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怒、喜、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對于中藥配伍來說也有七種不同的情緒,您知道中藥的“七情”嗎?
“七情”理論源于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的《神農本草經·序例》,經過后世醫家的完善發展,漸將藥物配伍所產生的諸多情況總結歸納為七個方面,即藥物的“七情”: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殺、相反。
1、單行
單用一味藥物來治療疾病,獨自發揮作用,沒有配伍關系。如獨參湯單用一味人參,大補元氣,治療虛脫。
2、相須
功用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協同作用,加強原有的功效。如南瓜子與檳榔配伍,能增強驅絳蟲的作用;知母、石膏均能清熱瀉火,二藥配伍應用則功效更著;大黃、芒硝均能瀉熱通便,二者合用,則增強功效。
3、相使
藥性不同的兩種藥物,其中一藥為主,配合它藥來提高主藥的功效。如脾虛水腫,黃芪配合茯苓,可加強補氣健脾、利水消腫的作用;如胃火牙痛,石膏清胃火,配牛膝引火下行,促使癥狀得以更快消除。
4、相畏
兩藥合用,以一種藥物來抑制另一種藥物,用以減低或消除其毒性或烈性反應。如生姜制半夏毒,故稱半夏畏生姜;常山配檳榔,可消除常山的致吐作用。
5、相殺
凡二藥合用,一種藥物能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則稱想畏。如綠豆殺巴豆毒;防風殺砒霜毒等。
6、相惡
兩種藥物合用后,相互牽制而降低藥物的作用。如人參大補元氣,萊菔子行氣,二者配合后,后者能減弱人參的補氣作用;又如生姜能減低黃連的寒性,黃連能減低生姜的溫性。
7、相反
兩種藥物合用后,對機體可產生強烈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芫花、大戟,烏頭反半夏。“相反”的藥物,原則上是不能同用的,但亦有記載某些相反配伍在治療痼疾時或可收良效,如《金匱要略》中甘遂半夏湯,甘草與甘遂同用,利用這兩味藥的對抗作用而激發留飲,迅速取效,以治療痰飲實證。
在臨床應用中,相須、相使是常用配伍方法,而相惡和相反是不同程度的對抗和抑制作用,則是用藥的禁忌。
此外,《神農本草經》中還有“用藥須合君臣佐使”的說法,將一首方劑比作一個國家,其結構中必須具備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君臣佐使”的中藥配伍理論,一直為后世方劑學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