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每日一書】0435.《德魯克管理思想精要》
關于作者

彼得·德魯克(1909 - 2005),現代管理學的開創者,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管理大師中的大師”。德魯克一生中本著“改變人們生活”的實用態度,一邊教書,一邊做咨詢,一邊寫作,出版了三十余本著作,影響了比爾·蓋茨等一大批追求創新以及最佳管理實踐的學者和企業家。他的很多管理理念都是在咨詢過程中對企業的觀察和互動提出來的,雖然缺乏學術規范性,但正是由于他的作品風格簡單、清晰有力,因而對商業界等實踐領域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他就認識到管理已經成為組織社會的基本器官和功能,并提出了面向未來的企業管理模式,因此也被稱為“超越時空”的大師。

關于本書

2001年,在德魯克本人的支持下,他來自日本和美國管理界的兩位朋友從其經典著作中進行挑選和濃縮,編輯成了《德魯克管理思想精要》這本書。這本“精華”集合了德魯克60年來十余本經典著作的思想,從管理、個人和社會三個角度來講述管理學,管理部分主要講述了企業的管理運營,個人部分就知識工作者如何提高工作效能進行了全面闡述,而社會部分則在梳理了社會發展史的基礎上,預言了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管理學所面臨的挑戰。

核心內容

在書中,管理者這一稱謂泛指知識工作者、經理人員和專業人員,只要他們在工作中能夠做出影響整體績效和成果的決策,就是管理者。通過對“管理者”的顛覆性定義,德魯克清晰地傳遞了他的觀點:在知識社會中,個人角色不再受組織層級限制,每個人都可以是管理者,而且所有人都有必要修煉管理者的基本素養。

在書中,德魯克最有影響力的三個理念得到了充分論述,分別是“目標管理”“知識工作者”和“企業社會責任”。目標管理的精髓在于管理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實現;知識工作者要想提高效能,就要在認清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將精力放到有較高能力和技能的領域,更要注重責任和貢獻;企業是社會的器官,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社會責任,為解決社會問題所進行的“社會創新”同時也是商業機會。 


一、目標管理

作為德魯克最為知名的理論,“目標管理”早在1954年的著作《管理實踐》一書中被提出,幾十年來促成了不少成功企業案例。同時也成為在實踐中“掛羊頭賣狗肉”,被曲解和濫用最嚴重的管理工具之一。“目標管理”與“計劃式管理”截然不同,無論是哲學理念、管理方法和具體操作方式都大相徑庭。

“目標管理”的前提是“人性本善”,承認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求,更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要想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定優勢和知識,管理者應“用人所長”,并與員工之間形成“合作關系”,就像是交響樂團中指揮與樂器演奏者之間的關系一樣。

制定管理者的工作目標,當然是管理者本人的職責所在。而要把每個管理者的努力融合為一股共同的企業發展力量,就需要每個人的目標都能反映出企業需要達到的整體目標,也就是管理者的目標需要向上負責。這樣,組織整體目標的制定過程中也應該有“自下而上”的環節。

目標的確定,要同時考慮組織目標、員工成就感和企業社會責任。在認同企業目標的基礎上,管理者為自身或自己所在部門設定的目標不一定要量化,但要清楚、明晰、可衡量,并有完成的期限和責任的具體分配安排。

基于目標的績效評估信息應如何使用?德魯克認為,測評結果“應該直接提供給管理者,而非他的上司,因為這類信息是自我控制的工具,而不是上級控制下屬的工具”。

目標管理理論的主要貢獻在于“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方式來取代強制式的管理”,它絕對不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管控”手段,而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共贏”理念。

二、知識工作者

未來最大的變化將是知識領域的變化。知識工作者的出現,顛覆了原有針對體力勞動者的管理理論和實踐:知識工作者在工作中貢獻的不是體力,而是智慧,用衡量體力勞動的傳統方法對他們進行管控,是不可完成的目標。對于知識工作者,管理者應發揮影響力、領導力,在工作中協助他們,而不是對他們進行嚴密細致的督導。

因為知識工作者能夠做出影響整體績效和成果的決策,德魯克將知識工作者也定義為管理者。但由于很多人認識不到“才能并不等于成果”,他們在工作中不見得會取得成效。在個人管理方面,一些知識工作者可能會陷入日常事務,無法掌控自己的時間,成為組織的囚徒。在組織貢獻方面,一些知識工作者不愿意或者沒有能力將自身的才能轉化為企業的產品。

如何提升知識工作者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成效? 

首先,不要試圖改變自己,而要先了解自己。可以使用“回饋分析法”,在每次做重大決策,或是采取重要行動之前,先記錄下對結果的期望,在工作完成后,將實際的結果與記錄的預期結果進行對比。經過長時間的回顧和總結,優勢和特長就一目了然了。

其次,不要盯著短板不放,把精力放到自己有較高能力和技能的領域。在強調專業化的社會中,與其幻想著某個知識工作者的能力突然提高,還不如通過調整工作崗位、改進工作手段等方式,讓每個人充分發揮一技之長。

最后,要注重貢獻和責任。對知識工作者而言,貢獻和責任就是讓自己的知識為組織所用、為他人所用。想要做出貢獻,就要朝著組織的目標而努力。無論是時間管理的方式,還是決策和溝通的技巧,都應該朝向“目標”這一靶心。

三、企業社會責任

德魯克雖然不是最早提出社會責任概念的學者,但一直是企業社會責任堅定的擁護者。企業是社會的器官,社會責任目標應作為企業目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這是關系企業生死存亡的維度。

社會責任可以分為保守責任和積極責任。最基礎的保守責任是不作惡,也就是書中所說的“決不明知其害而為之”。對積極責任的理解有兩種,一是“先賺錢后行善”,將企業利潤回饋社會;而另一種就是“通過行善來賺錢”,也就是通過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或提供新服務,對社會問題進行解決,在增加利潤的同時,實現“社會創新”。這是德魯克在社會責任領域的最大貢獻。從商業企業的發展歷程來看,社會變革和社會創新至少與技術創新具有同樣的重要性。一些頗為成功的商業企業,很大程度上就是社會創新的產物。

當然,企業的社會責任和職權都有限度。企業為了“做對事”,必須要先“做得好”。企業的首要社會責任就是執行其職能,因為企業正是為了這種職能和貢獻才存在的,忽略了這一點,盲目承擔超出其能力范圍的責任,或者以承擔社會責任為名來謀取利益,才是對社會最大的不負責任。

金句

1. 在知識社會中,個人角色不再受組織層級限制,每個人都可以是管理者,而且所有人都有必要修煉管理者的基本素養。

2. 目標管理絕對不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管控”手段,而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共贏”理念。

3. 如果一個知識工作者的知識和才能無法被組織吸收,靈感無法轉化為產品,那么他在企業中的價值基本等于零。

4. 企業是社會的器官,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社會責任,為解決社會問題所進行的“社會創新”同時也是商業機會。

撰稿:偉萍
腦圖:摩西
轉述:江寧


 001.《爆款》

人物生平

1909年11月19日,彼得·德魯克出生于奧匈帝國統治下的維也納,祖籍荷蘭。其家族在17世紀時就從事書籍出版工作。父親是奧國負責文化事務的官員,曾創辦薩爾斯堡音樂節;他的母親是奧國率先學習醫科的婦女之一。德魯克從小生長在富裕文化的環境之中。

德魯克先后在奧地利和德國受教育,1929年后在倫敦任新聞記者和國際銀行的經濟學家。于1931年獲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

1937年移民美國,曾在一些銀行、保險公司和跨國公司任經濟學家與管理顧問,1943年加入美國籍。德魯克曾在貝寧頓學院任哲學教授和政治學教授,并在紐約大學研究生院擔任了20多年的管理學教授。盡管被稱為“現代管理學之父”,但德魯克一直認為自己首先是一名作家和老師。

1942年,受聘為當時世界最大企業——通用汽車公司的顧問,對公司的內部管理結構進行研究。

1946年,將心得寫成《公司概念》,“講述擁有不同技能和知識的人在一個大型組織里怎樣分工合作”。該書的重要貢獻還在于,德魯克首次提出“組織”的概念,并且奠定了組織學的基礎。

1954年,出版《管理的實踐》,提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目標管理。從此將管理學開創成為一門學科,從而奠定管理大師的地位。

1966年,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知讀者:不是只有管理別人的人才稱得上是管理者,在當今知識社會中,知識工作者即為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必須卓有成效。成為高級管理者必讀的經典之作。

1973年,出版巨著《管理:任務,責任,實踐》,是一本給企業經營者的系統化管理手冊,為學習管理學的學生提供的系統化教科書,告訴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是管理學而不是經濟學,不是計量方法,不是行為科學。該書被譽為“管理學”的“圣經”。

1982年,出版《巨變時代的管理》,探討了有關管理者的一些問題,管理者角色內涵的變化,他們的任務和使命,面臨的問題和機遇,以及他們的發展趨勢。

1985年,出版《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被譽為《管理的實踐》推出后德魯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書強調當前的經濟已由“管理的經濟”轉變為“創新的經濟”。

1999年,出版《21世紀的管理挑戰》,德魯克將“新經濟”的挑戰清楚地定義為:提高知識工作的生產力。

在歐洲經歷了二戰的殘酷,并目睹了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德魯克感到那些優秀的領導者才是那個世紀的英雄。德魯克在他那本發人深省的自傳《旁觀者的冒險》中寫道:“我和其他維也納的小孩一樣,都是胡佛總統救活的。他推動成立的救濟組織,提供學校每天一頓午餐。這頓午餐的菜式,清一色是麥片粥與可可粉沖泡的飲料,直到今天我仍然對這兩樣東西倒胃口。不過整個歐洲大陸,當然也包括我在內的數百萬饑餓孩童的性命,都是這個組織救活的。”一個“組織”居然能發揮這么大的功用!從德魯克活生生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德魯克強調“透過組織這種工具,盡量發揮人類創造力”觀念的根源。

此外,德魯克在預測商業和經濟的變化趨勢方面顯示出了驚人的天賦。例如,早在1969年德魯克就預言將有一種新的類型的勞動者出現———知識員工,他們的職業將由自己所學的知識來決定,不再依靠出賣體力來養家糊口。1987年10月,美國股市大崩盤。僅10月19日一天,美國全國損失股票市值5000億美元。對此,德魯克說,他早就預料到了,“不是因為經濟上的原因,而是基于審美和道德。”德魯克將當時的華爾街股票經紀人稱為“完全不具有生產力的一群,但又能很輕易地大把撈錢。”

作為第一個提出“管理學”概念的人,當今世界,很難找到一個比德魯克更能引領時代的思考者:1950年代初,指出計算機終將徹底改變商業;1961年,提醒美國應關注日本工業的崛起;20年后,又是他首先警告這個東亞國家可能陷入經濟滯脹;1990年代,率先對“知識經濟”進行了闡釋。

德魯克著書和授課未曾間斷,自1971年起,一直任教于克萊蒙特大學的彼德·德魯克管理研究生院。為紀念其在管理領域的杰出貢獻,克萊蒙特大學的管理研究院以他的名字命名。1990年,為提高非營利組織的績效,由弗朗西斯·赫塞爾本等人發起,以德魯克的聲望,在美國成立了“德魯克非營利基金會”。該基金會十余年來選拔優秀的非營利組織,舉辦研討會、出版教材、書籍及刊物多種,對社會造成巨大影響。

德魯克至今已出版超過30本書籍,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傳播及130多個國家,甚至在前蘇聯、波蘭、南斯拉夫、捷克等國也極為暢銷。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則概念及發明,包括:“將管理學開創成為一門學科、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學、組織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和滿足顧客、企業的基本功能是行銷與創新、高層管理者在企業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權化、民營化、知識工作者的興起、以知識和資訊為基礎的社會。”至2004年,德魯克還有新書問世。

2002年6月20日,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宣布彼得·德魯克成為當年的“總統自由勛章”的獲得者,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無論是英特爾公司創始人安迪·格魯夫,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還是通用電氣公司前CEO杰克·韋爾奇,他們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方面都受到了德魯克的啟發和影響。“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謂大師中的大師,那個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魯克”——這是著名財經雜志《經濟學人》對彼得·德魯克的評價。

2005年11月11日,德魯克在美國加州克萊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歲。

提出“目標管理”的概念

1954年,德魯克提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簡稱為MBO),它是德魯克所發明的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概念,并已成為當代管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標管理的最大優點也許是它使得一位經理人能控制自己的成就。自我控制意味著更強的激勵:一種要做得最好而不是敷衍了事的愿望。它意味著更高的成就目標和更廣闊的眼界。目標管理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它使得我們能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來代替由別人統治的管理。

管理學的真諦

“管理是一門學科,這首先就意味著,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是管理學而不是經濟學,不是計量方法,不是行為科學。無論是經濟學、計量方法還是行為科學都只是管理人員的工具。但是,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并不是經濟學,正好像一個醫生付諸實踐的并不是驗血那樣。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并不是行為科學,正好像一位生物學家付諸實踐的并不是顯微鏡那樣。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并不是計量方法,正好像一位律師付諸實踐的并不是判例那樣。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是管理學。”

管理要解決的問題有90%是共同的

德魯克認為:管理在不同的組織里會有一些差異。因為使命決定遠景,遠景決定結構。管理沃爾瑪(Wal-Mart)和管理羅馬天主教堂當然有所不同,其差異在于,各組織所使用的名詞(語言)有所不同。其他的差異主要是在應用上而不是在原則上。所有組織的管理者,都要面對決策,要做人事決策,而人的問題幾乎是一樣的。所有組織的管理者都面對溝通問題,管理者要花大量的時間與上司和下屬進行溝通。在所有組織中,90%左右的問題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有10%。只有這10%需要適應這個組織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文化和特定語言。換言之,一個成功的企業領導人同樣能領導好一家非營利機構,反之亦然。

培養經理人的重要性德魯克認為:經理人是企業中最昂貴的資源,而且也是折舊最快、最需要經常補充的一種資源。建立一支管理隊伍需要多年的時間和極大的投入,但徹底搞垮它可能不用費多大勁兒。21世紀,經理人的人數必將不斷增加;培養一位經理人所需的投資也必將不斷增加。與此同時,企業對其經理人的要求也將不斷提高。

企業的目標能否達到,取決于經理人管理的好壞,也取決于如何管理經理人。而且,企業對其員工的管理如何,對其工作的管理如何,主要也取決于經理人的管理及如何管理經理人。企業員工的態度所反映的,首先是其管理層的態度。企業員工的態度,正是管理層的能力與結構的一面鏡子。員工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被管理的方式。

組織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德魯克認為:組織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組織不能依賴于天才。因為天才稀少如鳳毛麟角。考察一個組織是否優秀,要看其能否使平常人取得比他們看來所能取得的更好的績效,能否使其成員的長處都發揮出來,并利用每個人的長處來幫助其他人取得績效。組織的任務還在于使其成員的缺點相抵消。

相關事跡

1950年元旦,德魯克和他的父親去探望師從于德魯克父親的約瑟夫·熊彼特,過了8天熊彼特就去世了。在這次見面中,熊彼特對德魯克父子說:“我現在已經到了這樣的年齡,知道僅僅憑借自己的書和理論而流芳百世是不夠的。除非能改變人們的生活,否則就沒有任何重大的意義。”

這句話成了德魯克后來衡量自己一生成敗的基本標準,也是他一生從事學術研究的重要法則,還是他和學術界格格不入的主要原因。他一邊教書,一邊做咨詢,一邊寫作,正是這三種不同的身份塑造了他的研究方法與成文風格,也成了他區別于別的管理學者的重要特征。

他曾經拒絕了哈佛商學院的邀請,主要原因是當時哈佛商學院院長制定了一項規定——教職員工每星期最多只能做一次咨詢工作。而在他看來,管理學更是一種實踐,從業者必須要參與實踐。在1946年出版《公司的概念》之前,他曾經在通用汽車工作和觀察了兩年。

在寫作之前,德魯克通常對企業進行深入研究和觀察,在咨詢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在這種觀察和互動中形成一些頗具洞察力的觀點。在他的作品中,很少看到什么“管理模型”和“數據分析”,取而代之的則是一些直指人心的觀點和故事,成文風格簡單、清晰而有力。

這種研究方法在管理學術中被稱之為“管理經驗學派”,這種學派在學術研究中不屬主流。因為他們的研究方法不符合科學的“學術規范”,沒有“模型”和“論證”,因此很難在學術論文中引用他們的“研究成果”。

一位留學歐洲的博士告訴記者,他當時為了寫博士論文,看過幾百篇學術論文,沒有一篇引用德魯克的話語。他唯一一次聽到德魯克的名字是在一次午餐會上,幾位管理學博士在討論德魯克和一個助教誰的貢獻大,那位年輕的助教做了一個合資企業盈利模式的調查研究。

德魯克清楚地意識到,他從來就是一個學院派的“邊緣人”。德魯克本人提供了一個富有洞見的解釋:“為了控制學界,美國政府只向那些用數學公式寫作的研究人員提供研究資金,自己這類深入實踐的學者被拒之門外便順理成章了。”

2002年6月22日,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宣布彼得·德魯克成為當年的“總統自由勛章”的獲得者,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這是一份遲到的榮譽,當時德魯克已經93歲了。幸虧他活得足夠久,給了美國政府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

主要習慣

德魯克的“五項主要習慣”是領導特質論的主要流派。

德魯克指出,有效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類型,缺少有效性的管理者也同樣有不同類型。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與無效的管理者之間,在類型方面、性格方面及才智方面,是很難加以區別的。有效性是一種后天的習慣,既然是一種習慣,便可以學會,而且必須靠學習才能獲得。他認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具備以下五項主要習慣。

1、善于利用有限的時間

他認為,時間是最稀有的資源,絲毫沒有彈性,無法調節、無法貯存、無法替代。時間一去不復返,因而永遠是最短缺的。而任何工作又都要耗費時間,因此,一個有效的管理者最顯著的特點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時間。這包括三個步驟:記錄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的時間,集中自己的時間,減少非生產性工作所占用的時間。這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礎。

2、注重貢獻和工作績效

重視貢獻是有效性的關鍵。“貢獻”是指對外界、社會和服務對象的貢獻。一個單位,無論是工商企業、政府部門,還是醫療衛生單位,只有重視貢獻,才會凡事想到顧客、想到服務對象、想到病人,其所作所為都考慮是否為服務對象盡了最大的努力。有效的管理者重視組織成員的貢獻,并以取得整體的績效為己任。

每一個組織都必須有三個主要方面的績效:直接成果、價值的實現和未來的人才開發。企業的直接成果是銷售額和利潤,醫院的直接成果是治好病人;價值的實現指的是社會效益,如企業應為社會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務;未來的人才開發可以保證企業后繼有人。一個組織如果僅能維持今天的成就,而忽視明天,那它必將喪失其適應能力,不能在變動的明天生存。

3、善于發揮人之所長

德魯克認為,有效的管理者應注重用人之長處,而不介意其缺點。對人從來不問“他能跟我合得來嗎?”而問“他貢獻了些什么?”也不問“他不能做什么?”而問:“他能做些什么?”有效的管理者擇人任事和升遷,都以一個人能做些什么為基礎。

4、集中精力于少數主要領域,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

他認為,有效性的秘訣在于“專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先其所當先”,而且“專一不二”。因為要做的事很多,而時間畢竟有限,而且總有許多時間非本人所能控制。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設計有效的工作秩序,為自己設計優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堅持這種秩序。

5、有效的決策

他認為,管理者的任務繁多,“決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務。有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決策。決策是一套系統化的程序,有明確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驟。一項有效的決策必然是在“議論紛紛”的基礎上做成的,而不是在“眾口一詞”的基礎上做成的。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決策,而做出的決策都是重大的決策。

核心遺產

作為“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的思想幾乎涉及了管理學的方方面面,現在我們熟知的許多管理理論的概念都是他最先提出來的,如營銷、目標管理和知識工作者等。菲利浦·科特勒說:“如果人們說我是營銷管理之父,那么德魯克就是營銷管理的祖父。”

但德魯克不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管理學者,實際上他和管理的學院派一直格格不入。他在談到自己的職業時說:“寫作是我的職業,咨詢是我的實驗室。”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了管理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的諸多范疇,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寬廣的視野和恒久的穿透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書筆記
德魯克:如何有效自我管理
彼得·德魯克:管理在左,信仰在右
【榜樣】彼得?德魯克究竟給我們留下了什么?
為什么稱德魯克是現代管理學的奠基人?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每一位管理者終生受用的案頭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吐鲁番市| 科技| 岳池县| 闸北区| 阳春市| 湾仔区| 湛江市| 澎湖县| 新干县| 文昌市| 泾阳县| 平陆县| 扬中市| 高唐县| 谢通门县| 兴隆县| 阿巴嘎旗| 益阳市| 江津市| 盐池县| 大兴区| 互助| 乐亭县| 东乌珠穆沁旗| 哈巴河县| 福州市| 尉氏县| 龙海市| 滁州市| 鱼台县| 呈贡县| 广南县| 雷波县| 大新县| 邵东县| 商城县| 宝清县| 呼和浩特市| 文登市| 淮安市| 成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