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次發脾氣犯錯后,我也學著共情復盤,但他總是屢教不改?”
“為什么道理都懂,可是遇到事情后,我脫口而出的還是那些讓我后悔的話?”
……
這些情況似乎每個媽媽都經歷過,小則苦口婆心循循善誘,大則河東獅吼劍拔弩張,任憑娃在我們崩潰的邊緣瘋狂試探。
越是這種時候,似乎越考驗父母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并找到一種科學的方式處理孩子的問題。
不久前,在《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班》的培訓課后,Parents特別采訪了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的女兒Mary,為大家解答了#媽媽們最易崩潰的教養問題#。
不知道下面的這些問題你有沒有遇到過?如果你還有其他困惑或者好辦法,歡迎來留言,等你哦~
媽媽求助:我是2個孩子的媽媽,他們經常吵架,最喜歡做的是讓我評理,感覺自己批評了一個就會傷害另外一個,苦惱ing。
Mary支招:3個B方法
很多正面管教的方法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重要的是一定不要卷入他們的爭執之中。 我經常使用的是3個B方法。
1. Bear it(忍受),你要坐在這里忍受它,什么都不做,就是觀察。但這對我來講,真的非常難以做到。
2. Beat it(離開,走掉),我走掉,不出現在爭吵現場,你們也不要找我來當警察,維持正義。
3. Boot it (分開),把大家分開,分開后給予同等對待,作為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們在互相爭執,一個最最原始的本能,就是我要生氣了,怎么可以這樣?
很多時候孩子出現爭執是一種試探,想看看彼此的底線在哪?但是,他們也會留一只眼睛觀察你,看媽媽會對這樣的行為有什么反應。
當你不幸被卷入其中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不由自主就把一個人當成受害者,另外一個人當成欺負弟弟或者妹妹的人了。
另一方面,孩子之間爭吵打鬧是他們發展到一定年齡的適齡行為,就像小動物之間相互打斗一樣,這也是孩子長大成熟的過程,媽媽們不用太過擔心。
Tips:2個小建議,當小的孩子哭著向你告狀說哥哥姐姐欺負他時,你可以這樣做:
1、安撫情緒。摸著他的背,并示范深呼吸,讓他跟著你一起做,平復孩子情緒。
2、解決問題。然后耐心詢問,剛才發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有什么感受呢?
媽媽求助:寶寶已經4歲了,但他干什么事都磨蹭,我有時候真的很難溫柔。
Mary支招:制作日常慣例表
4歲的孩子已經可以幫他建立一個日常慣例表啦,主要是讓孩子對自己每天干什么事情有一個規劃和認識,表格的制作有2個目的:
1、聽取孩子意見,制定規劃:由孩子設計和安排到底應該怎么做,讓他們把日常慣例表當成是自己的一個成果。如果不知道如何做慣例表,可以嘗試著問孩子:你覺得睡前應該做什么呢?然后把這些事情排序幫孩子寫下來,之后就按照這個執行。
2、培養孩子的主人翁的意識,一旦孩子有這種意識,他就會愿意按慣例表去做事。
媽媽求助:我家妞妞3歲了,最近她愈發喜歡哭鼻子和粘人,無時無刻不在喊媽媽,好希望自己能分身啊,因為她經常弄得我有些煩躁。
Mary支招:認可傾聽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并不是為了讓孩子受折磨,不過,我們可以允許孩子去適當經歷一些挫折。
當孩子遇到挫敗情緒的時候,父母不要讓自己馬上介入,而是要先認可和傾聽孩子的感受: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很受傷。
比如你正在做飯,孩子又來找你,你可以說:媽媽正在做飯一會陪你玩,你看著這塊手表,當指針走到這的時候,媽媽就能陪你玩了。
對孩子來說,注意力不僅能夠轉移,還會讓他們有一點控制權,自己有一個對時間的把控,“看,媽媽你還有2格就要陪我玩啦。”也讓孩子學會等待,這也是在培養他們的抗挫性。
試著從一小步開始,一點一點放手,孩子慢慢就會自己獨立起來的。
媽媽求助: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太溫柔了,在孩子面前沒有權威感,有時候又覺得自己太嚴厲了,孩子會不會怕我呀……
Mary支招:學會3個尊重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通常如果一個父母過度和善,另一個就會嚴厲一些。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對孩子過于和善和過于嚴厲都是不對的。
怎么才是溫柔堅定的尺度呢?一尊重孩子,二尊重當下的情境,三尊重自己的需要。
比如游樂場關門了,但孩子不想走,你可以說:我知道游樂場很好玩,你不想離開。(尊重孩子的需要,肯定孩子的情緒。)
但是要關門了。(對當下情形的分析,游樂場要關門了。)
你想像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還是像小馬一樣噠噠噠噠離開呢?(用一些好玩的方式,給孩子選擇,去激勵孩子用更合適的方式離開游樂場。)
媽媽求助:兒子2歲半了,只喜歡看電視玩游戲,不給玩就哭,誰說都不聽,我要崩潰了。
Mary支招:父母要以身作則
在國外,這種情況也是很常見的。有時候,我們為了能夠好好做飯,和朋友有一個好的約會等,就會把手機給孩子,讓孩子玩手機而不影響我們,慢慢地,孩子就會對手機一點點產生依賴性。
這種時候,以身作則特別重要。我們自己首先要控制玩手機的時間,孩子見我們不玩,他們也會慢慢受影響。當然,孩子有這種習慣也不會一夜間就消失,還需要一些方法。
正確做法:肯定孩子的情緒,認可他們的感受。“我知道你真的真的很想看,但是不行哦,不過我可以在這里陪你。”讓孩子把情緒發泄出來,但不妥協。這樣一次一次強化孩子這種意識,讓他們懂得哭是沒用的。
錯誤做法:在孩子崩潰大哭的時候妥協:“那好吧,給你看吧”。這會給孩子形成一個錯誤的暗示,只要我鬧,媽媽就會聽我的,這對他們習慣的養成非常不利,也容易讓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
當然,我們要多抽時間陪孩子一起玩,我們的陪伴比手機重要得多。
和老公爭執不下怎么辦?
媽媽求助:我和老公經常因為孩子吵架,我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他卻希望孩子能痛快玩,我覺得逛博物館能陶冶孩子情操,他卻不以為然,類似的還有很多……
Mary支招:認可尊重老公
要知道,我們不能改變和控制其他人,哪怕是我們最親近的人——老公。
如果發生爭執,首先承認他們的付出,認可他們的情緒和感受,“親愛的,養孩子真的很辛苦,我也看到了很多很多你付出的努力,現在你情緒有些不好,要不要我們先做點什么讓你情緒好起來?”
當你老公發現你并沒有批評指責他,也沒有讓他在孩子面前失掉威信,他就會愿意聽你在說什么。這時候,把你的想法娓娓道來,相信一定會事半功倍的。
Mary說,媽媽給她最大的影響是思維方式:錯誤是最好的學習機會。每次她犯了錯誤,媽媽總會說:“哇,太棒了,你終于又犯了一個錯誤!這是學習的最好機會。”
這讓Mary從沒有因犯錯而感到羞恥或者害怕被懲罰,也讓她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不輕易放棄,一直嘗試和改正,直到好的跡象發生。
這或許就是正面管教的意義,育兒路上,出現問題在所難免,不慌張不焦慮,和孩子一起在學習中進步,給自己加個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