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出宮,福澤鄉民
莊感尊王為何如此受人尊敬和愛戴?
莊感觀,原名莊感殿,坐落在王臺鎮所在地的牛頭灣,始建于明朝,距來舟1公里。《南平縣志》名勝志記載:“莊感殿,乾隆十二年,里人吳成森捐置香燈田一百余斛。”
據傳,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來閩地巡視,從光澤乘龍船經富屯溪王臺河段,過莊感殿前時,龍船突然觸礁,船身下沉,危急關頭,突然有一紅袍人下水把將要下沉的龍船托到岸邊,乾隆皇帝和文武百官免于災難。待大家清醒時,突然那紅袍人不見了,乾隆皇帝立即差人上岸查找。找遍王臺,結果在王臺下大橋旁的一座土主廟內發現紅袍人的蹤影。只見土主(土地公)神像身著紅袍,此時半截袍袖全濕,尚在滴水。差人即刻上奏乾隆皇帝,說是此地土主公顯靈救駕。乾隆聽后大為感動,特封王臺王主公為莊感尊王,夫人為太后夫人,賜予府第莊感殿一座,并賜蟒袍、玉帶和天官百子鎖,以示殊榮。所以下大廟菩薩與其他地方土主菩薩不一樣,已升格為尊王,可設置六官(部),特別威嚴。
▲王臺莊感殿
舊時,王臺民俗節慶活動多,但二月二十二日是遠近聞名的一項大規模的迎神活動,熱鬧非同尋常。它由元、亨、利、貞四甲緣首輪流組織。在迎神那日上午,先舉行“燒紙船”儀式。儀式開始,由四個青壯年抬著一艘約有1.5米寬、5.5米長的紙、布、竹扎制的大紅船,從莊感殿向北而行,沿途把每戶大門口掛著的紙錢、七寶(用各種米谷包成的小包)收紙船內,折回至下大廟下2華里的山邊燒掉,以表示“魔鬼祛除,太平無事”。
▲莊感尊王神像
到了下午正式迎神的那陣子,那就更加熱鬧了。在尊王和夫人前面出宮的是六曹,即六部尚書——史、戶、禮、兵、刑、工,他們的職務不同,有的拿筆、有的拿書、有的拿寶劍……待到尊王和夫人出宮,規模更大、更隆重。前進時,步伐徐徐,循街而行,折回時仍按原來順序排列行走.前后需花4小時左右。入宮前200米,也要中速跑步前進,很迅速地把各神按原位排列好。
▲高香敬神,祈神福佑
▲作揖跪拜,虔誠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