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老子》第五十五章
盛極必衰,
一個封建王朝當壯盛到了極點,就會出現衰亡的現象,這是因為他是
“不道”
的,不道的東西必然會過早地調往,所以,在歷史舞臺中是不斷重復著王朝的興衰更替,
有的王朝能達到數百年之久,而有的王朝不過十幾載。
當人們提及強盛的時代,一般都會想到漢武帝、唐太宗、康熙……等帝王在世的時期,他們本身就擁有漫長的王朝歷史,他們的統治深入人心,他們的興衰和凋亡都是慢慢來的,可是那些如曇花一現的王朝就沒有強盛的事情嗎?有,
隋朝就是最好的例子。
隋朝是一個被低估的王朝,它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從581年到618年,存在短短38年的時間一共出了3位皇帝,開創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為后世沿用。而其中
隋文帝
是最優秀的帝王之一,
甚至放在整個歷史時期都能和秦皇漢武等人媲美。
隋文帝楊堅本是
北周丞相,
北周皇帝
禪位
于他后,改國號為隋,此時中原地區外有高麗、突厥、吐蕃等強敵虎視眈眈,本中原本土自西晉末年以來,已經
分裂了長達近300年
,軍閥林立,他們均手握重兵,各個擁兵自立,
這和戰國時期七國并存的場面相差無幾,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楊堅開始統一天下,他帶軍南下,滅了陳國,擊破突厥,結束了大分裂的局面。
和秦始皇不同的是,楊堅不僅沒有留千古罵名,反而被人們稱贊他輝煌的“開皇之治”;
評價一位帝王講究
“文治武功”
,他統一中國,征服各族蠻夷,使中國回到和平年代。同時,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國富民強,就算用最嚴苛的標準來評判隋文帝,他也能稱得上千古一帝。
看國家強不強盛,從
人口方面
看最直觀,據學者考證,楊堅接手了手北周、南陳的大量人口,并清朝了大量隱瞞人口,開皇初年時期,全國人口只有462萬戶,九年之后再次調查,已經到達700多萬戶,在這短短的38年里面,人口數量最高達到了870萬戶。而貞觀十三年,人口也不過304戶,神龍元年人口也只有615萬戶,由此可見,楊堅是一位非常有治國之才之人。
人口的富強,是經濟帶動的,國家的強盛的基礎就是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
隋文帝楊堅自從立國之后,就以國富民強為目標,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他輕徭薄賦,在確保國家收入同時穩定民心。楊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減少了財政開支,增加的國庫收入,到了開皇十七年,國家百姓都很富足了。
為了規避天災人禍,楊堅還
實行蓄糧制度,在全國各地設糧倉
,尤其是京城各地,糧倉大的能存糧千萬石,小的也能儲糧百萬石,當時大大小小的糧倉都儲滿了糧食。不僅如此,國庫中其他之前的東西也很充盈,604年,楊堅去世時,經過調查,天下所有倉庫儲存量
能夠保障全國五十年正常使用,就算發生災荒百姓也不會被餓死。
當一個國家強盛到了極點,后來的繼位者就會肆無忌憚,王朝也會由盛轉衰。后
來隋煬帝楊廣繼位,逼死太子楊勇,假傳遺囑,稱帝后窮兵黷武,親政吐谷軍,征討契丹,大宴突厥,三征高麗,濫用民力。《北史》記載:“戰士盡力,不加賞賜;百姓無辜,咸受屠戮。蒸庶積怨,天下土崩;至于就禽,而猶未之寤也。”好好的國家,被他消耗殆盡,亡國的主要原因也就在楊廣身上。
亡國之后,隋文帝當年遺留下來的糧食,吃了20年還沒吃完,到了1971年,人們無意間發現了當年最大糧倉
含嘉倉,
里面依舊還有有多糧食。民以食為天,每當打仗的時候是最耗費糧草的,楊廣消耗多年沒耗完,亡國后還吃了20年,由此可見,當初的隋文帝是多么強盛和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