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控制焦慮》這本書,這是一本有關如何控制焦慮的書籍。
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存壓力、心理壓力驟增,且人們的浮躁感、孤獨感、焦慮感、認同感等社會心理問題突顯。
《控制焦慮》是阿爾伯特·埃利斯利用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簡稱REBT)的規則,闡述的如何在焦慮控制你之前先行將其控制的優質讀本。
書中強調:
·幾乎所有人都渴望快樂地生活,沒有任何痛苦。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告訴我們,正是“我必須擁有快樂”和“我應該沒有痛苦”的強迫性想法,導致了我們內心的痛苦和不健康的焦慮。
·而如果你承認,并非是事情本身使你感到焦慮,而是你對事情的想法導致焦慮,那么你就可以阻止焦慮感的發展,因為控制自己不切實際的想法,遠比控制其他任何事情要簡單得多。
如果你想與焦慮和平共處,把焦慮控制在健康而有益的水平,而非讓焦慮控制自己,阻礙通往幸福之路,更不能把自己的焦慮變成焦慮癥,讀此書會讓你受益匪淺。
1.焦慮與焦慮癥
可能因為翻譯的原因,書中沒有明確區分焦慮與焦慮癥,更多時候是把兩者通用,但事實上,兩者有本質的區別,所以有必要先把兩者區分,以幫助我們學習書中內容。
焦慮主要是指一系列不安的情緒和行動傾向;
焦慮癥是一種并非由焦慮刺激引起的或不能用焦慮刺激合理解釋的,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同時伴有明顯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神經癥;
只有焦慮的情緒體驗而沒有運動和植物神經功能的任何表現,不能合理地視為病理癥狀。反之,沒有不安和恐懼的內心體驗,單純身體表現也不能視為焦慮癥。也就是說焦慮癥必須同時具有精神性焦慮和軀體性焦慮,兩者缺一不可。
可見,書中闡釋的焦慮大部分指的是焦慮傾向,還沒有發展到焦慮癥的程度。
擔憂——過分擔憂——焦慮(焦慮傾向)——焦慮癥(包括急性焦慮癥和慢性焦慮癥,前者又稱驚恐障礙或驚恐發作,后者又稱廣泛性焦慮)
我們以過馬路為例給予說明:
過馬路時,我們擔心車子多,會留心,時刻保持警惕,注意紅綠燈和過往車輛,快速穿過馬路,這是一件好事,也就是健康的焦慮;如果是每次過馬路都擔心被車子撞,自己一個人不能過馬路,這種的焦慮就是不健康的,但還沒有發展到焦慮癥的程度,因為他只有精神性焦慮;再如果你過馬路時過分擔心自己的安危,有心跳加速、呼吸困難、頭昏等癥狀,說明你已經是一種嚴重的焦慮癥。
2.不要讓你的焦慮變為焦慮癥——找到焦慮的源頭
1)焦慮的來源:B
對于面試焦慮,A點不愉快事件:面試官拒絕了你的求職;
C點因失去工作機會而沮喪,并擔心以后求職會遇到類似情況
表面上看是A——C,即A事件產生了C的結果,但是,面對面試被拒,100名中會有各種各樣的感受,有的失望,有的生氣,有的郁悶,有的高興(本來就不想工作),等等,可見,當不好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時,即你想要的沒得到,這些不愉快事件不會直接導致你的沮喪和焦慮情緒,中間存在著你對A的想法或信念B,B才導致你的沮喪和焦慮情緒。
對于B,你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想法:
??①好吧,我已經盡力爭取了這份工作,但很遺憾沒有成功,不過沒關系,我會以此為鑒,再去嘗試其他一些類似的工作;
②面試中我表現太糟糕?了,我太蠢了!我必須找到一份跟這份工作一樣的工作,否則我的人生就毀了。如果我一直這樣面試下去,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一份好工作。真是太可怕了!
B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主要是你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樣的
?①對應的情緒是難過、遺憾、失望,即是健康的焦慮情緒;②對應的情緒是沮喪、自卑、自責,即是不健康的焦慮情緒/焦慮的非理性信念。
當然,對于健康的焦慮情緒,我們不是只是讓自己安慰,盲目的保持好心態,而是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面試細節、專業知識不扎實、崗位職責不了解,等),不斷的學習積累(閱讀相關面試書籍、重新梳理相關專業知識、對應聘崗位熟悉,等),為以后找工作做準備。否則,你的健康焦慮情緒一定會導致消極的情緒。
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想法②,即焦慮的非理性信念,主要包括:
·“絕對、必須、應該、義務及其他需求信念”
“必須”信念:
1)針對自己的必須信念——我必須應聘成功
2)針對他人的必須信念——面試官必須錄用我
3)針對客觀世界和環境條件的必須信念——這份工作必須適合我
·“自我貶低”
如果沒得到這份工作,我就是個失敗者,毫無價值。
·“貶低或詛咒他人”
面試官必須對我好,對我公平,否則他們就是爛人,應該被詛咒,應該受到懲罰。
·“糟糕至極”
如果沒找到這份工作,那就太糟糕了。我無法忍受這樣的結果。
2)質疑/辯論/辯駁焦慮的非理性信念:D
1)現實或實證型辯論法
“為什么你參加面試的工作就一定能成功?”
“有什么證據能證明你必須成功?”
“又有什么證據表明面試官一定要讓你通過?”
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2)邏輯型辯論法
“因為我想得到這份工作,所以面試官就一定、必須要錄用我。這符合邏輯嗎?”答案是否定的。
3)實際和務實型辯論法
“如果我一直堅信我必須得到這份工作會怎么樣?它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呢?這只會讓我很焦慮、情緒低落。其實,這份工作得不到也沒那么糟糕,那么可怕。”
通過這樣的辯論,你可以最大限度地緩解你的焦慮。因為人類的思維、情緒和行為三者之間有重要聯系。
即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大腦會產生思維活動和情緒,其中情緒又包含思想和行為活動,而行為活動又包含情緒和思想。
3)有效的新理念:E
“沒事的,我只是在這次面試中犯了一些小錯誤,我只是沒有得到這份工作,我會重新去找工作,沒那么糟糕,那么可怕。”
3.控制焦慮的方法
這里根據書中介紹控制焦慮的幾種方法,繪制成表格方便讀者閱讀和收藏:
有些焦慮是有益的,可以起到督促、警告的作用;有些焦慮讓自己不適,可以根據REBT的基本原理,在自己或家人的配合下多加練習,以達到緩解的作用;有些焦慮已經到了焦慮癥的程度,建議尋找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和醫生對癥治療。
克服非理性信念的思維方式,改變態度,控制好心態和情緒,不要讓你的焦慮成為焦慮癥!
共勉!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