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朋友,是一個長得很嬌小的女孩子,說話總是溫柔。我們是中學時認識的,她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好、社團活動中總是擔任重要的角色,還做學生干部。我們畢業都有四年多了,有段時間沒有見面。年后見面,我驚訝地發現她被連續兩次破格提拔,已經是部門的中層管理者了。她是如何做到快速提升自己的呢?
另外還有一個朋友,也是個女孩子。她小時候是不務正業的典型,不喜歡讀書,喜歡打扮自己。畢業后,她選擇了做一個美妝博主,測評產品,研究仿妝,寫文章拍視頻,有了很多粉絲,還代理了幾個品牌,走上了獨立創業的道路。
今天我和這兩位朋友,還有另外幾個優秀的年輕人聊了聊,他們普遍提到了一點:如何應對、甚至“利用”壓力,對取得個人成長來說至關重要。
來看他們的分享。
01.
從小我父母就教育我:“要和壓力做朋友”
30歲,互聯網公司中層管理
我的家庭教育比較特殊。我父母都是軍人,也是大學教授,他們一直以“卓越”為目標來要求我。同時,他們尤其注重鍛煉我的意志力。我的童年自己覺得并不幸福,嚴苛的家庭教育讓我覺得壓力很大。
但還好他們對我并不是一味的批評,他們會跟我說,他們期望我長大以后能夠為社會做貢獻,能夠承擔責任,而那將是一個充滿壓力的過程。所以,他們希望我從小就能夠學會和壓力做朋友。
后來隨著我的長大,我慢慢明白了他們的意思。一般來說,人在壓力狀態下,會沒辦法表現得很好,或者受影響發揮不出一慣的水準,或者變得過度緊張反而自亂陣腳,還可能突然腦中空白不知所措。高考就很明顯了,壓力承受能力差的同學,就會出現失利。
而這些時刻都會打擊到人的自信,讓人懷疑自己,從而變成一個惡性循環:越不自信,壓力越大,越容易失利,越不自信。人生許多重要的分水嶺,都是伴隨著巨大的壓力而來。父母讓我與壓力做朋友,指的是讓我習慣壓力的存在,學會在壓力出現時對它說:“Hi,你來了,你在這坐一會兒,看著我的發揮哦!”
我的中考高考都超水準發揮。進入工作后,有幾年因為公司處于轉型期,變動很快,裁員也不少,活多人少,并且都是摸索著開展。很多同事不堪壓力離職了,但在我看來這就是我的機遇,我在這樣混亂的環境中,展現出了自己的能力和承擔,因此受到老板的賞識。
KY有話說:
人們熟知壓力有許多負面影響,但是壓力其實是一把有好有壞的雙刃劍。壓力可能讓你在任務上發揮得更好。心理學家Robert Yerkes與John Dodson發現,比起沒有壓力,有一定的壓力可以提升人們的學習表現。
另外,應對壓力能讓你變“聰明”。壓力給我們的大腦帶來鍛煉。在壓力狀況下,我們的大腦一方面抵御情緒的影響,另一方面還要以超越日常的狀態,用更高的速度和更強的專注來運轉。這就給了大腦以提升功能的機會。就跟鍛煉身體類似,長期的頭腦訓練能夠讓我們的大腦有能力負荷更多、轉得更快、專注更強。
根據壓力的積極與消極影響,心理學家RichardLazarus將它們分為“好壓力(eustress)”與“壞壓力(distress)”。他認為壓力好壞與否,和具體的壓力源無關,而和給人帶來的影響有關。如果一種壓力能使得某個人成長,那么對這個人而言,這份壓力就是好壓力。
02.
大家都說我不行,但我找到了方法建立對我自己的信心
26歲,美妝博主
我從小就叛逆,我不相信別人說的,哪怕是我的父母、老師,我更相信自己的想法。雖然這種不成熟的叛逆也讓我走了彎路、吃了虧,但如果我是個聽話的孩子,我現在可能已經毀了。
我從小讀書不好,讀書對我來說很難。老師說我笨,父母說我沒出息。但我很喜歡畫畫,初中老師發現我用來畫畫的本子,說我不務正業,長大后會吃不上飯、養不活自己、只能啃老。
考大學的時候考的不好,父母也不讓我藝考,上了一個大專,也沒學到什么有用的東西。但是我一直在研究社會上有些什么工作,有沒有適合我做的。那時候也開始打扮自己,買很便宜的衣服,有時候還自己動手改一下,學會了搭配和化妝。
我喜歡畫畫,化妝對我來說很容易,同學們都想跟我學,后來我還學會了仿妝,能把自己和一些明星、影視角色畫的惟妙惟肖。然后我就開始在微博上發自己的化妝視頻、化妝產品測試。慢慢就有了粉絲,也開始接廣告。積累了四五年了,現在收入還不錯。
這個過程說起來很簡單,其實很不容易。父母覺得我就是朽木不可雕,不務正業;身邊的人,還有網上不喜歡我的人,也可能會“噴”我。我覺得能走到今天,最重要的是,我有自己評估自己價值的一套系統。我畫畫給朋友看,大家都夸我,那我相信我在這一點上有能力有價值。后來從自己化妝一路到成為小有名氣的博主,一路上也是這樣。因為一開始肯定都只是一些小事,但做成了這些小事,我都會及時肯定我自己。
就是這樣一件一件小事的積累,我覺得自己越來越了解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自己能夠有所作為。很多人之所以迷茫,其實是因為他們沒有嘗試過——只有真的去做去嘗試,才能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有多行,光靠想是想不出來的。我現在對自己很篤定,我已經知道自己能做哪些事,大概能應付多少。無論身邊人再怎么給我壓力,質疑我,讓我放棄現在的道路去走“正道”,我都能一笑置之。
KY有話說:
自信的人會更積極地應對壓力。
在芝加哥大學的一項研究中,實驗者Sian Beilock讓學生們在觀眾面前進行數學競賽,并在賽前和賽后,檢測學生體內皮質醇的濃度,用來判斷學生的壓力水平。研究者將學生分成兩組:“對自己能力感到自信組”和“對自己能力感到焦慮組”。結果顯示,即使兩組成員的數學能力客觀上是差不多的,但是自信組的學生壓力越大、表現得越好;相反,焦慮組的學生壓力越大,表現得就越糟糕。
這可能是因為,對自己更自信的人,在面對造成壓力的情境時,更容易將壓力源看作一種“挑戰”而不是“災難”。前者會更傾向于關注壓力源會帶來的好處(比如將競賽視作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而把困境看作“災難”的人們,則更關注自己會因為困境失去什么,比如可能發揮不好而丟臉等等,于是他們更傾向于用回避問題來避免自己的損失。
03.
曾經受過的苦,都成為了現在的資源
28歲,剛簽約的藝人
我成長經歷不順利,經歷過很多不好的事。沒想到進入社會后,我會感受到那些經歷的正面意義。
我很喜歡唱歌,參加歌手比賽、被看見、讓更多人聽見我唱歌就是我的夢想。但在我們這個小地方,我的這些努力可以說遭到了太多的惡意。還在讀書的時候,就有同學說我“風騷”,報名參賽,被人說我不自量力。女性想當藝人,可能就是會被很多人嘲諷,說我肯定會不惜被潛規則以上位什么的都有。
可能因為很小就明白了人性的復雜,也早就經歷過了黑暗,我沒有被這些聲音打垮。堅持了很多年,去年終于參加了一個比較大型的比賽,也拿到了名次。我知道自己還會繼續堅持下去。
KY有話說:
情緒復雜度越高的人,情商越高,抵抗壓力的能力也越強。
研究發現,人們的情緒復雜度與情商有關。情緒復雜度越高,越是有利于人們對情緒的理解和管理(Kang & Shaver, 2004)。“情緒復雜度”包括人們情感經驗的豐富程度,以及人們對不同情緒進行區分的能力。而情緒復雜度又與人生經歷有關。人生經歷豐富的人,經歷多樣,遭遇過挫折和人生變故的人,情緒復雜度高,也更能抵抗壓力。
04.
你能不能快速成長,取決于你能多快承認自己的不足
40歲,企業高管。
我的工作中能看到許多年輕人,他們背景都很不錯的,都是很好的學校畢業,家庭也為了培養他們投入很多資源。而這些年輕人大體可被分為兩類,一類是被優越的背景束縛的,還有一類是真的優秀能夠快速持續發展的。
怎么叫被優越的背景束縛呢?就是有些小朋友,因為曾經學生時代的“光環”,又因為從小被家人老師捧著長大,心理承受能力不行。成長嘛,為什么叫成長呢?有不足才有成長。所以成長的第一步一定是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但有些小朋友他們受不起批評,本來是很正常的事,你現在環境換了,不一定事事擅長,但有些小朋友他就會因為批評覺得“事情很大”。
然后就會有很多別扭的行為,比如說不去嘗試可能會做不好的事,或者自我懷疑出現很多情緒問題。就是內心深處不能接受自己被別人比下去了。
另外一類年輕人呢,我最倚賴的一位90后部門負責人就是其中之一。有一本書叫“鈍感力”,我不知道這類年輕人是不是鈍感力。他們不會想那么多,總是面對現實。哪里有機會,他們就去哪里,一開始可能暴露出很多問題,但是越有問題,他們越覺得有收獲,學得也很快。總體來說,是樂觀、自信的孩子。他們能夠很快接受自己有不足,隨即就把注意力放到提升和學習上去了,很少糾結。
我覺得這種快速接納自己的不足的能力,對年輕人的發展真的很重要。我們這一代人似乎更容易接受,因為本來心理上都比較自卑,學歷、家境都不好。現在這一代孩子從小覺得自己厲害,反而接受起來更難了。
KY有話說:
Kernis和Goldman在一篇強調人需要真實存在的論文里提到,“準確的自我覺察可能是令人痛苦的。換句話說,真實性并不總是令人愉悅的。”
面對自身缺陷、不足時,自然會給人帶來劇烈的不安全感。而想要快速成長,則需要學會忍受和處理這樣的不安全感。
Kernis和Goldman也給出了他們的建議——正念(mindfulness)。通過這種鍛煉,我們能夠學習放下對事物、對自己的固有看法,學會“不帶評價地看見”。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夠開始看到從前有意回避的、自己的某些方面;開始愿意聽一些過去不愿意聽的評價,繼而,才有可能處理和從中獲得自我的成長。
很多人都說,我渴望成長。但實際上,人們未必如自己以為的那樣。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成長意味著必然要邁出舒適圈,始終站在舒適圈的邊緣,嘗試向外突破——而這注定是一種很不舒適的感受。
我們想要突破壓力實現成長,需要熱情,需要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愛和專注,需要真實地面對自己和世界。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給年輕的朋友以幫助和啟發。
正文到此結束。
羅曼羅蘭曾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它。盡管在都市生活中,人們常常困在格子間和電腦屏幕之外,有著獨自爬坡的壓力和孤獨,但渴望探索、熱愛發現的他們,從不甘向日復一日的生活妥協,他們是壓力爬坡青年(Stressed Advancer),在每個不竭探索的時刻,都在自己的熱愛里像巨星般閃閃發光。
這同樣也是皮爺咖啡所具備的精神,在1966年之前,美國人只能喝被歐洲人嘲弄作“涮鍋水”的二戰標配速溶咖啡,直到皮爺的到來,才真正改變了人們對咖啡的期待。為了打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好咖啡,皮爺一頭扎進烘焙坊,夜以繼日、不厭其煩地反復試驗,開創深度烘焙,用濃醇、新鮮的手作咖啡掀起一場“咖啡革命”。
恪守小批次深度烘培的工藝,手工制作每一杯咖啡,這份匠心讓世人尊稱他為咖啡界的“創世巨星(Big Bang)”。創世巨星咖啡豆,正是為致敬皮爺的“巨星”精神而誕生,希望能陪伴更多像曾經的皮爺一樣,為所熱愛的事業付出去一切的壓力爬坡青年共同成長。無論是在每個醒不來的早晨,還是需要咖啡續命的午后,加班熬夜的深夜……皮爺咖啡都愿用一杯品質感滿滿的濃醇咖啡與你共勉,為你補給源源不斷的能量同時,更為無謂追逐熱愛的你加冕。
霍姆斯曾說,“一個人靈魂的欲望就是他命運的先知”。心懷向往,則心至無疆,就像皮爺在開拓咖啡事業的道路上,始終堅持著自我的價值評判標準,不被旁人的定義束縛,在成長的路上,你同樣也可以像皮爺那樣堅持所愛,在爬坡中被不斷突破壓力與舒適圈,跳脫出千篇一律的標準,成為自己心中的巨星(Be Big B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