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啟團 來源:團長說心理 ID:nlpteam
/01/
“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多座山”,這是我媽從小教我的道理;“君子和而不同”是孔子的處世態(tài)度。從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婦女到圣人孔子,都知道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和”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然而要做到“和”,談何容易?
前段時間負責公眾號的一位同事小琳跟我說,她一氣之下拉黑了一個粉絲,我笑了笑問她,現(xiàn)在漲粉這么難,你怎么還拒人千里之外呢?她很委屈的說道:團長,你不知道那個人有多過分,最近我只要發(fā)文章,她總會第一時間跑到留言板罵我,攻擊我,不是說我寫的文章三觀不正,就是說我選的是雞湯文,會誤導人,害人......
現(xiàn)在被譽為是自媒體時代,很多人都只看到自媒體人的風光,但我知道,自媒體人不容易。別人在約會的時候,他們在寫文章;別人在逛街的時候,他們在排版;別人在聚會happy的時候,他們在想文章標題。他們這么努力,就是希望寫出來的文章能夠多一點閱讀量,多一些點贊,可是,辛辛苦苦熬夜寫原創(chuàng)文章,沒有帶來多少的閱讀量,卻遭到不少的攻擊,難怪小琳會如此委屈。
其實,受攻擊的又何止是自媒體人呢?君不見,救死扶傷的醫(yī)生,在醫(y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處處小心亦亦;恨不得把心肝掏出來給孩子的父母,卻遭到孩子的抱怨;一心為公司努力工作的職員,每天都會面對上司的指責;就算是曾經愛得死去活來的夫妻,亦免不了相互傷害……
/02/
是的,誰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可是,有人欣賞你,就一定會有人厭惡你;有人贊美你,也一定會有人責備你。每個人都會站在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角度看待你的言行,每個人的立場和角度不同,也就決定了他得出的結論,也會不同。在表達不同意見的時候,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境界,因此,在表達不同意見時,在缺乏修養(yǎng)的人身上,往往很容易演變?yōu)楣簟?/span>
面對攻擊,如何應對?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呼?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面對攻擊,我們沒有拾得那樣的定力可以“再待幾年”,于是大多數(shù)人奮起還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結果是把自己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那類人。俗話說,氣大傷身。有些人受了別人的惡罵、攻擊,心里就會很難過。更嚴重的可能還會吃不好,睡不好。
你一定也有過被人罵,或是被人攻擊的經歷吧?在家會被爸媽罵,在學校會被老師罵,在公司會被上司罵......甚至,在路上都會被陌生人罵。當遇到這些情況時,有的人可能會黯然神傷,無精打采;有的人可能會唇槍舌劍,張口回罵;還有的人可能會火冒三丈,鬧得不可開交。
面對攻擊,你會如何應對?當然,像小琳那樣就簡單了,選擇“屏蔽”或者“刪除”那些攻擊我們的人就行了,這叫眼不見為凈。可是,生活中就沒那么簡單了,你總不能把你的同事、鄰居、親人都一個個地“拉黑”吧?
那么,有沒有一種辦法,可以讓我們在面對他人罵我們,攻擊我們的時候,不僅能夠禮貌的回應,而且不讓自己怒火攻心,還可以爭取和對方成為朋友呢?我的回答是,有,這種方法就是心理學。
/03/
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個NLP里面經常用到的小工具——智慧語言模式。即在與人溝通時,對語言進行上歸類,橫歸類和下歸類。上歸類尋求共識,橫歸類增加選擇,下歸類找到具體解決方法。
所謂“上歸類”,就是找到行為背后的正面動機。NLP認為,每個行為背后一定有其正面動機,我們也許不能接受某種行為,但行為背后的正面動機一定值得我們肯定。比如說小琳要拉黑的那個粉絲,攻擊小琳的文章的這個行為,其背后的正面動機是什么呢?
至少有以下幾點是值得肯定的:她及時地發(fā)表留言,說明她很關注小琳這個平臺;她擔心小琳的文章會害人,說明她是一個善良的人,也很在乎小琳的形象;她能夠分辨什么是雞湯文,說明她是一個愛讀書,會讀書的人......如果我們能夠看到并肯定這些,他就會感覺自己被你看到了,感覺你了解他,懂他,于是他的心門就會為你而開,這就創(chuàng)造了后續(xù)溝通的可能性。
其次,進行橫歸類,就是在在同一個層次,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讓他從單一的焦點中走出來,看到更多的可能。我們還是回到小琳要拉黑那個粉絲的例子,在充分肯定了他的正面動機之后,你可以對他說,我知道你不厭其煩地跟我說那么多,都是為我好,可是為我好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老是批評我,可不可以給我一些建議呢?
最后,再進行下歸類,找到具體的方法。當對方由指責變成建議后,也許會提供不少有價值的方法給你,你從他提供的眾多方法中選取一個可行的方法,去跟他討論如何細化,執(zhí)行,并對他表示感謝。這樣,一位攻擊你的網友,很快就變成了你的免費顧問了。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難道不是嗎?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