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須學習自立,鏟除埋伏各處的障礙,在家庭要教養他,使他具有為人所認可的獨立人格。
——戴爾·卡耐基
文 | 邊邊
轉載請在后臺聯系授權
01
上周五,《爸爸去哪兒4》開播。節目播出后,在網上討論最多的就是,幾位萌娃不僅萌出了新高度,而且各個都很懂事。
從節目開始到最后,每一個細節,都能看出這6位萌娃的教養都相當棒。他們乖巧、懂事、真誠、善良、愛自己的爸爸。節目中有一個萌娃去集市給爸爸買秋褲的環節,爸爸們則留下來進行“茶話會”,討論幾位萌娃能不能完成任務。
沒想到的是,6位萌娃來到集市,心里想著的都是自己的爸爸,他們不僅給爸爸挑選了秋褲,還給爸爸買了好吃的,把老爸們感動的不要不要的。老爸們看到孩子們的表現,不停地夸贊孩子。
其實,孩子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調皮自私不懂事,當父母在日常的教養中傾注了愛心和精力,孩子一定會向著美好生長。
02
一次,我坐飛機去昆明。飛機上,坐在我后面的小女孩一直在踢我的座椅,我回頭看了她很多次,她都一臉不屑,繼續踢。回頭看了看他的父母,他們也無動于衷。三番幾次,我想發火,都忍住了。
因為是中午的航班,我很容易犯困,也想要瞇一會。但是每每要入睡的時候,小女孩一踢座椅,我就驚醒。我再次回頭向女孩的媽媽用眼神示意,不要再讓孩子踢我的座椅了。可氣的是,這位媽媽仍然無動于衷。最后我不得不找來空姐幫我調換座位。
孩子這樣的舉動,我們可以說她年紀小不懂事,但是家長作為教育的引導者卻沒有提醒孩子,沒有指出孩子的問題,縱容甚至是不屑,這就是家庭教養的問題了。父母自身缺乏教養,孩子怎能受到正確的引導?不少家長經常會說,我看了這么多育兒的書籍和文章,怎么還是無從下手?我想說,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是你的最佳教育時機。如果這個時候這位媽媽輕聲告訴孩子:“寶貝,踢座椅是不禮貌的行為哦,會打擾到他人。”孩子也會借此機會明白這個道理。教養,就是在這一次次糾正錯誤的過程中滲透給孩子的。沒有哪個孩子生來就知道對錯是非、善惡美丑,都是靠父母的引導和教育。
03
好孩子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養出來的。教,是父母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直接告訴孩子如何去做,這其中更多的是一種傳授;而養,意味著需要父母傾注更多的心血,是一種逐漸滲透的慢熱過程,就像是熬一碗濃郁的雞湯,需要掌握好時間和火候。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教是一種行動,而養則是一個過程。
孩子生來需要父母的養育和引導,我們也希望孩子在外懂禮貌,被人夸贊和喜愛。我們誰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被人說:“這孩子,真沒教養。”那么,我們如何才能讓孩子有教養?
1.鼓勵孩子,肯定孩子。
鼓勵是增強孩子自信的重要途徑,自信的孩子內心是堅定的。他們會由內而外散發出自己的光芒,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2.善于對孩子抒發情感,表達愛。
孩子缺乏安全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當他們做了一件事,家長沒有任何反饋的時候,他們內心是不安的。高情商的父母一定會尊重孩子的感受,善于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吝嗇對孩子表達愛。常常接受愛的孩子,內心是安全的,是溫暖的,他會在自己的行為中對外傳達這份溫暖。所以,他們知道如何表達,知道如何做別人才會喜歡。
3.善于引導孩子。
是對是錯,都要父母給孩子一個正確的示范。沒有孩子天生就有教養的,教養需要父母在每一個細節中的引導。
4.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并且教會孩子如何處理情緒。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行為舉止一定程度上是父母行為舉止的體現。如果父母脾氣大,對孩子經常發發火,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脾氣急躁,易怒;如果父母性格和善,不急躁,那么也更容易培養出這樣性格的孩子。
聰明的家長不會亂沖孩子發脾氣,不會把自己的缺點暴露于孩子。因為他知道,孩子會模仿他的行為。在孩子面前,他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會用微笑來化解矛盾,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緒。之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美國教育專家的3條建議,家長這樣做,孩子一定會快樂!》,這是聽了美國和平式教養法的創始人勞拉博士的講座整理的,里面也詳細地提到了關于控制情緒的內容。情緒是個好東西,也是個壞東西,重點在于我們如何對待它。被人夸贊為高情商和有教養的人,一定會懂得接納和控制情緒。
教養是一種潛在的品質,是可以陪伴孩子一生的財富。希望我們的家長,也懂得,付出心血和時間養育孩子,孩子會向著美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