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本期少年書評來自深圳新安中學吳泓老師新浪博客中的一篇高一學生專題學習的習作,而點評文字來自于華師大文學院的在讀研究生羽懸炭。無疑,在他死后的很多個年代,海子的詩已經成為一種精神符號,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倔強和執著,“以夢為馬”的激烈和真潔,然而通過這個僅僅高一孩子的文字,不可謂不深刻,不可謂不廣闊,帶領我們體會到孩子詩歌的發展變化,以及生命變化的核心線索——對“太陽”的追逐。
點評 | 羽懸炭 編輯 | 馬用雷
文 | 黃薪然
從今天算起,31年前,海子剛拿起筆桿寫詩,年少的他卻一眼就看出了本質。他寫道:
那時的“亞洲銅”是唯一的、公認的一塊埋人的地方,大家都追求“亞洲銅”,認定自己的主人是“小草”,一生住在自己“細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可是,我們要為什么停滯在前人的路上?所以海子恰恰背道而行,他想到廣闊的地方,像鳥一樣自由翱翔,不受束縛,尋找新的事物。是的,他要自己創造的、屬于自己的東西。
在創新之路上,他找到了自己的知己——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前方的道路漫漫,更應去探索、前進,而不是在原地佇立不前。
穿上它吧。”
1984年期間,他“遇”見了梵高,梵高的阿爾的太陽,漸漸讓他著迷,他的太陽正在升起。
在他找到自己的太陽后,他對太陽的激情如詩中所說:
他把自己所有的激情都獻給了太陽,即使他知道那個燃燒著的太陽是栗子,要從火中取出,但是他還是毅然地獻身給了太陽。他“邀請一切火中取栗的人”,他用自己剩余的時間噴出更多的火焰。
這一時期,海子的詩歌像火焰一般迸射,他對詩歌熱愛是無盡的,是富有激情的。正如他所說:
【點評】《以夢為馬》這首詩用熱烈澎湃的語言表達著海子對詩歌的熱愛。而他對詩歌的熱愛,背后是出于對祖國民族文化的深深眷戀。這首詩中,海子將詩歌與民族結合,充滿著史詩般宏大的思域與視野。在當時物質至上、精神迷失的時代,海子期望用詩歌來進行人們靈魂的救贖,來拯救民族文化與精神。
在冥冥之中,他遇上了尼采。尼采在他的《悲劇的誕生》里,借用希臘神話中的酒神和日神來象征兩種基本的心理經驗。酒神象征情緒的放縱。尼采說:“酒神狀態是‘整個情緒系統激動亢奮’,是‘情緒的總激發和總釋放’?!币虼?,在酒神狀態中,藝術“作為驅向放縱之迫力”支配著人。然而,日神是光明之神,它的光輝使萬物呈現美的外觀。尼采還寫道:“我們用日神的名字統稱美的外觀的無數幻覺?!?/span>
海子在尼采的思想中看到追逐太陽的自己,并借著尼采的“日神”,又搭起了通往太陽的天梯。海子曾寫過《尼采,你使我想起悲傷的熱帶》來紀念尼采:
邊建松曾說過:“在西川的影響下,海子也讀了《圣經》,并且模仿過《圣經》的結構?!睆暮W釉S多詩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圣經》的確對海子的影響十分重要。
“麥地”“麥子”“雨水”“黃昏”“村莊”等,這些海子常用的意象都指向鄉村。于是,許多人都說海子懷念的是故鄉。我卻不這么認為。說到鄉村,陶淵明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志趣是眾所周知的。(《歸園田居·其三》)于是,我們可以把陶淵明的詩與海子的詩相對比。
陶淵明在鄉村日日飲酒作詩,安閑自樂,他曾吟唱道:“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其一》)海子也是嗎?不,海子所表達的遠比熱愛田園生活要多得多。
那么,海子的家不是故鄉,是哪?基督教文化一直強調著“家園”意識,亦即精神歸宿。我認為,海子的家就是自己的心靈歸宿。海子曾經向往遠方,但他又說:“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睘楹螘粺o所有?因為海子的夢滅了、碎了。如此看來,遠方就是海子的心靈歸宿、是海子太陽升起之地。
海子的麥地有他一生的幸福和痛苦,而當那已是絕望的麥子時,海子的“家園”正在破裂。
海子孤身一人來在大城市,想要在這里有所成就。是的,他把自己的畢生夢想都寄托在自己所熱愛的詩歌上——那顆日日燃燒著的太陽。但是,事實并不如所愿,這里有一個關于海子的故事:某個初春的傍晚,天空飄著細雨。海子去到一間飯店對老板說:“我給你朗誦自己的詩歌,你給我酒喝?!崩习蹇粗@個身材不高,頭發又長又亂,衣冠不整的瘦削而落魄的小伙子。冷冷地說:“我可以給你酒喝,但你不能在這里朗誦你的詩?!蔽覀兛梢韵胂?,海子是怎么忍著痛,在大家的嘲笑聲中走出去的。
海子的太陽逐漸升至高空,離太陽幻滅之日也不遠了。大概,海子就因為離太陽太近,就像伊卡洛斯一樣,反被太陽強烈的熱度融化掉自己的雙翼,最終墜入大海。
海子的“家”一片黑暗,自己的全身都被黑夜侵入,曾經的碩果累累,最終只剩下荒涼。海子到不了遠方,無法成就太陽的一生。他絕望了,他的麥子斷了,“家”也沒了,太陽也注定要隕落了!曾經的海子對光明有著強烈的渴望,對詩的熱愛更為炙熱。那時,海子的詩如一顆燃燒的星辰,太陽的余溫還停留在紙上,而此刻,他的詩歌布滿了哀傷。
——《五月的麥地》
既是太陽,怎會那么容易幻滅?既然是有個地方是遠方,怎會到不了?不,海子不會這么輕易放棄,他堅信自己能平衡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關系。
海子正在抵抗、在掙扎!
海子在傾心與詩歌創作時,他經常被視為異類。他也想過,放棄自己的精神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可是,一個如此熱衷于太陽的詩人,怎會丟棄它?海子知道要么與世俗妥協,要么只會走向滅亡。或許,放棄是最好的選擇,做一個普通人,過正常人的生活??墒牵麑μ柕臒釔圻^于炙熱,他甚至不惜從火中取栗,他怎會放棄?
“村莊”已經撕裂了,夢再也拾不起來了,平凡更無法到達!于是,他寫下最后一首詩,表明自己的心志。
在海子詩歌的歷程中,我們看到了太陽的升起、燃燒,又看到它的下降、燃盡和幻滅。海子的詩歌中,我看到了一個人的成長。開始,海子就像一個孩子一樣,癡癡的迷戀著詩歌;當他寫下《亞洲銅》時,它就如同一個叛逆的青年,不會一味的仿照前人,他要的是新的事物。然而海子還是理性的,他懂得要保留前人的精華,加上創新才是好的;海子的詩歌發展到“弱冠之年”,他和所有青年一樣,開始追逐自己的夢想。大家都說海子追逐的是太陽,而“太陽”只是夢想的總稱,更準確地說是海子最終的目標。是的,海子的目標是要在詩歌上有所成就。但是,太陽注定會落山,夕陽終會到來。或許,海子沒有預料到太陽的結局,或許,海子預料到了,可太陽的光已使他無法自拔。
在詩人的夢幻滅時,他所哀嘆的竟也是我們今日所哀嘆的。這是為何?
海子真的走了嗎?太陽真的隕落了嗎?
點擊關鍵字閱讀外灘教育2000+篇優質文章
喜歡就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