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快樂學習中心與北京師范大學第四附屬中學共同開展的“京師家長學堂”暑期家長課堂之后,不少家長開始好奇,行為契約是什么?制定契約有什么用呢? 以及,如何制定契約呢?
什么是行為契約?
行為契約,也是一種合同,是一份“具體的、書面的協定,規定了其中一方或多方在特定情境中需要做出的行為方式,以及具體的懲罰”。行為契約可以分多種,根據簽約方的多少,可以將行為契約分為單方契約、雙方契約,和集體契約。
在單方契約中,尋求改變某一種行為的一方(如,孩子),與契約管理者(如,家長)一起協商安排獎勵和懲罰。
在雙方契約中,簽約的兩個人都需要確定要改變的行為,以及要對目標行為實施的獎懲措施。例如,在制定暑假計劃時,家長希望孩子能夠早睡早起,按時完成每天的作業;孩子希望家長能夠陪自己一起出去鍛煉。通過簽訂契約,改變兩個人的行為,使得雙方都感到滿意。
在集體契約中,有多人同意采取一定程度的行為,從而獲得某種獎勵。例如,數學老師和學生商定,期末數學考試95分以上的同學,不需要寫暑假數學作業,就是一種集體契約。
我們常用的家庭行為契約,是家長和孩子一起簽訂的一份“行為計劃”,之所以稱之為“契約”,是因為制定計劃的時候家長和孩子都參與其中,在認為契約合理后作出承諾。通俗的說,就是制定行為計劃。
制定計劃還不簡單?關鍵問題是,我小時候也總是做計劃,可是,計劃通常只執行不到一天,所以做了計劃也沒用啊?
行為契約并不只是簡簡單單的做計劃噢,它包括了計劃,以及獎勵和懲罰,有了獎懲,計劃就更容易堅持執行。
行為契約有什么用?
孩子暑假不好好寫作業,天天看電視玩電腦?讓孩子按時起床比登天還難?孩子長大了,可以幫忙收拾屋子,怎么叫他都不理?這些,都可以通過制定行為契約的方法來解決~
行為契約真的有這么神奇么?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就開始將行為契約用于家庭中,研究發現,行為契約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按時完成作業,按時睡覺(Robinson & Sheridan, 2000),而且能夠提高孩子的責任心(Dodge, Nizzi, Pitt, & Rudolph, 2007)。
此外,行為契約也可以用于課堂管理中,老師可以通過和同學們簽訂集體契約。研究發現,集體契約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減少課堂中的小動作(邱高明 & 呂濟彩, 2008),增加交作業量都有顯著效果(Bowmanperrott, Burke, De Marin, Zhang, & Davis, 2015)。
行為契約的制定和執行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們培養責任心,也能夠促進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改善親子關系。在本次的家長課堂中,不少家長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