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本文為博集天卷出品,湖南文藝出版社書籍《人生效率手冊》讀書筆記,筆記俠經出版社授權發布。
講者簡介:張萌,時間效率管理專家,全球青年領導力創始人。
封面設計 & 責編 | 浮燈
第 3574 篇深度好文:4466 字 | 10 分鐘閱讀
讀書筆記·文化生活
本文新鮮度:★★★★★+ 口感:芋泥
筆記君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對所有人而言,時間關乎生死。
沒有時間,就無法驗證需求和商業模式;無法驗證需求,就沒有營收和有效數據;沒有數據,就無法融資、無法持續生存。
如何才能有時間增長,實現從0到1快速爆發?
楊毓杰認為:“任何有效增長的背后,一定都是為用戶提供了更多價值。”
一、過有準備的人生:構建你的輸入系統
1.系統論
什么是系統論?
打個很簡單的比方,我早晨有喝新鮮榨汁的習慣,那么我就需要一個榨汁機。
任何一個榨汁機都是一個系統,放進去的是什么,經過刀片的具體加工,就會出來什么樣的果汁。
比方說我想喝一杯西瓜汁,如果我在榨汁機里放入了黃瓜和葡萄,請問能榨出一杯西瓜汁嗎?
那么這套系統就會出現錯誤,黃瓜和葡萄通過榨汁機的加工,是無法生產出一杯西瓜汁的,因為我們的輸入是錯的。
想要一杯西瓜汁,不能放入黃瓜和葡萄。
進一步地說,如果我們的需求是喝一杯細膩的西瓜汁,那么榨汁機的刀頭如果不夠鋒利,功率不夠大,打出的西瓜汁就會比較粗糙,不符合要求。
人生就像是榨汁機,你的輸入和處理系統決定了你的輸出。
很多人會責難機遇,說自己是因為運氣不行,所以才無法人生開掛。
對此我的看法是:其實你取得的一切成果,都可以用輸出來代表,而輸出嚴格地取決于你的輸入,以及你是如何處理這些輸入的,即你是如何消化和吸收自己的輸入的。
人和人之間的不同,本質上就在于此。
“人生效率手冊”其實解決的就是你如何輸入以及處理系統的問題。
具體來說,即人的知識和技能的來源以及消化吸收,即時間管理、效率管理、目標管理、精力管理,它們決定了你的輸出,也就是你的實踐能力、寫作能力,以及演講能力。
2.系統輸入
首先是輸入,即人的知識技能的來源。
當你是一個小嬰兒的時候,你什么都不懂,那么你的輸入就是零。
慢慢地,你學會了走路、讀書認字、寫作和說話,這些都是知識與技能,想要掌握最佳的知識與技能,前提就是要搞清楚你的知識與技能的來源。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你看他們的朋友圈質量就知道了。這句話背后的意思是,你朋友圈的質量,決定了你每天的信息輸入,也就是你所了解信息的質量。
3.輸入體系的四種模式
談及輸入,主要有以下四種模式,分別是:閱讀、與人交流或以人為師、培訓或會議,以及行走。
第一部分:閱讀
閱讀,不僅僅是學習一本書,也是向作者的知識系統學習,這個知識系統是靠他在這個領域的深耕習得的。
因此,讀一本書,你有可能是在讀300本書,那么,自然就會遇到讀不懂的地方,需要通過讀書筆記來梳理。
此外,讀書不要跟風,不能別人讀什么,你就讀什么。
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所需學習,那么,請專業人士推薦書籍也非常重要,要確保他在這個領域有10000小時以上的學習累積。
我每年都有以人為師的計劃,向50個人物學習,這需要我根據今年的發展提升目標,去尋找那50個人物,并且認識他們,向他們請教,請他們推薦書籍。
一般在這個領域當中有10000小時以上積累的人推薦的圖書,質量會更高。
此外,你更應該掌握記錄讀書筆記的方法,思維導圖是不錯的記錄工具。
第二部分:與人交流或以人為師
人是知識與技能的載體,向你以人為師計劃中的人物學習,是自我快速提升的良好依托,同時,最好能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和調研。
做溝通之前,應該有一個溝通提綱。康奈爾筆記法,是能幫助你記錄溝通交流的最好方式之一。
第三部分:培訓或會議
任何課程的學習,以及優質的會議,都是蘊含相關體系的。
這跟與人交流不同,與人交流一般有一個主導方,會決定話題的開展以及時間的長短,但是課程以及相關會議,都是有提綱的,只需要運用康奈爾筆記法以及思維導圖術,就能很好地記錄和學習。
第四部分:行走
行走有力量,這個力量會讓你重新思考,獲得新的靈感或者認知。旅行筆記,將幫助你擁有高效而有價值的行走。
以上就是輸入的四個部分,也是知識與技能獲取來源的綜合體系,如果你在某一點做得還不錯,恭喜你,如果你這四點一個都沒有涉獵,那么很抱歉,你現在的知識輸入是無序的。
人,要過有準備的一生。
其中一層的理解就是,你的輸入體系要能夠自我區分得開。
用一個很小的例子就可以驗證,你做筆記的時候,是否真正地對知識進行了梳理呢?
你是無序地做事,還是有掌控地進行學習?
你今年學習了多少門課程?去多少個地方體驗過?與多少位人物進行過交流?閱讀了多少本書?
我每年都會閱讀100本書,每年向50個人物進行學習,每兩三年點亮一個新技能,也就是硬本領。
今年我要修煉的硬本領是公益與慈善領域的,現已行走過30多個國家,這些都是按照我的計劃與準備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完成的。
二、打造自我管理系統:
時間、效能、目標、精力管理
1.自我管理系統
閱讀、交流、上課或會議以及行走產生的知識輸入,是不能直接讓你迅速增強自己的硬本領的,所學與實踐往往還有很長的距離,那么這個距離,就是這一節要講述的自我管理系統的相關內容。
自我管理系統也可以稱為消化吸收系統。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大家都吃過鈣片,同樣是吃一粒鈣片,每個人的消化吸收能力是不同的,有的人能吸收60%,有的人只能吸收10%,究竟差在哪里呢?
其實,這是由大家不同的消化吸收能力決定的。
你的自我管理系統,就是你消化知識和相關技能的處理器,如果這個處理器裝備精良,高效運轉,就可以越來越順,幫助你把輸入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都轉化為生產力,即能力和財富。
但很多人從來沒有重視過自我管理系統,或者是不重視自我管理系統的更新和維護,那么他每年花費再多的錢去上課、閱讀、交流或者是行走,也無法將所學到的知識和相關技能轉化為實際的勞動價值,其實是白白浪費了時間。
學習一切知識的前提是,要了解自我管理系統究竟是怎樣的,掌握升級這種自我管理系統的方法,努力不斷地升級。
這是人和人之間的重要差別,也是“人生效率手冊”課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自我管理系統包含方方面面,由數萬個相關的部分組成,今天我要講述的,只是其中最核心的四個方面。
這四個方面要求大家一定要統一協調地掌握起來,而且需要不斷地去回顧學習,因為我們的自我管理系統,是一個需要持續迭代更新的系統,而不是一旦學會就可以一勞永逸的系統。
2.四大組成部分
自我管理系統,包括四個組成部分:第一是時間管理,第二是效能管理,也叫效率管理,第三是目標管理,第四是精力管理。
第一,時間管理
要掌握時間管理能力,需要你去訓練自己,對應的工具,就是效率手冊和總結筆記,這兩項是訓練你時間管理能力與單點突破法的重要工具。
第二,效能管理
人類的進步史其實就是工具的發展史,所以善用高效能工具很重要!
例如:打字用雙拼能提升打字速度,語音輸入法能幫我們快速記錄靈感和做會議記錄、效率管理APP能幫我們快速找到文件......
還有很多能夠幫助我們提升效率的工具等待大家發掘。
第三,目標管理
目標管理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就是設立目標,第二就是分解目標。
在生活和工作中,你不僅要給自己定一個目標,還要學會分解目標,以便于真正能夠實踐。
七個人物法,就是幫我們設定目標的重要方法,并幫助你找到能夠實現目標的硬本領。
此外,我還講述了如何修煉硬本領,講術了目標法和量化目標法,以及在效率手冊中每天、每周、每月,如何去做目標的設定與目標的分解。
第四,精力管理
精力,是一個復合概念,它包括四個部分:體能、情緒、思維和意志。
精力管理就是通過主動調整自己,讓自己的精力可控,讓精力為我們服務。充沛的精力能確保我們持續保持高效率的狀態。
在我看來,精力管理是時間管理和效率管理的前提。
如果把我們自己比喻為電池,那么精力就相當于電池的能量,能量有輸入和輸出。
我們每天看似在不斷地輸出能量,實則也會輸入能量。總結下來,這一出一進就是一種能量守恒。
如果你也想了解我每天精力滿滿的秘密,為自己充電。
從廣義上來說,“人生效率手冊”解決的是你的輸入以及處理系統的問題,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改善知識和技能的相關來源,以及自我管理系統,幫助你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寫作能力和演講能力。
三、學會實踐:
構建你的輸出系統
1.輸出系統
當輸入完結以后,閱讀、交流、上課或會議以及行走所產生的知識與技能,是不能讓你直接迅速增強自己的硬本領的,需要自我管理系統幫助你去消化和吸收,然后你才能有效地輸出。
輸出的三種形式分別是:實踐、寫作及演講。
2.相同點
第一,既然都是實踐,那么一定遵循著從量變發展到質變的規律
古語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就意味著,你不能希望一學習“人生效率手冊”這門課,就能達到萬事精通的效果,沒有這樣神奇的事情。
人都是有局限性的,硬本領的發展,也是有發展規律的。實踐、寫作、演講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
記得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并不是在第一本書。
我有很多年記日記的習慣,每篇日記對我來說都是一個練筆的過程。
我上大學的時候,發表過幾十篇論文,寫過幾部小說,交過一些作家朋友,我還曾經為了認識我喜歡的作家,通過各種渠道找他,從北京飛去上海向對方請教。
如今我能夠每年出版一本書,完成相關的寫作任務,是以我之前大量的積累為基礎的,并不是一下子就擁有了寫作能力。
第二,都要形成自我風格
我記得剛開始講“時間管理”這門課程的時候,我就講過,時間管理是具備人格屬性的,一個人一個風格,實踐也是如此。
你做的項目、你寫出的作品、你做的演講,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如果跟他人差不多,那么就不是你的實踐,也沒有什么意義。
但這就有一個悖論,就是你不可能一開始就建立屬于你自己的風格,一切都要從模仿開始。
在剛開始的學習中,大家不妨大量地模仿,通過模仿與相關的實踐,慢慢地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第三,要擁有良好的心態
創業的過程就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其中一定會發生各種不盡如人意的事,我們一定要學會調節情緒,理性認知,這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心態是決定一切的先行條件。
3.不同點
談完共性話題,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個性話題。也就是說,寫作、實踐和演講,到底有哪些不同。
首先,三者的表現形式是不同的
寫作產生的是文章,實踐產生的是項目,這個項目是廣義的概念,演講產生的是演講語。每種方式都需要專業的技能,都需要10000小時以上的專業訓練。
其次,三者的訓練方法不同
項目的訓練方式與文章的寫作不同,同時與講話說話的方式也不同。
最后,三者所依托的工具和載體不同
寫作除了要有寫作的平臺,還要有讀者。
演講需要有《演講筆記》、手卡,還要找到自己的聽眾。
實踐需要建立項目制的思維方式,我認為單點突破法以及具體項目的評估方式是可以幫助到你的。
4.總結
但我更想強調的是,看到相同點,建立共性的認知,才是摸清規律、掌握規律的具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