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都有“把屎把尿”的傳統,不少家長或者老一輩的人都覺得“把屎把尿”能培養孩子的排便能力,給寶寶穿上紙尿褲會養成不好的習慣?!鞍咽喊涯颉边@傳統好像有理有據,但崔玉濤專家卻說,這種行為會有害了孩子?,F在天氣變熱了,衣服也穿的比較少,正是訓練寶寶自如如廁的好時候。
1、寶寶易尿頻、尿床
因為人為的干涉,導致寶寶沒有自我排便的意識,對膀胱充盈沒感覺,括約肌得不到鍛煉,憋不住尿,膀胱容量小,容易尿頻。
所以在寶寶上幼兒園后,或者外出時會很麻煩,而且本來該2歲多就不尿床的,可能要一直尿到七八歲。
2、對小孩脊椎不好
寶寶的脊椎發育是有一個過程的,所以孩子到六個月的時候才能坐起來,而把尿會損害寶寶的脊椎。
3、易造成脫肛及肛裂
局部頻繁把便,嬰兒會頻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門括約肌的韌帶相對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腸黏膜經肛門突出的現象,也就是脫肛。
脫肛又會造成嬰兒排便時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費力程度,這又容易引發肛裂。
中國人痔瘡發病率高,與幼時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關系。
4、不利于髖關節發育
髖關節發育不良會影響寶寶走路的姿勢,所以一定要慎重!
5、破壞孩子專注力
我們總是會看見老人們不停的提醒孩子要不要尿尿,甚至在寶寶玩兒的正起勁的時候,強行抱過去把尿,這是對孩子專注力極大的破壞。
6、不尊重孩子隱私
再小的孩子也有隱私,我們大人要尊重,不要在公共場合裸露寶寶的生殖器,這是最起碼的尊重。對于小孩子以后的身心健康也是很關鍵的。
一般來說,在寶寶一歲左右的時候,能夠自如地坐、站、走、蹲下、起立了,而且能自己使用坐便器了,能聽懂大人的指令了,就可以開始如廁訓練了。
1、買個有吸引力的坐便器
每年因為使用大人馬桶,而摔倒或者扭傷的寶寶不計其數,所以給寶寶買個合適的坐便器很關鍵。
很多無良商家為了牟取暴利,采用回收廢料,這種塑料制品回收循環使用極易產生有毒有害物質,并且靠添加劑提高起來的硬度,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易破易變形,長期接觸對皮膚還有害。
所以,媽媽們在選擇時,一定要選擇大品牌,好材質的,另外就是要考慮吸引力,穩重不易側翻等問題。
2、繪本引導
對寶寶如廁訓練前,媽媽可以先給孩子看一些相關的繪本,比如《是誰嗯嗯在我頭上》《尿床了》等,不但能夠增強孩子的自我排便意識,還能開展親子閱讀,可謂一舉兩得。
3、恰當的表揚
對于寶寶做的好的時候,要及時給予表揚,不僅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還會使如廁訓練更順利更輕松。
4、不穿太復雜的衣服
寶寶都很貪玩,通常會等到憋不住的時候才告訴媽媽,本來就比較緊張,很難控制自己,如果再加上褲子怎么解也解不開等不必要的挫折,那么孩子就會覺得如廁訓練很難。
總之,如廁訓練其實并不難,千萬別把屎把尿,危害太大了,而且是不可逆的,等到孩子3歲之后還不停的尿褲子,6歲之后還不停地尿床時,你想后悔都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