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莫高窟就被譽為“最嚴格的景點”。
窟外嚴格實行預約制,旺季常常“一票難求”。
整個景區共有735個洞窟、45000平方米的壁畫、2410多尊彩塑雕像,但游客只允許參觀其中8個洞窟。
窟內的規則更加嚴苛,不允許拍照和錄像,游客進入每一個洞窟停留的時間最長也就五分鐘左右。
洞窟內沒有燈,全程由講解員用手電筒照著壁畫講解,但是每個洞窟包羅萬象,手電筒微弱的光源無法照亮所有的細節。
莫高窟這種游覽方式的設定是為了保護洞窟,減少旅游對洞窟的人為損害。
那么,如何彌補現場參觀時的種種遺憾?甚至在出發前,就做好準備,在進窟后的短時間內,看到最想看的內容?
好消息來了!
湖南文藝出版社攜手敦煌研究院共同推出
《“畫”中有話:敦煌石窟百講》
這是一本16開、近600頁的重量級“大”書,濃縮了近300幅罕見藝術杰作!全是敦煌藝術精華中的精華。
有了它,去敦煌前,可作攻略;去敦煌時,對照同游;敦煌歸來,珍藏回味。
敦煌研究院出品,官方給你“劃重點”
敦煌研究院成立于1944年,是負責莫高窟管理的綜合性研究型單位。
那些曾為敦煌做出杰出貢獻的大人物,像“敦煌守護神”常書鴻先生、“大漠隱士”段文杰先生、“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先生都曾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院內的專家們對敦煌相關知識也是了如指掌,總能第—時間掌握前沿的觀點。
可以說,它是最了解這些壁畫和彩塑的機構。
敦煌研究院從專業的角度出發,為大家精選出非看不可的50個洞窟、100幅壁畫,按照朝代順序,用100講系統講述壁畫背后的故事。
不局限于對壁畫本身的分析,關聯了敦煌藝術出現的前因后果,打通了歷史、藝術等背景,串起了敦煌的千年風云。
也不用擔心內容過分專業,敦煌研究院歷來重視對游客的參觀講解工作,專門設立了負責游客接待講解的文化弘揚部。
《“畫”中有話:敦煌石窟百講》的主體內容即是出自這一部門,他們通過日積月累的研究與講解實戰,更懂得如何將知識系統、深入淺出地傳達給大家。
可以說,這本書雖然厚,但是讀起來一點也不累,小到9歲,大到99歲,都能輕松讀懂。
令人驚喜的是,《“畫”中有話:敦煌石窟百講》還收錄了全部特窟以及不開放洞窟中的壁畫、彩塑。
特窟的全稱是特`級保護洞窟。莫高窟的特窟都是歷朝歷代開鑿的極具研究與保護價值的洞窟,具有較普窟更高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研究價值,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也更為豐富。
現在有了《“畫”中有話:敦煌石窟百講》,便可以輕松一覽莫高窟最·精華的部分。
面對莫高窟,
除了“好美”,我們還能說些什么?
這是莫高窟第57窟說法圖中的菩薩。
在莫高窟眾多的唐代菩薩畫像中,這幅作品堪稱無與`倫比的絕美佳作,被日本著·名畫家平山郁夫贊譽為“美人菩薩”,第57窟也由于“她”的存在而被喚作“美人窟”。
如果有人問,當你站在這幅壁畫前,是什么樣的感受?
這一刻,我們往往會陷入相同的困境,除了“好美”“驚艷”這類訴諸感官的詞匯,再想深入談談,抑或給孩子們講解,就會感覺知識不太夠用了。
莫高窟的“水”實在太深了,哪怕是去過的人,如果事前事后沒有仔細做功課,只停留在“我見過”的階段,也很難道出一二。
在《“畫”中有話:敦煌石窟百講》中,敦煌研究院將你需要了解的敦煌藝術代表作,從常見的“九色鹿”“飛天”,到經典的“三兔共耳”藻井圖案、《五臺山圖》,再到冷門的“元代千眼千手觀音像”,一件不落地為你解讀。
既有近看:聚焦于每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之上,細講最精微的局部,就拿“美人菩薩”舉例,這尊菩薩像的冠飾、瓔珞及臂釧等處并非簡單的平面繪成,而是呈立體式的微微隆起于墻壁。在突出墻壁的部分,其表面還貼有金箔,使得整幅作品更顯華貴,醒目異常。
敦煌壁畫以色彩見長,不足之處則以金色飾之,稱為敷金。此法分為三類即貼金、描金和瀝粉堆金。較之貼金、描金而言,瀝粉堆金更是絕妙,第57窟菩薩身上的裝飾即屬于這一范疇。
簡單地說,瀝粉堆金就是在作品主體的粉線、粉點上以貼金的方式予以裝飾。據史料記載,敦煌民間在使用傳統工藝制作此類作品時,多用牛膠摻和熟石膏,將其攪拌如泥后再裝入防潮的皮囊內,出口處接一細管,用時面朝墻壁擠壓皮囊,則泥從管出,繪成圖案。
待粉干透,再涂膠水于粉線之上,之后貼上金箔,即成瀝粉堆金。此法與時下慶生之時所食蛋糕上方奶油的制作手法較為接近,又像是日常洗漱時擠牙膏的環節,不可謂不奇妙。
亦有遠觀:莫高窟始建于何時?在什么時候走向巔`峰?又是為何走向沒落?復現古典中國的美學歷程及生活變遷。
讓你對各朝代風格、代表作如數家珍,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全`面提升鑒賞水平。
和市面上其他敦煌產品相比,《“畫”中有話:敦煌石窟百講》不是籠統地談論各朝代藝術風格的區別,其角度更為細致,例如,在講解唐朝時,就將其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如此細分的原因是:莫高窟的壁畫和塑像以唐代最豐富,唐窟約有200多個,四個時期的畫風各異其趣。
初唐時,東西交通尚未暢,石窟形制與繪塑制作仍沿襲隋末,尚含有六朝遺風;
莫高窟第322窟 主室西壁 佛龕
盛唐時,一切客觀條件都已到了頂點,石窟的裝飾圖案是敦煌圖案中最精美者;
莫高窟第320窟 散花飛天
中唐時,畫風向結構嚴謹、工整、纖巧方面轉化。盡管在人物性格刻畫上遠不及前代,但在山川意境、世俗風情方面卻有一些新的發展;
莫高窟第159窟 文殊變
晚唐時,張議潮率軍起義歸唐。此后,相繼克復了瓜州及河西、伊西、北庭地區。這個時期的敦煌藝術,交織著中原影響、吐蕃烙印和敦煌地方色彩諸種因素。
出現通壁巨幅經變,大者有40平方米左右,畫風趨于溫和淳厚。
莫高窟第156窟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此外,在敦煌石窟中,被重修的洞窟很多,有些洞窟的壁面,層層覆蓋,有多達四、五個時代重層的壁畫。
情況較復雜,有些是后代毀壞前代洞窟的壁畫,重新抹泥涂粉或直接在前代壁畫上抹泥涂粉、將其全部或部分覆蓋并重新繪畫或重新塑像的洞窟;有些是對前代洞窟的某些部分(如甬道等)進行改修并重新繪制新畫。因此,書中還有一章專門寫宋代重修的隋代洞窟。
莫高窟第220窟 藥師經變
配圖與內文相呼應,介紹每一幅壁畫或者彩塑時,都是先放全景圖,再放細節圖,這種“貼著看”國寶的感受,哪怕是親自到莫高窟都很難體驗到。
從此,面對每一幅壁畫,你都能大膽談出不一樣的內容,擁有自己的見解,從“我見過”進化到“我懂得”,理解敦煌藝術真`正的絕妙之處。
從外美到內,一本書就是一座美術館
《“畫”中有話:敦煌石窟百講》的封面設計更是跳脫出市面上敦煌產品的范式,沒有再選用大家熟悉的九色鹿、飛天、反彈琵琶等元素,而是別出心裁地選擇了一幅不那么“敦煌”的壁畫作為封面。
即莫高窟第23窟北壁西側上部的一幅雨中耕作圖。
畫面中天空烏云密布,大雨滂沱,田間阡陌縱橫,藥草花木生長茂盛。一位農夫正在田里揮鞭策牛,辛勤耕作,另一位農夫肩挑麥捆,冒著大雨,急步歸家。
畫面下部,在山花爛漫的地頭,農夫、農婦及孩童坐于田頭,父子捧碗吃飯,農婦正關切地注視著他們。這一田頭小景,氣氛溫馨,富于詩意。象征著佛法如同春雨,雨潤萬物。
我們聲稱喜愛敦煌,不能只滿足于了解知名的壁畫,還得往深處走,敦煌還有不少聲名被掩于光環之下的遺珠。
版式大膽模仿洞窟形制,不停變換,很難找出兩頁一模一樣的排版,這樣的版式無法使用軟件直接灌版,只能由設計師每一面單獨設計,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有設計感的同時,亦有留白,方便大家隨時寫下所感所想。
內文選用90g超感華彩,盡可能還原畫作的驚艷效果。
專業調色,五色印刷,畫面里的每個筆觸,可謂是纖毫畢現。
都說,人這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敦煌。
帶上這本書,去見敦煌,去愛敦煌,去守護敦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