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大白羊
海豚原創 第118篇
01
在上一期的時間管理訓練營里,我認識了28歲的阿喵。自從三年前和男朋友分手后,她就把吉賽爾的照片貼在墻頭,立志要七十二變,讓前男友后悔終身。
但她至今還是個胖胖的姑娘,并且覺得自己已盡力,很苦惱。
我讓她努力回憶為什么不能每個星期去健身?得到了以下一些原因:
加班有點累;
下班后朋友約吃飯,吃完飯就不想去了;
運動一段時間沒有效果,就開始沮喪;
被老板批評或者其他原因心情不好。
我建議她放棄身材變完美的目標,改為每個周二、四下班后立刻趕到健身館。
阿喵最開始有些顧慮,
“萬一周二、周四要加班,朋友找我怎么辦?”
“沒關系,你還有周一、三、五。”
“不能達到瘦身效果怎么辦?”
“效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阿喵最近告訴我,她確實瘦了3斤,而且也沒有那么苦惱了。
我推薦阿喵去看《自控力》,也想推薦給所有人。
作者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是斯坦福大學備受贊譽的心理學家,她開設的心理學課程“意志力科學”和“在壓力下好好生活”,都是斯坦福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歷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
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觀察學生們是如何控制選擇,她意識到人們關于意志力的很多看法實際上妨礙了我們取得成功。
麥格尼格爾要求她的學生了解影響自控的生理學基礎、心理陷阱和各種社會因素,吸收了心理學、神經學和經濟學等學科的最新洞見,為斯坦福大學繼續教育項目開設了一門叫做“意志力科學”的課程,參與過這門課程的人稱其能夠“改變一生”。
這門課程就是《自控力》一書的基礎。
本書為讀者提供了清晰的框架,講述了什么是意志力,意志力如何發生作用,以及為何意志力如此重要。并提供了循序漸進的方法,幫助讀者認清自己的目標,增強自控力,并做出改變一生的決定
——無論這個決定是減肥、管理收支、減緩壓力、克服拖延癥、成為好家長,還是找到你的生活重心。
02
什么是意志力
意志力就是駕馭“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這三種力量。
前額皮質層負責這三種力量。
自控系統和原始本能是兩套系統,同時存在于人體。作為進化產物,這兩套系統并無好壞之分。
在意志力挑戰中獲勝的關鍵就是學會利用原始本能,而不是反抗這些本能。
比如:
你看到prada的包包,原始本能會大喊著“買買買”。這時最好的選擇是多看幾眼價格。大腦會做出反應,就像被人打了一拳,立刻蔫了。
根本還用不上“我不要”的力量。
神經學家發現,人腦是個求知欲很強的學生。如果你每天讓大腦學數學,它就會越來越擅長數學,如果你讓它憂慮,它就會越來越憂慮,如果你讓它專注,它就會越來越專注……
每天進行腦力訓練很有必要。
書本推薦了簡單有效的訓練——冥想。
研究人員發現,學會冥想的人,大腦里負責控制注意力、排除干擾、控制沖動的區域之間增加了很多神經元。
03
意志力的生理基礎
自控不僅和心理相關,還和生理相關。
當一塊蛋糕出現在你面前,大腦中部就會釋放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它隨后會控制注意力,動機和行動的區域,它們會告訴你的大腦:“美味,必須吃,一定要吃!”
這是人的正常反應。
這時你需要面對的敵人叫“欲望”,但是你不可能消滅它。
最有效的做法是放慢速度,而不是給自己加速——三思而后行,身體進入更平靜的狀態,才能夠對蛋糕說“不”。
你還需要明白的是,壓力和自控力的生理基礎互相排斥。壓力在短時間內能產生作用,但從長遠來看,沒有比壓力更能消耗自控力的。
自控需要大量能量,很多科學家認為長時間的自控像慢性壓力,會削弱免疫系統。
書本推薦了兩種最有效的方法,增強意志力的生理基礎:
▌睡眠不足會大大削減意志力
一開始,睡眠不足會影響身體和大腦吸收葡萄糖,葡萄糖是能量的主要存儲方式。細胞沒獲得足夠的能量,你就會感到疲憊。前額皮質層同樣需要能量。能量不足會引起“輕度前額功能紊亂”,和輕度醉酒是一樣的。
回憶一下,睡眠不足的時候,抵制誘惑是不是特別困難。
如果你想獲得更強的意志力,那就早點休息吧。
▌鍛煉可加強意志力
2010年,一項研究分析發現,改善心情,緩解壓力最有效的鍛煉是每次5分鐘。工作累了,站起來花5分鐘走走吧。
04
意志力系統的幾個陷阱
▌道德許可:獲得了一個進步,放縱自己,退兩大步。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告訴告訴成功的節食者他們已經減了多少體重,隨后他們提供了慶祝的禮物,一個蘋果和一塊巧克力,85%的節食者選擇了巧克力。而那些沒有被研究人員提醒已經獲得進步的節食者中,只有58%的人選擇了巧克力。
“道德許可”沒有任何邏輯可言,卻誘使我們做出背離自己最大利益的事情。會讓自己相信,多抽根煙,打破預算這些不良預算是對自己的款待。
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有陷阱出現。
“工作那么辛苦,為什么不買個包包犒賞自己。”
除了一筆負債,它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好。
應對之策:取消許可,牢記自己想成為的人的樣子。
▌光環效應:使你罪惡的東西和使你覺得道德高尚的東西同時出現,罪惡看起來像美德。
“冰淇淋上堆滿了水果,看起來健康多了。”
對不起,卡路里一點沒變。
▌虛假希望綜合癥:我們最容易做出決定改變時,就是我們陷入低谷時。大腦對完成目標的可能性感到興奮,但這只是讓大腦感到好受些,并不能讓事情變地更好。
▌“那又如何”效應:第一次失敗后所產生的羞恥感、失控感會導致更多的墮落。
研究人員做過一項實驗,對象是144名成年人,記錄自己飲酒情況,研究人員想要知道,當被試者喝的酒比自己預計的喝得多,會發生什么情況。
毫無意外,頭天晚上喝了太多酒的人第二天早上會感到頭疼、厭倦,很多人還感到羞愧。但被試者在前一晚飲酒過量而情緒低落時,他們更可能在當天晚上或以后喝更多的酒。
他們會對自己說:
“反正我們的計劃(減肥、戒酒……)已經失敗了,那又如何,不如好好享受人生。”
應對之策:失敗的時候,請原諒自己。再進行下一次嘗試。
05
多巴胺:“我想要!”
多巴胺,是個獎勵承諾。
2001年,斯坦福大學神經科學家克努森發表了一份實驗報告,證明了多巴胺會促進人們期待得到獎勵,但不能感覺到獲得獎勵時的快樂。
克努森掃描被試者的大腦,讓他們看到屏幕上的某個符號時就期待自己能贏錢。要贏錢,需要按一個按鈕,以便獲得獎勵。
只要這個符號一出現,人類大腦中釋放多巴胺的“獎勵中心”就會發生反應,被試者于是按下按鈕得到獎勵,但被試者真的贏了錢的時候,大腦里這個區域反而安靜下來,另一個區域產生了贏錢的快感。
多巴胺控制的是行為,而不是快樂。
對多巴胺效果研究最透徹的或許是商家,他們從擺放、氣味、商品等各個方面不斷刺激你的多巴胺。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買了一大堆東西回家并沒有特別滿足,飲酒作樂后反而更空虛了……
我們誤以為的快樂源泉,其實正是痛苦的根源。
我們所處的世界總是充滿欲望,但是只要我們用心觀察,或許能看透一些東西。
知道那是怎么回事并不能完全消除你的欲望,但至少有機會抗爭一下,鍛煉一下“我不要”的能力。
05
“我不要”力量的局限性
如果我們準備從這個星期開始戒糖,那么從這個星期開始,我們滿腦子想的都是糖
科學家認為大腦在處理“不要去想”指令時,交給了兩個系統完成。一個是操作系統,負責干活;一個是監控系統,負責尋找證據來證明你沒想。當操作系統疲憊時,監控系統就完全占據上風。
所以,試圖不去想一件事,往往會導致滿腦子想著。
書本建議忠于自己的感受,但不要相信它。
當你的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或者你即將向誘惑投降的時候,靜下心來弄清自己的欲望。
你需要記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能真的讓你更快樂。
自控力最強的人不是從自我較量中獲得自控,而是:
學會了如何接受相互沖突的自我,并將這些自我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