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歷】
蔣蔚,美國醫學博士,杜克大學醫學院內科、精神病和行為學科終身教授,博士后導師,杜克大學醫學院神經心理心血管實驗室主任,杜克醫學院心臟中心,心- 腦分中心主任。持有神經精神病學和內科學雙重美國醫學注冊行醫資格和執照,杜克大學醫學院內提升的首位女性精神病和行為學科終身教授,也是全美國神經精神病和內科聯合學科的首位女性終身教授。
多年來致力于心身疾病的研究,首次闡述由精神壓力引起心肌缺血的社會生物因素,和艾司西太普蘭治療精神壓力引起心肌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用研究手段證實了不良精神狀態對人體的不良影響,促使醫學界認識并接受加強精神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廣泛性,對西方國家轉換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即將心理健康管理從局限于精神病院轉到精神病院外和非精神病專業多學科領域診治起到推動作用。多年來對我國醫療系統的改進,尤其在我國的醫學教育和精神心理健康服務方面傾注了大量的熱情和心血。
發表醫學論文上百篇,主編和參與編撰醫學教科書十余本,是國外數十家醫學雜志社的專家顧問和雜志編輯。2009 年被評為杜克大學之星,2011 年獲得杜克大學醫院院長的特別獎勵。先后主持和參加科研項目或課題幾十項,其中有兩項課題是由美國聯邦政府科研中心資助的迄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關于精神藥物對心臟病患者影響的臨床試驗。
一名白人女性,43歲,無既往病史。在聽到妹妹被妹夫殺害消息的5 小時后,感到頭暈,并伴有短暫昏厥。20分鐘后在當地急診室被發現重度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指數低于10%。經過一周的搶救,左心射血指數恢復到50%,但是由于大腦存在多區域缺血性病灶,患者的認知功能出現明顯下降。
一名亞裔男性,52 歲,既往病史有高血壓、腦中風(中風后左側肢體運動障礙但可以自理),曾因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狀動脈搭橋術。患者因為夫妻離異、中風后無法繼續工作且無力承擔孩子上學的經濟負擔,自覺精神壓力很大。患者在急性心梗約一年后的3 ~ 4 個月內,因心絞痛反復住院7 次,冠狀動脈植入10 個支架,但是心絞痛癥狀仍得不到緩解。精神科會診發現患者患有焦慮和重癥抑郁。此患者在服用選擇性5- 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和接受行為心理干預后,心絞痛明顯好轉。
什么是“雙心疾病”?
蔣教授介紹,以上兩個案例是對臨床上“雙心疾病”患者的典型描述。所謂“雙心疾病”,即心理-心臟疾病,是指因為大腦- 心理- 心血管環路紊亂而造成的疾患。一些強烈的情緒波動可以導致心絞痛的發生甚至猝死,這個場景在幾百年前就已出現在文學作品和醫生的日志里。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僅僅關注患者的軀體疾病,往往忽視患者所隱藏的心理疾患,患者常常以胸悶、胸痛或心悸氣促到心內科就診,患者本人甚至是心內科醫師都以為是心血管疾病所致,但實際情況卻可能是因為大腦- 心理- 心血管環路的調節紊亂,如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所引發的軀體癥狀或病變, 而臨床常規檢查探測不到。由于專科醫生不具備精神心理方面的知識,“治標不治本”,往往導致患者的誤診、漏診,患者得不到真正的救治。
隨著醫學研究手段的提高和醫療模式的改變,人類對大腦的一個重要但又被長期忽視的功能,即情緒思維及心理行為的發生以及它們與軀體疾病的關聯(也稱“心身疾病”,即心理- 軀體疾病)漸漸受到研究者的重視。“雙心疾患”屬于心身醫學的一個范疇。用科學的手段認識抑郁、焦慮、惱怒和壓力過大等精神因素與冠心病和心力衰竭之間的關系,包括對起病、預后、發病機制以及干預治療等方面的認識,也僅僅是發生在最近半個世紀內的事情。
精神心理疾病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
蔣教授談到,抑郁、焦慮、精神壓力過大、缺乏社會支持、創傷后緊張綜合征等都與心血管疾病有著明確的相關性。迄今為止,除了某些治療精神疾患的藥物或毒品,我們還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證實某種精神心理疾病可以像傳染病一樣的直接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后不良。目前研究提示,由大腦- 心理- 心血管( 或軀體) 環路的紊亂而造成疾患是一種極其復雜的過程,取決于個體的基因結構和表達、各個系統或神經體液中某些神經遞質或化學成分等在應激狀態時的調控能力和調控過程等,而這些功能可受到個體內在的情緒與心理行為的影響。確切地說,精神壓力本身不會像傳染病似的直接導致疾患的發生,而敏感人群對不良情緒產生的負面回應是導致健康度降低及疾病發生、發展和惡化的關鍵。研究報道,幾乎所有的非感染性疾病都與精神壓力和不良情緒有著不同程度的關聯。
蔣教授指出,北美、南美、歐洲和亞洲部分國家的長期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比較一致,患有抑郁、焦慮、睡眠不足、自覺壓力過度、自覺缺乏社會支撐、創傷后緊張綜合征等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較沒有這些精神心理疾病的人群明顯增高。由于不同項目的具體測試方法、受試者數量和特點以及追蹤時期長短的不同,不同研究中流行病學調查所得出的影響程度值稍有不同,總的來說,精神障礙與心血管疾病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另外,對于精神障礙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女性的易感性明顯高于男性,而不同受試者之間的年齡和區域相比沒有明顯差異性。
相對而言,由于心血管疾患引起的精神心理疾病多半源于心血管疾患導致的大腦器質性病變,會直接導致部分腦功能的損害或喪失,如中風后導致腦局部或大面積微循環出血或缺血,引起抑郁、癡呆、譫妄等。此外,臨床上一些患有器質性心臟病的人,手術治療雖然非常成功,但是在救治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急救、手術、病友的死亡等打擊,加上患病后多種不適應及對疾病預后的擔心,容易產生抑郁、焦慮等精神心理障礙。
“雙心疾病”的干預治療
蔣教授坦言,對于“雙心疾病”的干預治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易感人群對“雙心疾病”的認識以及增強其對精神壓力疏導的能力和技巧。迄今為止,臨床研究證實有氧運動、心理減壓和選擇性5- 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的藥物都有減少精神障礙誘發的心肌缺血或左心室功能障礙發生的功效。另外,從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的角度來看,以上措施可不同程度地減緩既有心血管疾病的發展,并且還可以改善由精神心理疾患而誘發的心血管疾病的不良預后。同時,積極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導致的精神心理疾患的發生,但具體效果,尤其是對既往存在的由心血管疾病導致的心理疾病患者的預后作用有待更多的臨床研究來證實。
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生活中許多常規的活動鍛煉如散步、跑步、舞蹈、打太極拳、球類運動、打坐- 冥想等,提高心理成熟度和自我心理減壓,保持健康飲食和充足睡眠等良好的生活方式,都是自我心理調節的好方法。這些方法中,人們也許對提高心理成熟度和自我心理減壓相對陌生,甚至會認為自己沒有精神疾患, 所以不需要心理減壓和提高心理成熟度。實際上促使心理健康不僅僅是為了修復創傷、治愈心靈,最重要的是增加幸福感和提高生活品質。人的心理成熟度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類似乘坐螺旋式階梯緩慢上升的,從幼稚逐漸接近成熟的過程。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說自己的心理是絕對成熟或健康的,因為人的心理成熟度會因為成長過程中各種各樣的經歷退化,可能會變得更幼稚。
蔣教授介紹,目前臨床上有許多具體的心理干預方法來指導自我心理減壓和提高心理成熟度。從原則上講,所有的方法都立足于提高人們對自己潛意識的認識、了解和控制。人們思維中存在一些特定的、約定俗成的、隱藏在潛意識里的負面認知,比如“非黑即白的絕對性思考”、“任意推斷”、“選擇性概括”、“ 以偏概全”、“ 過度引申”、“ 過度夸大和過分縮小”等心理行為方式,這些負面認知主導著自身的情緒變化和軀體感受。人們最易感知的是軀體癥狀,而感受到的情緒變化往往是模糊的、非特異性的。在學習對潛意識的認識、了解和控制的過程中,人們逐漸認知到軀體癥狀、情緒變化和潛意識負面認知三者之間的聯系,進而降低負面認知發生的頻率和程度,進一步提升積極認知的發生頻率和程度,隨之而來的結果自然達到自我心理減壓和提高心理成熟度的目的。
最后,蔣教授指出,“雙心醫學”遵循社會-心理- 生物的醫學模式,強調對患者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綜合干預治療,強調健康的軀體和健康的精神心理狀態的和諧統一。醫療工作者們應樹立關注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的意識,在診治患者的軀體病變的基礎上,也應關注他們的精神心理狀態,使單純的注重改善軀體疾患的模式轉變為軀體、行為、心理并重的規范化診療護理模式。
查看歷史消息,了解更多知識
歡迎轉發到您的朋友圈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當地訂閱《保健醫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