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在思維形式上屬于“求異思維”,是標新立異,希望引起別人注眾的表現。叛逆心理是指人們為了維護自薄,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官行的-種心理狀態。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是該年齡階段育少年的一個突出的心理特點。
青少年正處于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批判的態度。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叛逆心理,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
孩子叛逆的心理主要有以下8各方面:
1、不喜歡按照別人說的去做;
2、認為絕大多數規章都是不合理的,應該廢除;
3、如果父母再三叮囑同一件事會使他感到厭煩;
4、對于那些與老師對著干的同學大加贊賞;
5、認為大人的話有漏斗,大人的批評常常引起他們反感和憤怒;
6、一旦決定做某件事,不管別人怎樣勸阻也不會改變主意;
7、越是不讓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
8、你叫他往東,他一定往西,就是存心不讓大人順心,也不讓自已聽從大人的覺得自己很有主見!
孩子為什么會叛逆呢?其實這是由于家長不恰當的教育方法所導致的,以下類型的家長會導致孩子叛逆:
1、傳統思想影響著家長,對子女教育缺乏民主意識,總是處處要管制住孩子,可青春期的孩子從不買賬。
2、父母與子女缺乏雙向交流,產生思想矛盾。
3、家長認識上的錯誤,造成教育方式不當。
4、學校老師的教育方式也是導致學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5、大眾媒體一些不恰當的渲染也是導致孩子叛逆心理的一個因素。
上述五點,孩子叛逆也不是說完全都是因為父母原因所導致,孩子“叛逆期”心理、行為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導致青少年對人對事產生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靡等等。
進一步將會發展成方準心理和病態化心理轉化,從而走向極端。
孩子叛逆怎么辦?
1、觀察孩子和自己的溝通方式是否有明顯的變化。
2、開放自我,了解孩子。
3、保持冷靜。
4、改變教育方法。
青少年叛逆可以用這幾個方面引導
1.溝通的時候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之所以會叛逆,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父母管的過嚴,什么都管,什么都要過問,時間長了,心里厭煩,就開始叛逆了。父母這個時候要試著跟孩子溝通,溝通的時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問題。這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和勸解。
2.管教不要過嚴:叛逆期的孩子,內心最反感的就是被人管著。這個時候在教育上稍微放寬一些,不要再那么嚴厲了,以免孩子對家長產生抵觸心理。一旦有抵觸,孩子更難管教了,很難聽話了。但是這個時候也不能什么都不管,還是要管的只是不那么嚴了而已,這個時候的孩子因為反感父母的管教,總是想著放縱自己,不想服從管教,想放縱自己做些父母不讓做的事,比如去網吧玩游戲等,這些影響學習的事。所以在孩子思想上有偏差的時候一定要糾正過來,指導孩子改正。
3.父母反思一下自身:孩子叛逆,并不都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很多時候父母也要承擔一部分責任。父母要好好的反思一下自身,好好想想自己平時是不是管的過嚴,或者管的過寬,不該管的也管,導致孩子沒自由。反思后,父母要改變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適當的給予孩子自由。孩子始終都要長大,父母不能管一輩子,所以,父母要試著放手。
4.適當采取方法斷掉孩子叛逆的念頭:叛逆期的孩子最渴望的就是自由,就想著能脫離父母的管教,追求他們所謂自在的生活。父母這時跟孩子講大道理,孩子也不聽的。以小編的經歷,父母可以選擇某一天大家都很閑的時候,父母不管孩子,讓孩子自由決定該做什么,看看孩子這一天會做些什么。當這一天結束的時候,父母通過白天孩子的表現在跟孩子交流心得。經歷過沒人管的日子,孩子實際上過的不踏實,會明白過來父母的苦心,不會再想著叛逆了。
5.確定目標:叛逆期的孩子有個通病,內心很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方向。這個時候父母的角色很重要,父母這個時候一定要引導孩子找到正確的路。父母好好的給孩子規劃一下人生,以便能夠給孩子找到一個目標。有了目標,孩子就有了動力,學習起來更有勁,也不會再想著叛逆。
6.多關心孩子:有一部分的孩子叛逆是因為父母關愛的太少,渴望父母的關愛,想要通過叛逆吸引父母的目光,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