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在小學、甚至在初一都是“好學生”,怎么一到初二就滑落下去了呢?家長應該做點什么呢?!
1初二分化的實質是深層次思維的缺陷
小學是人的一生比較平穩的時期,一般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只要學習努力,聽老師和家長的話,取得好的成績并不太難。
初二的教學內容和以前相比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思維方式由“形象思維”為主,變成了“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為主。
學生的“思維準備”在小學沒能做好,到了中學仍然按小學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和思考,當然會變得很吃力,于是就被分化下來了。
策略
⑴改善學習方式。
肯動腦筋,善于思考,善于提出問題。提出問題,往往是成功的一半。
⑵知識面要盡量寬闊。
要有大量的課外學習、大量的生活實踐作為“背景”。家長要注重孩子的知識積累,為孩子創造課外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環境和條件。
⑶關注學習成績的“智力含量”。
不要只強調學生的成績分數,而要看成績是如何得來的。
是靠死記硬背,還是明白了道理?
是獨立思考,還是僅僅模仿而已?
是“形象思維”取勝,還是“抽象思維”的結果?
2意志力和毅力上的原因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主要取決于學習興趣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
由于學生剛進入初二,心理發展不成熟,對自己的認識不足,困難面前,找不出或不想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采取自我安慰,自我放棄。
又由于學習的長期性,需要學生堅持不懈地學習,但部分學生缺乏起碼的意志和毅力,怕吃點苦,怕受點累,就產生應付的心態,造成學習不扎實,分化下來就是必然的了。
策略
首先是要有主觀愿望,有一個自己去努力的目標,其次是控制力和忍耐力。把主觀的愿望,和控制力,和忍耐力融合為一體,就成為一個人的意志力。
所以“勤奮”總是和意志力在一塊兒。對于剛進初二的孩子,意志力是培養的目標。
但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們,經常連一點點精神上和肉體上的痛苦都不能承受。培養堅強的意志力,談何容易!所以,希望孩子勤奮,還是先從忍耐力開始吧!
3學習習慣上的原因
現在初中學生學習成績好壞主要不是取決于智力因素(智商),而主要取決于非智力因素(情商)。
非智力因素即品德、意志、毅力、興趣、體力,還有習慣等因素。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每個人的學習終身受益,也是學習好壞的重要因素。
學習習慣具體指上課習慣、自習課習慣、做作業習慣、預復習習慣、考試習慣、記憶習慣、出考題的習慣、反思的習慣等。
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就要看每個人的意志、品德等方面,尤其是遇到困難時非智力因素就非常突出。
策略
培養孩子細致、扎實、嚴謹、高效的學習習慣。指導并嚴格督促孩子全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越是聰明的學生,越要注意學習的計劃性,思維的邏輯性,書寫的條理性。培養他們經常反思的習慣。
對聰明但容易驕傲、貪玩好耍的學生,尤其不要過多的夸獎,應讓他感覺到刻苦學習,取得好的成績是自己的本分,本就應該這樣。
4青春期帶來的煩惱
初二學生一般剛進入青春期,心理起伏較大,體驗深刻。特別是女生,比較關注自己生理的變化,造成學習不專心。
有的學生把遺精、痛經等正常的生理發育現象視為疾病,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
有的學生開始對異性特別關注,注重穿著打扮,與異性交往過密,出現分心。
策略
加強青春期教育和引導,使學生正確對待自己生理上的變化,坦然地迎接挑戰。
盡管學校對學生進行了青春期教育和引導,但來自家庭、來自親人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
父母要及時地以適當的方式,對孩子進行生理知識、性心理方面的正確引導和教育。
對出現青春期生理不適的學生,要及時到醫院就診。從而解除孩子心里的包袱,專心學習。
5個性與人際關系的尷尬
性格比較狹隘、偏激的學生,或內向而不善于交流的學生,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處理不好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問題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績。
有的因人際上孤獨而出現心理疾病,有的會交壞朋友,有的會從不良書刊、游戲和網絡上尋找寄托。
策略
引導孩子正確處理與親人、與老師、與同學的關系。一般來說,成天對他人意見一大堆的人,往往比較狹隘、偏激。
家長應教導他學會“換位思考”,去緩解心理上的不平衡。以愛心、寬容之心去包容他人,善待他人,體諒他人,友好相處。
家長要經常和孩子溝通,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思想動態,及時給予開導。必要時,可以帶孩子看心理醫生,接受專業人士(醫生)的指導。
6家庭的干擾
家庭關系不和睦會對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在孩子上初中的階段,應盡量保持家庭生活狀態的穩定。
如果在這期間發了財或升了官,或調動工作,或出現其他大的生活變故,對孩子的影響都非常大。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值發育期,生理上的變化也讓他們更需要個性發展,更希望讓父母了解、尊重自己的真實想法,表現出來就是“初二孩子逆反心理較重,反叛的行為比其他年級更明顯”。
策略
盡量保持家庭的和諧、穩定,盡量不改變生活狀態。如果非改變生活狀態不可,也要考慮孩子的承受力,或提前與孩子溝通,取得孩子的理解。
孩子最不喜歡的家長的共同特征就是“居高臨下”。因此,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一定要平等,以營造和睦的親子氛圍。
家長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如果與孩子起了語言上的沖突,家長一定要冷靜,決不能激化矛盾。
應立即主動采取適當方式停止爭辯,但決不放棄。等雙方冷靜后,再來開導孩子,效果一定會好得多。
7社會的影響
初二時期,媒體和同伴對學生影響比較大,甚至超過父母和老師。
有時候,父母、老師的一千句,還抵不上他伙伴的一句。
一個很好的孩子,因為崇拜歌星影星、癡迷上網、癡迷游戲、談戀愛、與社會上的“哥們兒”交往,可能一落千丈。
策略
這一點家長要十分注意。對孩子崇拜歌星影星、癡迷上網、癡迷游戲、交壞朋友、談戀愛、看黃色書刊影視等要密切關注。
要盡可能地避免正處于初中階段的孩子頻繁接觸這些東西,少受不良影響。最好在孩子上初一時就與孩子講清道理,說透危害,“約法三章”。
出現這些問題的苗頭時,及早發現,早做工作。
8理想和價值觀因素
策略
要教育孩子做對國家和人民有貢獻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對家庭和父母有報答的人,對自己負責的人。這些不空洞,都是很現實的。
重視對孩子的理想教育,父母不要把自己的低境界的價值觀傳授給孩子。讓孩子盡量少接觸家長生意場、官場上的朋友。生意場、官場上的好的東西,等孩子長大成人了再學,也不遲。
關注孩子結交的人,了解孩子交朋友的情況。交什么樣的朋友,能反映出孩子是什么樣真實狀態。幫助孩子結交好朋友,斷絕壞朋友。
這樣做,都是因為孩子小,是非判斷力較弱,又正是理想和價值觀形成時期。
9其他原因
人的發展需要許多因素來支撐。
譬如:文化因素。讓孩子生活在充滿書香的環境中,就容易培養出愛學習的孩子。要讓孩子愛學習,家長就要愛學習。
再如:經濟因素。家庭太富和太窮,如果家長處理不好,那么對孩子的成長都會留下陰影。這些都是造成孩子分化的重要因素。
策略
家長要明白自己的情況,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家庭的富與窮。
富,不為富不仁,避免“暴發戶心態”;
窮,不埋怨社會,避免“等靠要心態”。
防止金錢對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如:不給孩子穿高檔服裝,不給孩子多的現金,不讓孩子“顯擺”;應不讓孩子寒酸,不讓孩子無零花錢,不讓孩子自卑。
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多到對孩子有良好影響的場所去活動,盡量避免不良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孟母三遷”提醒我們,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