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在路上 ↗ 加關注,為您提供最專業的兒童康復教育行業新聞、治療技術、特教方法和疾病康復知識。
另外,我們還應該明白,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他(她)自己的發育模式,這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比如,獨自走路的時間可能是在9個月,也有可能是在1歲3個月;有些孩子會走路很快就會說話,而有些孩子可能會相反。我們認為這些個體差異都是在合理的范圍內,是很正常的。
我們來看看孩子正常發育的一些標志:
【1歲】無需幫助可以站立;發出相當多的兒語;發出至少一個特定的聲音去吸引別人的注意;能去尋找跌落的玩具;能分辨熟悉的家人和陌生人;喜歡一些簡單的游戲如拍手掌。
【2歲】行走得相當自如;能用鉛筆或蠟筆亂涂;會使用一些簡單字詞;會搭建至少三塊積木;會指認日常物品的圖片;會模仿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活動,如喂洋娃娃吃飯;當告訴他(她)“不能做什么”時能明白。
【3歲】雙腳離地跳起;穿或脫一些衣物;畫圓圈;添加字詞到簡單的句子里;能和其他人一起玩耍;反對父母意愿時能維護自己;在熟悉的環境中離開父母也能感到舒服。
【5歲】能跳躍;熟練地握鉛筆;能模仿畫方形;說話流利而清晰;開始具備計算能力;能說出常見的顏色、形狀;無需幫助能穿衣;懂得游戲規則;能參與合作游戲,如分享、輪流。 當孩子的發育與同齡正常兒相比較出現一個或多個領域的落后時,我們就稱之為發育遲緩。這些領域包括:
能導致發育遲緩的疾病常見的包括腦性癱瘓、神經肌肉性疾病、語言障礙、自閉癥、情緒障礙以及視覺、聽力障礙等,但是最常見的還是智力障礙。智力有障礙的孩子會表現出在理解事物方面的遲鈍,他們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接觸和學習一門新的技能,因而他們不能獲得與同齡兒相等的一些能力,而且這種延遲會隨著時間、年齡的增長表現得更為明顯。比如一個在一、二歲表現為說話很遲的孩子,等他(她)稍大一些的時候就很可能出現閱讀、學習方面的困難。
智力障礙有輕度、中度、重度及極重度之分。對于輕度智力障礙的孩子來說,早期時他們可能只表現為進食速度很慢、不能集中注意力玩玩具,或者1歲半還不能走路、會說第一個字詞的時間很遲等。這一類的孩子常常不被家長察覺,可能要等到他們3、4歲時父母才發現問題,有些甚至要等到上小學時才被發現。智力障礙程度較嚴重的孩子,他們的發育遲緩可能早在1歲內就很明顯,反而比較容易引起家長的注意,從而獲得較早的干預和幫助。
發育遲緩的孩子,可能還伴有視力、聽覺等方面的異常,有些孩子還伴有癲癇的發作,可能需要長期服用一些合適的抗癲癇藥物。盡管如此,發育遲緩的孩子仍然可以通過學習獲得一些基本技能,盡管他們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是其他孩子的幾倍以上。家長們應該盡力讓孩子感到他們跟其他孩子是一樣的,他們也需要同樣的關心和愛護。
目前,盡管醫學及相關科學發展迅速,但發育遲緩的發生率在世界各個國家均沒有明顯降低的跡象。最新的報道顯示,大約每100個出生存活的孩子中就有一個存在發育遲緩。發育遲緩的評估可以在孩子的任何年齡階段進行,其過程并不復雜,只需要帶孩子前往醫院即可。
家長們在孩子的發育進程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這是醫生或者老師所無法替代的。明白這一道理后,作為父母還應了解孩子們需要什么,從而更好地幫助他們。
發育遲緩的孩子其實跟其他孩子一樣需要一個溫暖、安全而有營養的環境去成長,他們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他們也需要有自信心,從而去學習和獲得更多、更好的生活技能。
在家里,他們需要的是:1、聽到更多與他們的理解能力想匹配的話語;2、格外長的時間和耐心去學習和鍛煉;3、完成相對較為簡單的任務;4、他們的各種努力需要得到家長的肯定,即使只是小小的進步;5、多種渠道去學習,比如更多的觸摸、看、聽等。
醫生、老師、治療師等可以給出很多好的建議和意見,但孩子們更多的是需要在家里的日常生活中學到這些技能并加以利用,特別是在早期發育階段。家長應更密切地與專業人士合作,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空間。
歡迎提供文字/攝影/視頻/創意作品
請投稿至郵箱:admin@azls.org
↓精彩繼續↓ 點下面藍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