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邪女
端午回家,和朋友廝混時,朋友給我講了個事,他剛上五年級的表妹,小a被打了,本來我尋思著小孩不聽話,被打是正常事啊,有幾個小孩沒被爹媽上過棍子伺候的。
但朋友說,小a被打,不是因為不聽話,而是因為一句話,“我們家太窮了”。
聽到這句話的我,頓時一個晴天霹靂下來,這個家庭教育得多壓抑,才讓孩子說出這句話來啊!
朋友說,小a其實生活很好,她爸爸開出租車,雖然收入一般,但對小a從不手軟,送她去當地最好的小學,一個學期的學費就要一萬多,送她去學鋼琴,一小時兩百塊還沒學著啥,還送她去舞蹈班,繪畫班...
知道小a這事后,朋友還挺生氣的,覺得他的妹妹小a很不懂事,爸爸每天累死累活開出租車,掙來的錢都花在她身上了,她居然還好意思開口說“家里窮”,太對不起她的爸爸了。
三流的父母
關于朋友的妹妹小a后來咋樣了,我就不知道了。但在這場父母與子女戰中,無疑父母是占了上風,他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要求孩子做一些可能他并不喜歡的事情。
而朋友的妹妹小a,就成了那個被人指責的孩子,一個不知道心疼父母的孩子,爸媽在外面拼死賺錢,她居然嫌棄家里窮,這種小孩以后長大也不會孝順父母的!
但是,面對父母強加給她的好,小a難道就不值得心疼嗎?
她學的鋼琴、繪畫、舞蹈,她愿意學嗎?
可能她并不愿意,但是,她不得不去學,因為她被父母綁架了,如果她不按照父母的做,可能她就會面臨下面的情況:
你看爸爸每天開出租24個小時,不眠不休,一口水都沒時間喝,身上的衣服還是十年前的衣服,平時想抽根煙都舍不得買,省著錢送你上了最好的小學,給你報了三個輔導班,爸爸這么愛你,你怎么能這么不懂事!你再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你再看看你。
典型的三流式父母的教育,特點就是,自己沒能耐,以辛苦綁架子女。
這樣的教育會帶來兩個結果,一個是孩子聽話了,但他的自信心也沒了,他不得不接受他有一個窮爸爸的事實,他不得不扛下父母對他的要求,因為父母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另一個就是小a這種情況,嚴重的逆反心理,為什么自己要生在這么窮的家庭,為什么父母除了念叨錢還是念叨錢,為什么父母要一遍一遍強調自己花了他們多少錢。
一流的子女
三流的父母,他們最常說的話就是“我希望你能出人頭地”,“我省吃儉用,都是為了你”...
我的朋友c,她的人生軌跡,簡直就是她爸爸的重回青春之路。
上學的時候,她爸爸要求她去學理科,盡管她喜歡文科;選擇大學的時候,她爸爸要求她留在南京,盡管她想去杭州;大學畢業后,她爸爸要求她去考公務員,盡管她想去公司上班。
她的爸爸常和她說的一句話是:我這輩子就這樣了,就指著你出人頭地了。
c告訴我,每次聽到她老爸說這句話,都有一種想死的沖動。
很明顯,c就是父母道德綁架下成長的第一類子女,很聽話,嚴重缺乏自信心。已經到了一種可怕的地步,平時很少主動說話,和別人打電話,會提前想好說辭,吃飯時,她永遠的回答都是“隨便”,和陌生人講話,手心會出汗。
她最大的情緒波動,就是在和他的爸媽打完電話后,會不停地抹眼淚,似乎,電話線那頭不是她的父母,而是通往地獄的路口。
明明是三流的父母,就別要求孩子成為一流的子女
最可怕的不是家庭不富裕,父母的能力不足,最可怕的,是父母明明只是個三流水平,卻要求子女成為一流的子女。
用錢去表達愛,那是嫖客對于小姐的做法,用道德綁架去表達愛,那是心里殺人犯對受害者的做法。
小a的故事告訴我們,孩子的教養方式最好和家庭經濟環境一致,如果能力不夠,家庭沒有這個條件這個氛圍,就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圍內承擔。
雖然父母的唉聲嘆氣,父母的苦口婆心,只是希望孩子能明白自己的付出,但這會給子女造成過大的心理壓力。
我的朋友c的故事告訴我們父母強行灌輸的可怕性。
孩子的人生是一張白紙,他們有權力在白紙上涂涂畫畫,作為父母,要做不是搶奪孩子擁有畫筆的權力,而應該想辦法給孩子創造更大的權力。
古語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現代也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說,既然自己是三流的父母,就別要求孩子成為一流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