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孫河流域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無與倫比的一個地方,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可以說自然界優等生或最鬼畜霸道的動物都可在這里找到。或許因《食人魚》這部電影的關系,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亞馬孫流域最恐怖的生物是食人魚。但實際上,食人魚在亞馬孫河里根本翻不起什么風浪,畢竟這里的生物基本上都存在相克的先天屬性,其中巨獺就以食人魚為主要食物。
巨獺(Pteronura brasiliensis),也叫亞馬遜巨水獺、巴西大水獺、巨水獺、南美巨獺,屬于鼬科巨獺屬下一種半水棲的哺乳動物,曾廣泛分布于南美洲的熱帶雨林水域,而現在主要在分布在亞馬遜河流域和巴西潘塔納爾。巨獺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水獺,也是現存最長的鼬科動物(最大的是海獺)。成年巨獺的體長為1.5-1.8米,最長可達2米,體重26-32公斤(雄性普遍大于雌性)。
拋開體型大小差距,巨獺的外表和其他水獺并無多大區別,都是扁尾巴、圓腦袋、圓鼻頭,皮膚表面上都覆蓋著一層濃密防水的棕色或褐色皮毛。但每只巨獺喉嚨和下頦上有一片不規則白斑,是它們與生俱來的獨特紋路,猶如人類的指紋。身體構造上,巨獺肌肉發達、腿粗短,足較大,爪長而銳利,四肢上長有蹼,靈巧的前肢可如人類一樣用手抓握住獵物。
巨獺為群居動物,它們會一起守護地盤與保護彼此的安危。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巨獺的群體結構是所有水獺中最為復雜的,“詞匯量”眾多,每只成年巨獺在交流中會使用多達22種聲音。其中最基本的一個音“哈”,通用所有年齡段,表示警告的意思。
身體硬件造就了所有水獺都是天生的游泳健兒,所以個個巨獺都是敏捷的水中掠食者。加上它們幾乎都是群體獵食,當地部落甚至稱它們為“水中群狼”、“河中之狼”、“水中豹”。它們一般以魚類為食,也可捕殺龜鱉、黃水蚺等水棲蛇類,甚至未成年的黑凱門鱷。ps:我國南方泛濫的清道夫魚,巨獺抓起來就啃。
在食物豐富時,一只成年巨獺一天需要吃4公斤左右的魚。而巨獺最喜歡吃的,還屬最臭名昭著的食人魚(食人鯧)。在《南美五猛獸-巨獺》的紀錄片里可以看到,巨獺一個猛子扎下去,上來的時候嘴里就叼著一條食人魚,然后就躺在水面上,用雙手捧著小魚開始啃。有時還會把身體靠在水中樹木上,美美地享受美食。除了啃魚時露出的鋒利牙齒,其他姿態都挺萌的。
順便一提,食人魚是鋸脂鯉亞科中多種魚類的統稱,種類未定,約為30-60種。其中有一部分食人魚是吃素的,還有一部分是食腐雜食性的;甚至有獨行俠性質的;剩下的就是大家眼中最恐怖的、成群能瞬間把動物啃成骨頭的,如紅腹食人魚、黑斑食人魚。但不管是哪種食人魚,巨獺都來者不拒。
雖然巨獺在南美河流中罕有敵手,但是南美河流的霸主凱門鱷不是它們所能抵抗的。凱門鱷是巨獺的天敵,生活在同一片水域,基本上巨獺群發生戰斗性減員都是凱門鱷所為。如馬努國家公園的一個湖里,生活40多只巨獺,但湖里卻有1000多條凱門鱷。
但作為鼬科動物中的一員,最不缺的就是斗志了,即使體重差距太大,它們也要“找回場子”。所以鱷魚一旦到了岸上,就很容易遭到巨獺家族的攻擊。曾有研究指出巨獺捕殺黑凱門鱷的策略非常聰明,通常是成年雌巨獺到鱷魚面前吸引注意,然后雄巨獺從鱷魚尾巴發起攻擊,其他巨獺靈活在鱷魚四周騷擾,使之體力耗盡,然后捕殺。當然捕殺的黑凱門鱷大部分都是幼體和亞成年個體。
另外美洲豹也會捕食小巨獺或者不設防的成年巨獺,但由于族群內的巨獺相互守望,這現象發生的次數比較少。它們發現美洲豹后,通常會下水聚集到美洲豹附近,“嘰嘰喳喳”的警告聲不斷響起(巨獺:你敢下來嗎?),而美洲豹或許嫌太吵,轉頭就走。不得不感嘆鼬科動物,它們真的沒有一個慫的!
巨獺通常以家庭為單位活動,每個家庭以一對父母為主、帶領其他1-3歲的幼崽,成員約為5-9只。有時也會有其他沒有血緣的年輕水獺加入依附,形成一個約有13-15只左右的大家庭。而如果父母一方死亡,則會有新的伴侶的取而代之。
因為生活在強敵眾多的環境,而且家庭里多數為小巨獺。所以為了安全起見,雌性巨獺會在領地內的河邊弄出好幾個巢穴。每當帶小巨獺練習游泳時,若出現敵情,則第一時間將小巨獺帶到就近巢穴中,而其他成年巨獺則在巢穴外邊守衛。一旦敵情排除,小巨獺的游泳課又繼續。其余成年巨獺圍成一個圈、形成防護網,游泳練習完后會有捕獵訓練,成年巨獺會叼著死魚在小巨獺前晃動,訓練小巨獺的靈敏度。雄性小巨獺在4歲時,就會離開家庭,加入或組建自己新的家庭。
盡管巨獺很兇猛,敢正面硬懟美洲豹、黑凱門鱷,但它們卻無法逃脫人類的捕殺。水獺皮的極好防水、保暖性被譽為“毛皮之王”,作為水獺中體型最大的海獺和巨獺,首當其沖為獵殺對象。直到1975年,毛皮貿易禁止,巨獺才得以休養生息。不過今天的巨獺也面臨著棲息地減少和受到當地人們捕魚的威脅,如烏拉圭和阿根廷范圍內的巨獺早已消失多年。
-END-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參考資料:國家地理)
魚視角:自然、動物、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