幾乎占據婆羅洲全境(74.3萬平方公里),當然這一點有爭議,也有說蘭芳國全盛時國土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比日本的國土面積37.8萬平方公里要大一些。
吳元盛也建立起戴燕王國,原來,當時吳元盛本來是在羅芳伯手下做事,后來他聽說蘭芳國東邊有個戴燕王國國王十分昏庸殘暴,百姓苦不堪言,便在公元1783年施計殺死他,被百姓擁戴為新國王,《海錄》記載:“元盛死,子幼,妻襲其位。”
蘭芳國的總長之位不世襲,除了羅芳伯,還產生了11名總長;而戴燕王國的國王之位一直是吳家內部掌管,19世紀末期,這兩個國家都淪為了荷蘭殖民地。當年的婆羅洲便是現在的加里曼丹島,島上華人圈至今都說客家語、福建方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