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本紀第三》:“是夕,皇帝崩于貞觀殿,年五十六。謚曰天皇大帝。”
如果古代尚有許多文治武功都被看好的皇帝,他們往往都是開辟了一個太平盛世,或者說,經濟文化發展到極為繁盛的鼎盛時期。而這些被載入史冊,功勛顯著的皇帝當中,大部分都是開國皇帝。與此相對應的是,許多后代的皇帝,甚至是亡國之君,大多都是不被看好的。亡國之君不被看好情有可原,畢竟一個王朝在他的手上毀滅,王朝的腐敗風氣在他的統治時期走向巔峰。那么那些既不是開國皇帝,也不是亡國之君的皇帝,歷史對于他們的評價往往是低估了他們的建樹。我們今天就來講一講,一位既不是開國皇帝,也不是亡國之君,但是卻被歷史低估的皇帝。他是被后世低估的帝王,文治武功,不輸唐宗宋祖,他就是李治。
被寄予厚望的李治
李治的身份想必我們都是非常清楚的,李家王朝的正統血脈,李世民之子。在我們現在的電視劇當中,李治往往都不會成為主角,因為李世民和武則天的光環將李治的光輝淹沒了。那這些影視劇當中,李治好像只是一個王朝的失敗品,文治武功比不上他的父親,開創先河比不上他的妻子,但歷史上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歷史記載,李治非常受李世民的器重。按照我國封建王朝制度,成年的皇子被封為親王后,一般要住在皇宮之外的別院里,但李治顯然是個特例。成年后的李治并沒有離開皇宮,甚至在他的修王府建好以后,他依舊住在皇宮里。李世民將這個兒子整日帶在身邊,希望可以傳授他一些治國理政的方法,從這一個簡單的舉動我們就可以看出,李治在諸多皇子之中,是被寄予厚望的。
李治的功績
李治登基之后,開始為李家王朝開疆拓土。他多次派兵出征高麗,平定突厥,是整個西域地區屬于大唐王朝。在他統治期間,我國的國土面積達到了頂峰。在整個封建時期,只有蒙古統治的元朝可以與唐朝的疆土媲美。
除了軍事方面,李治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建樹,他統治時期被稱為永徽之治。我們都知道他父親同志的那個時期被稱為貞觀之治,意思就是在這個皇帝統治的時期內,百姓安居樂業,農業豐收,政治和平穩定。歷史上給予李治統治時期這樣的贊譽,由此可以反推,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應該是相當清明的。
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李治統治時期經常對外打仗,全國需要征調各種物資,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百姓依舊安居樂業。由此可見,李治的御民之術有多么的高明。根據史料顯示,在李治統治的那幾年里,氣候干旱,蝗蟲肆虐,但即便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唐朝統治的人口數量依舊從李世民統治的360萬戶發展到380萬戶。人口的增長是一個王朝繁榮的象征,李治統治時期人口增長是李治治國有方的象征。
此外,他還重新發展了科舉制度,使我國科舉制度趨于完善。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入朝為官,大大提高了統治集團決策的科學性,也促進了社會階層人員的流動,進一步改變門閥士族壟斷官場的局面。同時,李治還創制《永徽律》,這是我國現存的最完善的封建時期法律,是我國古代法律的集大成者。不僅是為后代法律的革新和創立,還是為當今法學的研究都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結語
公元683年的一個冬天,李治去世,歷史上給他的謚號是天皇大帝。我們都知道我國古代皇帝的是好是根據其在位期間的工業來進行評定,李治能擁有如此高的謚號,李治絕不是影視劇當中那樣的一個懦弱皇帝。
參考資料:《新唐書·本紀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