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耳跳鼠(學名: euchoreutes naso)被稱為“沙漠中的米老鼠”,喜歡夜間活動,前肢短小和普通的米老鼠一樣,后肢細長是身體的約兩倍。目前,已被列為全球100最瀕危滅絕物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等級為瀕危(EN)。長耳跳鼠形態比較特殊,可獨自構成一亞科。與其它跳鼠相比,長耳跳鼠吻尖,眼小而耳朵極大,幾乎有頭長的一半,是耳朵比例最大的動物。雙腿似袋鼠,與身體不成比例。常被描述為“沙漠中的米老鼠”。體長8~10.5厘米,尾長15~19厘米,尾端具尾穗;長3.8~4.7厘米,占體長的40~50%,后足5趾。中國有數種跳鼠,其中可愛的長耳跳鼠基本上是中國特產,分布區狹窄,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西部、甘肅北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以及新疆的東部和南部。國外僅見于蒙古國的外阿爾泰。2017年6月,新疆阿克蘇地區柯坪縣居民在室內發現長耳跳鼠后交給森林公安保護,森林公安確認無受傷后,已經放歸大自然。長耳跳鼠大多喜歡在夜間活動,而白天則會待在地下的洞穴里。由于居住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長耳跳鼠的生存已受到極大的挑戰,長耳跳鼠已經被國際自然保護聯合會列為瀕危物種之一。動植物保護主義者指出,如果不采取保護措施的話,長耳跳鼠就是瀕臨滅絕的10種動物之一。2007年12月10日,為了宣傳跳鼠這一瀕危物種,倫敦動物學會(動物保護組織)第一次放映了這種生活在蒙古和中國野外、喜歡夜間活動的長耳跳鼠連續鏡頭,呼吁人們給予長耳跳鼠更多的關注,盡快采取措施保護這種瀕臨滅絕的動物。倫敦動物學會的原野保護負責人兼發現這種動物的蒙古探險隊隊長喬納森-巴里列說:“這次探險中拍下的鏡頭和圖像非常特別,也格外迷人。它只是眾多神奇罕見又瀕臨滅絕的動物之一,但是,很少或者沒有引起人們對其保護的關注。”巴里列稱,長耳跳鼠很容易被識別,因為它的耳朵幾乎是頭的三倍大。沙漠日益干旱、全球氣候轉暖、非法金礦開采的猖獗,對長耳跳鼠所生存的沙漠生態環境造成了災難性的打擊。此外,隨著農業進入沙漠地區和非法采礦業,越來越多的野貓被帶進入了沙漠,也成為獵食嚙齒類動物的主要殺手。它的主要天敵之一即是這種野貓,他說:“這種天敵對一種動物的影響力之大令人驚訝,一只饑餓的貓一個晚上能捕捉到20只跳鼠。貓是人類引入該區域的,這里可能是沙漠環境,但是也有農業耕種或者非法采礦,人類飼養貓,是因為它們能滅鼠,但是,在夜間,如果它們依然饑餓難耐,它們就會竄進沙漠,獵捕跳鼠。”他補充說,氣候改變也導致過去十年該地區嚴重缺水。2011年5月1日,新疆吐魯番火焰山景區工作人員在火焰山下發現一只長耳跳鼠。據了解,2009年5月火焰山下也曾發現過一只長耳跳鼠。列為全球100最瀕危滅絕物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等級:瀕危(EN),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已于2000年8月1日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Ⅲas Cuora spp.其法律效力等同于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瀕危(EN)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