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戰之前的匈牙利王國,作為奧匈二元帝國的一個理論上獨立的王國,統治著大片土地,不僅包括現在的匈牙利,還包括特蘭西瓦尼亞、斯洛伐克、盧西尼亞(外喀爾巴阡烏克蘭)、克羅地亞、波黑、現在塞爾維亞北部等大片土地。一戰中奧匈帝國分崩離析,匈牙利成立了蘇維埃政權,結果被協約國聯手摧毀,原來奧匈帝國的海軍上將霍爾蒂被選舉為匈牙利的攝政,雖然從理論上來說,這個頭銜是表明最終會有一個什么人來恢復“圣斯蒂芬的王國”,但是正如我們知道的,海軍上將一直“攝政”到戰爭結束。
協約國給了匈牙利一個非常苛刻的和約,它被割去了大片土地,被迫繳納賠款,軍隊被限制在三萬五千人等。匈牙利人對和約的不滿是顯而易見的,攝政本人更是對和約奪去了國家的所有海岸線,使他成了一個“沒有海軍的海軍上將”耿耿于懷,雖然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的一段時間里,他首先做的是鞏固自己的地位,抵制各種主張哈布斯堡王室成員復辟的主張,但是他和匈牙利政府都在等待著,他們是修約派國家,而且很快就發現,他們絕不是孤身一人.
一戰之后,歐洲各國根據自己在一戰后的利益得失和地位變化,很快分化為修約派和反修約派國家,英國算是一個特例,它從慣有的“大陸霸權恐懼”出發,愿意進行一些小小的調整,當然,這種調整不能傷害英國的殖民地利益,也不能形成一個真正的大陸霸權(此時英國把法國視為大陸霸權,而法國人則苦苦哀求英國人看清楚,法國絕對不是復蘇了的德國的對手),當然最好的是英國的利益最好還能有所擴大。修約派國家中吵的厲害的,就是匈牙利、保加利亞和意大利,奧地利則是一個相對不那么積極的修約派國家,當然,還有兩個雖然表面對修約并不熱心,但是時刻不忘要改變對自己“不公正待遇”的大國--德國和蘇聯。
匈牙利人的最大對手是羅馬尼亞人,其次是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和大多數修約派小國一樣,匈牙利人最初以意大利為靠山,但是它們很快發現意大利人實在“不夠意思”,他們更關注奧地利,而且和南斯拉夫人勾勾搭搭,尤其可氣的是他們意識到意大利不希望看到一個在西巴爾干有一個“大匈牙利”(其實這也可以理解,因為在意大利看來,這無異于半個奧匈帝國重現),而隨著德國實力的逐漸恢復和匈德經貿往來的增加,匈牙利人也希望得到德國的支持,當然,他們也沒有放棄對意大利的希望。
在面對經濟危機的時候,東歐各國都遭到了巨大沖擊,匈牙利也不例外,這就成了德國擴大在這一地區影響的極好機會,雖然東歐各國極其缺乏資金,但是卻有德國夢寐以求的各種原料,匈牙利的糧食和石油都是德國需要的,而意大利卻不能給這個中歐小國多少幫助,因此德國主導的易貨貿易在整個東歐擴散開來,這不僅使匈牙利在經濟上逐漸依附于德國,更重要的是帶來了更多的親德勢力,雖然直到這時候,攝政王和政府一直愿意采取和平的方式,通過與西方大國的溝通來改變他們心目中的“不公平”,但是隨著社會中尤其是軍隊里親的勢力的增長,這種試圖左右逢源的想法越來越困難了……
1935年德國重新武裝,1936年德軍開入萊茵區,同時德國和意大利逐漸走近,這些變化也影響到了匈牙利,從霍爾蒂和匈政府的角度來說,他們最關心的是如何實現自己“收復失地”的夢想,意大利和德國重新劃分了中歐的勢力范圍,德國人考慮的則是要把整個中歐架到它的戰爭機器上來。
1938年3月德國吞并奧地利,這給了匈牙利人巨大的震動,萬字旗已經出現在了匈牙利的邊境上,而同時一些敏感的匈政軍界人士意識到,捷克已經被鉗住了,德國的下一個目標必然是它,如果想分的一些東西,那就要盡快選對立場。不過匈牙利政府的主要領導仍然希望采取比較正常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目的,1938年8月22日,匈牙利與小協約國國家簽署《布萊德協定》,匈牙利獲得了“軍備發展的平等權利”,但是匈方也承諾不以武力方式嘗試更改邊界。面對大發雷霆的希特勒,匈外長辯解說,他們需要獲得重新武裝的承認,但是他們并不準備真正讓這個協定產生效力,言外之意,重新武裝還會繼續,但是如果德國需要支援,匈牙利不會袖手旁觀。當然德國人不是傻子,他們立刻轉頭去和卡羅爾的羅馬尼亞去搞經濟合作協議去了,這也在布達佩斯引起了不小的騷動。
不過德國人也清楚,羅馬尼亞雖然重要,但是仍然親英,匈牙利雖然反復無常,畢竟還是對付凡爾賽體系的盟友,雖然在捷克危機的時候匈牙利人又讓德國人失望了一次(他們表示,小協約國軍隊威脅他們邊境,他們“很可能”無法支援德國對捷可能的軍事行動),德國人還是準備給他們分一點剩飯,而匈牙利人對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的熱情倒是很高,這次他們還有一個德國人不大喜歡的朋友--波蘭,為了爭奪土地,1938年10月12日開始,匈軍開始在東斯洛伐克和盧西尼亞進行挑釁和攻擊,不過當時的匈軍完全不能與捷軍對抗,后來在與希特勒的會談中,匈牙利外長恰基就承認:“匈牙利如果沒有德國的援助,在軍事上是無能為力的。”。雖然匈牙利人表現糟糕,但他們仍然得到了獎賞,第一次維也納裁決中,德國和意大利強迫已經屈服的捷克斯洛伐克把斯洛伐克南部到盧西尼亞南部的一個狹長地帶割讓給匈牙利,這個地區被稱為菲爾維代克,匈牙利人頗歡欣鼓舞地看待這次領土擴張,在他們看來,這是他們恢復輝煌的大匈牙利的第一步,而政府和軍方的人士,要么為與德意站的太近而擔憂,要么為與德意站的不夠近而擔憂,不過有一點倒是有共識:匈軍的擴充必須抓緊了。尤其他們看到羅馬尼亞人正在擴充軍備,而且還可能得到德國人的幫助,這可是真正讓他們恐慌起來了。
不過德國人暫時的注意力還在殘余的捷克斯洛伐克(此時應該正式叫做捷克-斯洛伐克,這其中體現的變化可不是加了一條短線那么簡單)上,在對斯洛伐克進行了長時間的威逼利誘后,1939年3月14日該國宣布“獨立”,德國人隨即“保護”了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然而出于照顧匈牙利情緒,不愿過度刺激波蘭,對蘇聯表示一種模糊的“善意”(即不希望蘇聯人認為德國要統治烏克蘭人,而且德國也無意向西方國家聲稱的那樣急于“靠近”蘇聯),德國人把那塊小小的混亂不堪的盧西尼亞讓匈牙利去占領,這個地區的政治生活被一些西方觀察家用“可悲”兩字形容,它的“首府”只是個大村莊,名為胡斯特,而當地成立的一支用各種雜牌槍支武裝起來的小小武裝,叫做“西奇衛隊”,這個政權的領導人沃洛辛,當然和旁邊的提索一樣,又是一位神父。
雖然盧西尼亞(外喀爾巴阡-烏克蘭)在宣布“獨立”后主動尋求德國的保護,不過德國并沒有理睬它,而匈牙利軍隊則入侵了進來,沃洛辛(和大多數當地人一樣總是反匈的)把自己的“國家”交給了羅馬尼亞,然后出逃,而后者僅僅占領了邊境上的幾個村莊而已,匈軍小心翼翼地前進,和“西奇衛隊”的烏克蘭人像開玩笑似地交了幾次火,到3月底,匈牙利已經完全控制了這一地區,實現與自己的修約伙伴--波蘭的共同邊界。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2月24日匈牙利加入了《國際協定》,標志著它已經決心把自己更緊密地和德國、意大利綁在一起,雖然在一些匈政治家心里,這只是他們為追求自己的目的所必要的一種行動而已,然而實際上,這個國家將越來越緊地被德國所控制,直到它的毀滅。
奪取了一點小小的土地遠不能滿足匈牙利人的胃口,他們吵嚷著要收回特蘭西瓦尼亞,重新擁有“通向海洋的窗口”,要“把所有匈牙利人統一起來”,不過南斯拉夫正和意大利打的火熱,還有小協約國的支持,匈牙利人自然不敢下手,羅馬尼亞背后則有英法兩個大后臺,匈牙利也只敢喊喊而已,他們看著自己的大后臺--德國,等待著它為匈牙利出手。
1939年9月德波開戰,匈牙利的心情是復雜的,德國的勝利、英法的軟弱使他們感覺自己“站對了隊”,但是關系不錯的波蘭在短短一個月里被德蘇瓜分,還是讓匈牙利感到了一絲恐懼,蘇聯的西進更讓他們如坐針氈。尤其是蘇聯人取得了一小段和匈牙利人的共同邊界后,更是讓后者坐臥不安。
不過1940年歐洲發生了地震:德國進攻法國,在短短六周內,號稱擁有300萬陸軍的法國戰敗了,英國被趕出了大陸,匈牙利人對法國海軍或殖民地不感興趣,他們只想到一個問題:法國完蛋了,英國走人了,那么,和羅馬尼亞人算帳的時候就到了。(對面的羅馬尼亞人的第一反應是:匈牙利人要來了。這兩個后來理論上的“盟國”倒是心有靈犀。) 雖然有部分匈牙利政治家對于和德國靠的太近感到擔憂,但是對于攝政和軍方來說,和德國的合作對于匈牙利的“收復失地”事業是大有意義的,德國人對于一貫左右逢源走鋼絲的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也失去了耐心,決定讓他明白一下不重視德國的“友誼”會是什么結果,另外德國人也準備給匈牙利一個甜頭嘗嘗,這樣這個國家才能更鞏固的成為德國的后方,對于希特勒從未忘記的那個最終的目標--蘇聯來說,匈牙利的資源是德國肯定需要的,它的軍隊,雖然實力差了一些,畢竟聊勝于無。
對于第二次維也納裁決,在此不再多說,雖然德國人愿意教訓一下羅馬尼亞人,給匈牙利人一個“糖塊”,不過他們也不肯徹底讓羅馬尼亞人仇恨德國,也不想讓匈牙利得到太多,這個國家一貫是不忠誠的,因此后者只得到了特蘭西瓦尼亞的一部分,這使匈牙利的領土出現了一個長長的突出部,形狀曾經被形容為“馬頭”,或許并不是特別合適。
南斯拉夫事件給匈牙利帶來了巨大沖擊,總理捷列基(也譯為泰萊基)堅決反對匈牙利參加對南斯拉夫的戰爭,尤其是1940年底恰基剛與南簽署了互不侵犯協定,他對于匈牙利越來越接近德國也感到極度不安,在他看來,不能完全拋棄與西方國家的關系,尤其是英國。不過希特勒這次決定給匈牙利一個“大禮”,1941年3月27日他給攝政的信件中,他提出“滿足匈牙利的全部要求”,尤其提出“給匈牙利一個亞得里亞海的出海口。”這個建議對于攝政本人無疑有極大的誘惑力,他熱心地答應了德國的要求,內閣中的大部分成員也表示贊同,匈軍方向以前一樣,繼續支持德國的行動,捷列基盡力進行了反抗,在內閣會議中,政府決定只有德軍越過了薩格勒布,匈軍才投入戰爭,而且將只在伏伊伏丁那一帶作戰,不會越過一戰前的舊國界,當然,給德國人最重要的說法還是:匈軍還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
德國對南斯拉夫的征服是旋風式的,匈牙利軍隊在4月10日基本控制了伏伊伏丁那,這次行動被評價為“小心翼翼而且動作遲緩的”,德國人對于匈牙利人的失望,大概只有意大利進攻希臘時的那種情緒可以相比。
意大利也不希望出現一個大匈牙利,它對于扶植一個能穩固一點的克羅地亞更感興趣,如果滿足匈牙利的全部要求,那么可以想象立刻就會出現起義,烏斯塔莎的克羅地亞就會成為浮云。于是在瓜分南斯拉夫的地圖上,匈牙利只得到了可憐的三分之二個伏伊伏丁那,以及附近的小塊領土,其邊界距離海洋仍然遙遙無期。墨索里尼得意洋洋地對后任匈牙利總理巴爾多希說“阜姆之于馬扎爾人,正加熱那亞之于瑞士人一樣”。這次擴張給匈牙利帶來的,只是一塊形似舌頭的領土擴大而已。
不過很快匈牙利人面對一個最嚴峻的考驗,那就是對待蘇聯的態度,巴爾多希被很多人認為是一個軟弱的總理,雖然他并不親德,但是無論是出于軟弱,還是出于對現實的一種無奈,甚或是一種聽天由命的態度,他面對德國和匈軍方的壓力不斷讓步,1941年6月23日,他還決定不和蘇聯作戰,6月24日,匈牙利內閣投票反對參謀總長維爾特將軍提出的立即對俄宣戰的要求。6月26日發生了一起國際關系史上臭名昭著的外交事件:所謂“俄國空襲”事件,當天,一些繪有蘇聯空軍標志的飛機轟炸了拉霍(在盧西尼亞)和科希策,這成為了匈軍方要求參戰的最好借口,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這些飛機不是蘇聯飛機,有些說法認為那些是德國飛機,也有的認為是屬于斯洛伐克空軍的飛機,總之,維爾特立刻向巴爾多希施加壓力,后者再次讓步,他在與霍爾蒂的會談中,甚至沒有告訴攝政蘇聯方面的回應。6月27日,在沒有攝政簽字,也沒有同議會磋商的情況下,他就宣布了對蘇聯宣戰的文告,這將成為他后來被判處死刑的重要原因。雖然在當時,匈牙利未被德國占領這是事實幫助主戰派人士宣傳的一個借口,他們聲稱,如果不堅決站在德國一邊,匈牙利將被德國占領,而得到的領土很可能都會失去,尤其在羅馬尼亞幾乎是第一時間參加了對蘇作戰的情況下,不少匈牙利高層人士神經質地認為,如果不盡快參戰,德國人為了獎勵羅馬尼亞,會重新劃定兩國邊界,這種思維在匈羅兩國都存在,這也將成為折磨這兩個國家數年的夢魘。
匈牙利在參加與蘇聯的作戰之初,只派出了所謂“快速軍團”參戰,雖然它包括了匈牙利最好的裝甲部隊在內,不過很快匈牙利人考慮的就是如何盡可能快地從蘇聯這個無底洞里把部隊撤出來,在他們眼里,要對付的首要敵人永遠是羅馬尼亞人,不過他們或許沒有想到,與蘇聯的戰爭將影響這個國家的方方面面,德國人也將逐步收緊對匈牙利的控制,最終這個國家將和德國一起經歷毀滅。
自從1941年4月2日捷列基自殺身死后,匈牙利就再也沒有政治家敢于和親德的軍方抗衡了,雖然攝政是最高權威,但他也是個軍人,而且他的政治判斷力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不斷下降,他越來越把注意力放在保住他已經得到的東西上面,這種自私有些時候對國家有利,但同樣有些時候害了匈牙利,畢竟此時在西歐控制一切的是德國。
1942年,匈軍方在德國方面的壓力和要求下,增加了在蘇聯的軍隊數量,編成了匈牙利第二集團軍,在蘇聯南方作戰,匈牙利人對于羅馬尼亞人獲得的戰利品多少有些嫉妒,但是對于羅軍的慘重損失則是竊喜不已。雖然1942年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組成了一個反對匈牙利的“影子小協約國”,但是在戰爭形勢對于軸心國集團有利的情況下,德國可以壓制住他的小伙伴的各種不滿情緒,這個“影子”集團更多的是一種可笑的幻影而已。在蘇聯前線,匈牙利軍在相對比較平靜的地段作戰,他們知道自己的裝備低劣,但他們認為蘇聯人將會和德國人拼個你死我活。德國第六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失血的時候,蘇聯軍隊開始在羅馬尼亞軍對面集結。在匈牙利,雖然平民生活水平還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反猶情緒雖然不弱,但是總能被政府控制住,但是這種麻木的戰爭情緒就要改變了,遙遠的蘇聯草原上即將刮起的旋風,將讓東歐的德國盟國們飽嘗鮮血的滋味,也讓他們開始考慮新的道路……
1942年3月10日,霍爾蒂任命的他的密友卡洛伊接替軟弱的巴爾多希,任總理兼外交部長,他是攝政和其身邊的那一群人抵制德國影響的一個開始,雖然這個時候,他們的行動是隱蔽和謹慎的。匈牙利國內,隨著1942年經濟狀況開始惡化以及農業面臨的問題:牛奶、肉類、食糖和面包全都不足了--作為歐洲種植小麥的
重要農業國,面包配給量每天只有一百六十克,對德國不滿的聲音逐漸出現,最初主要是農民黨派,因為他們的作物大量被德國人征用,另外就是雖然被重重限制然而仍然存在的自由黨和社會民主黨等黨派,不過只要德國人在前線還在順利推進,這種不滿也僅僅是不滿而已。
1942年8月20日,匈牙利副攝政,霍爾蒂的長子伊斯萬·霍爾蒂死于飛機失事,至少官方是這么說的,然而,這對于攝政本人是個巨大的打擊,這使年邁的攝政的繼承問題嚴重起來,而且可以說在整個歐洲都又造成了一次騷動,最有趣的是,許多所謂正統派的匈牙利人甚至認為,讓哈布斯堡王室的奧托復辟將是個正確的選擇,這個新的神圣王權將建立一個獨立于德國和蘇聯之外的中歐國家--雖然只是一個夢想而已。
在匈牙利人為國內的各種問題爭吵不休的時候,打擊到來了,1942年底蘇軍重創了兩個羅馬尼亞集團軍,羅軍最好的部隊基本在這次戰役中一掃而空,沒等匈牙利人幸災樂禍的情緒結束,1943年1月的沃羅涅日戰役中,匈第二集團軍和配合作戰的德軍遭到巨大損失,這一損失甚至遠超過1942年8月匈軍在頓河一線的傷亡,匈牙利總參謀部終于放棄了在蘇聯贏得戰爭的希望,就在這一年里,匈軍得德國方面的允許,從蘇聯撤退了它的殘兵敗將,德國人則對于終于擺脫了一個或許添麻煩(尤其是羅軍方面)多于幫忙的“盟友”多少感到松了口氣,當然,這種撤軍的舉動本身的軍事意義其實不大,匈軍的絕大部分重裝備已經損失掉了,但是其政治意義則相當嚴重,首先是羅馬尼亞人立刻跳了起來,不少政治家立刻指責首領(安東內斯庫)把大量羅軍士兵丟在蘇聯,而沒有足夠的部隊對付匈牙利人;其次在攝政支持下,匈政界人士開始了試探和平的進程。 隨著所謂“人民陣線”(大雜燴的反德勢力的聯合)的出現,攝政的另一個朋友拜特倫成為他們的同情者,盡管匈國內親納粹的勢力仍然存在,尤其是還有一個“箭十字黨”,但是隨著公眾情緒的逐漸改變,親蘇聯和西方的情緒逐漸占了上風,卡洛伊在匈軍從東線撤回后,開始全力與西方和蘇聯試探和平,以保住匈牙利的“戰果”。
1943年4月16日,在德國人的要求(或許用“命令”更合適些)下,攝政前往克萊斯海姆堡與希特勒和里賓特洛甫會晤。德國方面對匈牙利對猶太人沒有“清除”大發牢騷,而且指責攝政想脫離軸心集團,這次攝政倒是頂住了壓力,沒有拋棄卡洛伊。雖然德國人“聚攏人心”的活動似乎暫時取得了效果,但是在各小國內,尋求和平的努力不斷增加,很快一個似乎是機會的機會就到來了。
1943年9月,意大利簽定了停戰協定,作為一直與意關系密切的匈牙利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微妙的機會,意大利的崩潰,蘇軍的勝利,盟軍的登陸使和平主義者的勢力大大加強了,雖然盟軍沒有實現一個迅速的勝利,凱塞林的成功抵抗和救出墨索里尼的行動使東歐的德國“盟國”們暫時缺乏理由、缺乏勇氣、尤其是缺乏援助獨立拋棄德國,因此一切再度恢復了平靜,在德國前線不斷撤退的情況下,東歐各國仍然被綁在德國的戰車上一起走向毀滅。
進入1944年,戰爭終于逼近匈牙利了,匈軍主力部隊只作為占領軍存在,而德國人已經掌握了不少匈牙利“背叛”的證據,雖然西方國家對于匈方提出的和平建議并不熱心,蘇聯方面也是猶豫不決,但是希特勒決定動手了,1944年3月,他把攝政再次召往克萊斯海姆堡,這次他狠狠地攻擊了攝政一番,尤其是指責他“搞匈牙利式的背叛行為”,并宣布德軍將占領匈牙利,霍爾蒂進行了抗議,但是德國人開始時阻止他離開,然后又切斷了他和隨行人員與國內的聯系。1944年3月19日,德軍占領了匈牙利,卡洛伊逃往土耳其使館,以親德分子為主體,德國人組成了一個新內閣,雖然其中仍未吸收薩拉希和他的箭十字黨成員。3月22日,以德邁·斯托亞伊將軍為首的新政府組成,但是大權轉到了德國人手中,德國駐匈公使,黨衛隊人員艾德蒙德·費森邁耶博士控制著匈牙利,這只是德國人全面控制這個國家的開始而已。
德國人控制的手法很簡單:各種有反德言論的政黨、報紙、媒體等全部被取締或禁止活動,猶太人迅速遭到大規模的逮捕,除了極少數能有財產換取生命之外,其余大部分都要死在大大小小的集中營里了。
不過德國人的第一次控制并沒有持續太久,1944年6月對德國人來說是災難的一個月,除了國內遭到越來越嚴重的空襲之外,西方盟國在諾曼底登陸,而6月下旬蘇軍在白俄羅斯發動了大規模的攻勢,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7月德北烏克蘭集團軍群也遭重創,1944年8月底,已經搖搖欲墜的德國戰爭機器遭到了沉重一擊,蘇軍發動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德軍和大部分羅軍雖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最終被優勢的蘇軍所淹沒,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損失慘重,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接連倒戈,德國在巴爾干的存在已不可能了,更重要的是,失去羅馬尼亞的油田后,匈牙利的油田將成為德國維持其戰爭機器重要的原料來源。
霍爾蒂和他那一批主張盡快講和的“謀士”們抓住了這個機會。1944年8月24日羅馬尼亞宣布不承認第二次維也納裁決,而蘇聯宣布支持羅馬尼亞的要求在匈牙利引起了巨大的恐慌,在這種氣氛下,一切政黨都被解散,斯托亞伊在8月30日辭職,同時以拉卡托什將軍為總理的新政府就職了。這位將軍是霍爾蒂派的人物,攝政不僅希望由他幫助自己對抗左右兩面的敵對勢力,也希望盡快促成匈牙利退出戰爭。1944年10月蘇軍踏上了匈牙利的領土,很快他們就逼近了匈東部最重要的城市德布勒森,弗里斯納指揮下的德匈軍隊進行了激烈抵抗之后繼續后退,而同時一批匈政府人士已經秘密前往莫斯科,準備簽署一個停戰協定,雖然攝政可能認為蘇軍將會很快占領大部分匈牙利,從而保證協定的有效,但顯然蘇軍做不到這一點,而德軍在10月初就已經向匈牙利派出了大批增援部隊,而且他們還有一個可以依靠的領導人--箭十字黨的領袖薩拉希 1944年10月15日,匈牙利無線電臺宣布將與蘇聯簽署一個停戰協定,其實德國人早就得到了情報,他們等待的就是一個確定的信號,現在他們得到了,德國人迅速開始了行動,匈牙利的重要性決定了德國不能放棄這個國家,尤其在它已經顯得四面楚歌的時候。著名的黨衛軍上校斯科爾茲內實施了鐵拳行動,具體過程不再贅述,唯一讓人感到可悲的是,絕大部分匈軍高級軍官都默認了這次行動,并且繼續和理論上的國家元首薩拉希一起與德國人抵抗蘇軍。霍爾蒂被帶到德國,雖然理論上他仍然是攝政,但是匈牙利的大部分已經屬于德國人了,戰后他經過了短期的囚犯生涯后,流亡葡萄牙,1957年死于該地,最后值得說一句的是,1993年即匈牙利實現“民主化”后,他的遺體被送回匈牙利安葬。
薩拉希對匈牙利的統治并沒有什么好敘述的,德國人控制一切,如果說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對猶太人的迫害更瘋狂了,而且由于國家的混亂,本來就很糟糕的戰爭物資生產大部分陷于癱瘓。而蘇軍及其盟軍和德軍及其盟軍圍繞這布達佩斯進行了長達數月的激戰。1945年1月20日,得到蘇聯支持的匈牙利臨時政府與蘇聯簽署了停戰協定。而到了2月中旬,隨著突圍的德匈軍隊在布達佩斯市郊基本覆沒(4萬左右的突圍部隊,成功者僅僅785人!),這個國家的浸滿鮮血的首都被蘇軍占領,而1945年3月它又見證了德國在二戰中最后一次大規模的攻擊行動--春季覺醒行動,但很顯然,德國軍隊已經永遠醒不了了,遭受了慘重損失后,蘇軍發動了猛烈的反擊,將德匈軍隊趕出了匈牙利,而此時大部分匈牙利軍隊,都已經做了逃兵或冤死鬼了。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由于蘇軍帶上了羅馬尼亞軍隊,因而引起了匈軍的最后一次瘋狂,盡管他們中的大部分厭惡戰爭,但是看到羅軍,他們仍然能爆發出120%的力量,在布達佩斯戰役中,匈羅兩軍的對陣讓德蘇軍官都大吃一驚,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看到那么“英勇”的羅馬尼亞和匈牙利軍隊,匈軍不僅成功地進行了防御,甚至還打起了肉搏戰,而羅第7軍在遭受了三分之一人員傷亡的代價后,被蘇軍撤下去休整(其實估計是趕緊把這個能“鼓舞匈軍士氣”的部隊弄走),而羅軍部隊居然“頗有怨言”。這無疑是匈牙利戰役中不大不小的奇觀了。另外,1944年建立的,由陸軍和空軍人員組成的“Szt.László”師(翻譯為圣·拉茲洛)和其他一些匈軍部隊拼命向西突擊,總算向西方盟國投降了。
無論如何,匈牙利成為了德國在歐洲的最后一個“盟國”,戰后,它失去了所有戰利品,但相比于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這些“領土縮小了的戰勝國”,它倒也沒有失去太多,雖然主要的理由是它已經沒什么可失去的,現在的匈牙利,仍然是歐洲中心的一個小小國家,或許回望1600年前他們的祖先匈奴人(被歐洲歷史學家稱為“匈人”),他們會稍微感嘆一下那個龐大而脆弱的帝國,然后再回頭看看自己--無論如何,現在倒是沒有太多匈牙利人生活在國外了。
匈牙利與德國和意大利的聯系從一開始就是出于自己自私的目的,雖然它想讓別人為它火中取栗,但最終燒到的還是自己的手,如果說羅馬尼亞和芬蘭與蘇聯作戰多少還有一點“高尚”的理由的話,他與蘇聯作戰完全是為了討好德國和保住自己的贓物。而這種自私自利最終和其他幾個投靠德國的國家一樣,最終毀滅的還是自己,無限的貪婪可以毀掉一個人,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一樣的,無限制地索取最后面對的,往往是失去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