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中,最危言聳聽的診斷,非“心肌缺血”莫屬。首次因“心肌缺血”就診的患者,半數以上并非是真正的心肌缺血。那么,到底什么是心肌缺血呢?
心肌是人體最強大的肌肉群之一,每天收縮、舒張約十萬次,而且會持續一生的時間,其動力源泉之一就是心臟冠狀動脈。冠狀動脈負責給心肌供血,并滋養著心臟。所謂的心肌缺血,簡單來說,就是心肌缺乏血液供應。
健康人在正常的環境中,一般是不會發生心肌缺血的,因為冠狀動脈會智能地調節供血量。比如,在劇烈運動時,冠狀動脈會發生擴張,供血量可增加至休息時的6~7倍。可是,一旦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其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年齡增加、吸煙、高血壓、糖尿病等因素,都能促進并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進而發生心肌缺血。冠狀動脈輕度粥樣硬化,一般情況下不會有明顯癥狀,但隨著管腔狹窄程度的增加,當狹窄率達到50%~70%時,在心跳過快、情緒激動后,可能就會誘發心肌缺血的癥狀——心絞痛。一旦管腔完全堵塞,心肌供血完全中斷,就會出現臨床上最為嚴重的心肌缺血,即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主要包括兩種情況,即心絞痛和心肌梗死。典型的心絞痛癥狀,是與勞累、活動等因素相關的心前區、胸骨后疼痛,每次發作不超過15分鐘,經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藥物后可緩解。在心絞痛發作的時候,心電圖上也會出現T波、ST段等改變。但是,心電圖只有在心絞痛發作時才有明顯改變,不發作時,僅僅有輕微的T波、ST段問題,不是冠心病診斷的可靠標準,這也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冠心病誤診原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嚴重的心肌缺血形式,表現為劇烈而持續的胸痛,患者本人可能會出現“瀕死感”,停止活動或含服“硝酸甘油”不會有明顯效果。而此時,最有效的干預手段,可能就是溶栓或心臟支架治療(依病情而定)。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時,心電圖的典型表現為T波高尖、ST段抬高等。一般情況下,醫生通過問診患者病史、病情,再結合心電圖的相關表現,就能及時診斷,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方式。
點擊“閱讀全文”,直接訂閱最新《醫藥養生保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