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都可以說謊
但愛與痛苦不能
一年前見到她時,她是一個7歲男孩的媽媽。
來咨詢是因為家庭矛盾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導致她失眠、抑郁、焦慮,情緒很不穩定。
當時我給她的建議是長程治療,她也答應了,來過幾次后她聲稱自己實在太忙,漸漸中斷了咨詢。
今年她突然又出現了,一見我就哽咽落淚:老師,我得了癌癥......
這話把我嚇了一跳,再仔細看看她,身形消瘦虛弱,一臉的蠟黃病容。
她說:
過去我總有僥幸心理,覺得生活怎么樣都是過,熬一天算一天吧,
直到得了乳腺癌,才讓我下定決心,一定要來面對自己的問題。
我心里很清楚,我這個病是氣出來的。我根本不該得這病,我還這么年輕啊。
說著說著她放聲痛哭起來:
我自己得病也就算了,現在我特別害怕,
我兒子也有問題了,他性格孤僻,不愛說話,不跟人交往,不愿去上學,天天就擱家呆著,老師讓我們帶他看心理醫生。
因為此前知道她的一些情況,我不由在心里輕嘆了一聲。
她們決定要孩子的時候已經32歲了。生孩子之前,她和老公的二人世界平靜而幸福,倆人感情非常好。
生孩子后她媽媽從老家來北京照顧她,媽媽的到來,把她以往的平靜生活徹底打亂了。
從有記憶起,她印象中的媽媽就不是一個快樂平和的人,總是拉著臉一副愁苦不高興的樣子,從小她就習慣了要小心翼翼變著法子哄媽媽開心。
后來她考上大學來到北京,和老公相識、相愛、結婚,二人世界的自由生活,差點讓她淡忘了和媽媽在一起生活是什么樣子。
媽媽的到來,重新喚起了她記憶中那些熟悉的生活場景。
她媽人還沒到,她心理上已經條件反射般進入了緊張狀態,千叮嚀萬囑咐老公一定要小心謹慎、嚴陣以待,因為媽媽是個非常固執、較真的人,動不動就為一句話慪氣,甚至通宵思慮、茶飯不思,她很怕這樣的情景再次出現。
她自認為和媽媽的相處中,她和老公已經足夠小心,結果還是處處不合拍。
后來她終于發現,媽媽的到來可不是幫著照顧孩子那么簡單,她媽媽簡直就是來重新規劃、改造、顛覆她的生活的。
她媽第一個改造的對象是她老公。
她老公回家后有全部房間開燈的習慣。
無論當時手頭正在做什么,她媽總能神不知鬼不覺尾隨其后,女婿一路把燈開到哪兒,她一路關到哪兒。
嘴里還念念有詞:也是窮苦孩子出身的,怎么這么不會過日子。
她跟她媽說:別把燈關來關去,這樣反而縮短燈泡壽命。
她媽說:我不是為你們省嗎,怎么這么不知好歹。
她媽來家之前,她老公喜歡做飯燒菜。
她媽一到,首先占領的就是廚房重地,而且很夸張地表達了種種不滿:抽油煙機多久沒洗啦、碗筷怎么能放在外面、怎么竟然沒有消毒液......
只要她老公進廚房,她媽總會快快跟進去一路監督、指手劃腳:
火別開太大、順著鍋邊倒油別灑到地上、碗瀝完水再堆到一起、一定要隨時清洗餐具......
每次都弄得她老公不勝其煩,有時兩個人還在廚房里為某些無關緊要的瑣碎細節爭得不可開交,她在外面聽得頭皮發麻心里發慌,生怕老公會失控。
她老公很注重生活品質,什么都要買質量好的。
這也招來她媽的不滿:過去的窮孩子忘了本了,長得不咋地還挺會享受。
吃飯是她最為難的時候。
她早已注意到,一吃飯她媽就會暗暗觀察她喜歡吃哪個菜,一旦看她多搛了哪些菜,她媽幾乎就不再去碰。
她老公哪里知道還有這些小九九,很自然地埋頭照吃不誤。
這一點最為她媽所不齒,好幾回偷偷跟她說:你和小寶(她兒子)喜歡吃的,我寧肯不吃也要讓你們吃,不像有些人真自私,只顧著自己猛吃。
這些話她每次聽來心里都很不是滋味,她不知道自己是該為媽媽的無私而加倍感恩呢,還是要難過地痛哭一場。
她老公工作繁忙,總有一些推不掉的應酬,要是哪天很晚還沒回來。
她媽就會在家嘀嘀咕咕抱怨:不知道自己有老婆孩子啊,吃個飯怎么可能吃那么久。
甚至她媽還偷偷問她:你說那誰(她老公名字)會不會在外面有女人了?你得把錢管好了,別讓他手里有太多錢啊。
那些來自媽媽細細碎碎的嘮叨和暗示,就像迎風飄散的蒲公英一樣無處不在地彌漫在她的世界,讓她心情越來越糟糕。
打小她就是個習慣討好媽媽的孩子,媽媽看不慣的人和事,她自然也要附和一下。
時間一久,她習慣了凡事站在媽媽的角度,用媽媽的眼睛去看自己的老公。果然越看越不順眼,越看越覺得問題很大:
這個男人怎么這么多毛病,過去我怎么沒發現呢?
她也開始挑剔老公,對老公各種限制和要求,終于有一天,一向隱忍克制的老公開始跟她嚷嚷:你怎么變得跟你媽一樣了。
家里煩惱太多,老公學會了逃跑,越來越不愛回家,動不動以出差、加班來逃避矛盾。
她生氣,指責他不顧家,他反擊,說她太霸道,倆人吵架漸成家常便飯,以往的恩愛仿佛已成往事。
最要命的是,她媽還常常參與到他們的爭吵中來,幫著女兒罵女婿,很多時候夫妻單打最后變成了夫妻岳母混合打,每次都鬧得雞飛狗跳難以收場。
除了夫妻倆吵架,她媽有時還直接指責女婿,姿態強硬地和女婿爭吵,這個時候,夾在中間的她真是左右為難痛苦不堪,每一次吵架,幾乎大多以她幫著媽媽指責老公宣告結束。
諸如此類的事情數不勝數,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煩躁疲憊、情緒焦慮。她常常覺得,這日子是過不下去了。
平常人家的生活,哪里經得起如此經年累月的磨損與消耗啊。
她老公后來提出了離婚,說這樣的日子他受夠了。傷心震驚之余,她提出兩個人好好談談。
這么多年來,她和老公第一次態度平和地交流,第一次認真聆聽了老公的心聲。才發現他心里積壓了太多憤怒與不滿,還有很多委屈怨恨,站在老公的角度,她深深地理解了他。
她對自己進行了反省,認為自己在處理老公和媽媽的關系里沒有界限,多年來只顧著一味討好、順從媽媽,忽略了老公的存在與感受。
由于和老公關系不好,連孩子也深受影響。為了討好她和姥姥,兒子離爸爸很遠,甚至拒絕爸爸跟他親密。
醒悟到這些,她傷心得落淚不止。
那天跟老公談完后回到家中,她推開門,屋里照舊一片漆黑,她媽就坐在黑暗里打著小盹。
她在心里嘆氣,知道她媽的習慣是一個人在家決不開燈,等有人回來了再開的。
她把燈打開,她媽驚醒過來,對她說:
我給你買的山竹,特別新鮮,就是太貴了,這么點就50多塊,我都沒舍得吃。
那一刻她突然控制不住地爆發了:
你為什么舍不得吃,我們是生活在困難年代嗎?是我給你的錢不夠花嗎?是我們家吃不起嗎?
你為什么總是要苛刻自己,總是要讓我們覺得欠你的,你以為你不吃,我們就吃得下去嗎?
她媽目瞪口呆:
你這是發的哪門子瘋?
她已經停不下來了:
你不是一直奇怪家里買一點點東西都吃不完,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因為你買得太少了,我們都不好意思吃,互相推來讓去,最后反而剩下了......
她媽也急了:
我一片好心為你們省,倒招來這通抱怨,狼心狗肺的東西。
她繼續聲討:
我們收入這么高,需要你來省嗎?看看我們的日子過成了什么樣,你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你以為這樣就會感動我們嗎?
告訴你,我早就煩透了,這是我的家我的生活,不需要你來替我省,不要降低我的生活品質,也不要告訴我你是在為我好,你要是真的為我好,請你先對你自己好一點。
那次爆發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她由之前的隱忍發展到動不動就失控喊叫。
每次發作的時候,她媽和老公都嚇得不敢言語,她悲哀地發現,這一招還挺管用的。
不久后的體檢,她查出來得了癌癥。經歷了最初的悲痛欲絕后,她內心反而有輕松的感覺。
她知道自己長期情緒惡劣、壓抑,得病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最悲觀的時候,她甚至覺得這病也不用治了,就這么拖著,直到拖死自己,來個徹徹底底的解脫。
生病原本是件壞事,但生病還有一個令當事人獲益的好處:
一個家庭倘若有人生病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會從之前的矛盾爭端中來個大轉移。
就像她家,因為她病了,所以岳母和女婿的戰爭停止了。
老公不再提離婚了,全家團結一心,給了她細致周到的照顧和前所未有的關愛。
從某種角度講,這個生病的人做出了犧牲,這個人實在沒有辦法和能力去面對沖突,只能用生病來表達痛苦,用生病來換取家庭的和諧。
隨著治療的進行,她的病情漸趨穩定,但新的焦慮又滋生出來。
她很擔心以后的生活會怎么繼續下去,尤其是兒子的問題,由于家里老吵架和她的生病,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性格孤僻膽怯,哪兒都不愿去,只想呆在家里守著媽媽。
這讓她非常焦慮,她知道家庭關系的失調已經嚴重影響到孩子了。
她說:我比較開心的是和老公關系變好了,我們現在交流多了,什么話都可以敞開說,我也不再挑剔他。
我媽也有一些改變吧,沒那么嘮叨了,和我老公關系緩和了不少,但我還是覺得壓力很大,不知道哪天又會因為什么事情爆發,有時我甚至會有一些大逆不道的想法。
我說:什么樣的想法,會讓你覺得大逆不道?
她說:
我覺得我媽其實誰都不愛,她也不愛她自己。一個人對自己都那么苛刻,怎么可能去愛別人呢?
這些日子我也在想,如果我媽真的愛我,就應該尊重我的老公,而不是處處貶低他,她每次貶低他的時候,我都很生氣,我覺得她也在變相地貶低我。
就像在說我的眼光不好,找的男人很差勁,雖然我認為我老公已經很優秀了。
媽媽若能聽到女兒的心聲,不知會作何感想。
每一個孩子的生命皆由父母所賜,尤其懷胎生養的媽媽很辛苦,但父母一定要明白,生養孩子是自己的選擇,不能因為給了孩子生命就自以為對孩子享有絕對的使用權和掌控權。
孩子是你生的,但并不屬于你。
經歷了最初的親密依戀階段之后,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學會放手、保持適當的距離、尊重孩子隱私和空間,方為家庭最好的相處之道。
為人父母也要不斷成長、覺察、改變,盡量不把自己糟糕的情緒和命運模式復制給孩子,這不是孩子應當承受的。
尤其是媽媽,不要用所謂的犧牲和付出去控制家人和孩子,去換取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更不能打著“我是為你好”的名義,理直氣壯地入侵孩子和家人的生活空間。
不惟母女父子關系,任何關系里一旦有了過度控制和誰欠了誰的感覺,都會帶來怨恨與隔膜。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形,幾乎為孩子付出了所有的父母,有時卻被孩子指責“你根本就不愛我”。
父母失望傷心之余,不妨認真想一想,也許孩子表達的感受是真實的。
輸
我們自己杯子里沒有水的時候,是沒有辦法給別人倒出水來的。
我們自己心中沒有愛的時候,是沒有辦法為別人付出愛的。
很多事情都可以說謊,但愛與痛苦不能,那是一個人內心最真實的部分。
很多媽媽問:到底怎么做才是愛孩子呢?
想要更好地去愛孩子和家人的媽媽,不妨學著“自私”一些,先對自己好一點,把自己的生活過好。
一個人只有自己活得舒坦自在了,心理上才會平衡,才不會有那么多怨氣。
與親人或其他人相處的時候,才能保持快樂平和的情緒,營造溫馨融洽的關系氛圍。
關于作者:王璽,北京資深心理師(從業十年),喜歡寫作,發表作品百萬字,曾獲北京市好新聞一等獎,出版人物傳記《路在腳下延伸》,曾任北京《科學新生活周刊》心理欄目。公眾號:王璽心理空間,公眾號所有作品均為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