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暑。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
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strong>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我國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
宋代詩人曾幾寫過這么一首詩: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經書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蘭若靜復靜,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許,那更惜分陰。
“大暑”表示炎熱至極,即夏天最熱的時候。
夏天多暑多濕,人們經常會出現頭沉重、抑郁、倦怠、胸悶、胃口不好等癥狀。夏日飲食不宜過飽,只吃七八分飽即可,遵循“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的原則,少吃辛辣、油炸食物,不宜食入大量冷飲,以免損傷脾胃功能,應注意全面、均衡的營養搭配。
此外,夏季飲食宜清淡,可多吃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食物,如綠豆粥、荷葉粥等,或將冬瓜與蓮葉、薏米共煮湯喝。多食新鮮蔬菜及瓜果,需注意洗凈削皮或淡鹽水浸泡后食用。
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欲,遠離濕熱,預防中暑。此外,苦味食物還可使人產生醒腦、輕松的感覺,有利于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
大暑時節的飲食,應增加健脾利濕類食物的攝入。綠豆湯是我國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諸如荷葉、西瓜、蓮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虛患者的夏日食療佳品。
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如山藥、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
高溫天氣盡量不外出,不進行戶外體育鍛煉或者從事體力勞動。
大暑時節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經常會出現莫名的心煩意亂、無精打采、食欲不振等問題,也被稱為“情緒中暑”。
“情緒中暑”對夏日養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別是老年體弱者,由于情緒障礙時會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壓升高,甚至還會引發猝死。提醒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氣、著急等極端情緒,盡量做到“心靜自然涼”。
三伏天里有慢性病史的病人,以及中老年人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可能性遠遠大于年輕人,在盛夏高溫中健身,都要避免體力消耗過大的運動項目。
大暑炎熱,許多人會打開空調,為了保存冷氣,很多人不喜歡開窗通風。但這樣很容易造成室內空氣污濁,導致人容易犯困、呼吸有壓力甚至感冒。建議每2-3小時通風一次,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此外,經研究發現,人體感覺最舒適、最健康的氣溫為26℃,室內外溫差盡量不超過7℃,所以在使用空調時,溫度不應設置過低,避免增加體溫調節中樞的負擔,導致免疫功能下降等問題。
【本期編輯:劉詩元】
來源:綜合網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