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孩子情緒不穩、愛發脾氣、逆反……可能原因是這個!(2-6歲孩子自我發展解讀)
6-12歲:厭學的孩子,一般是父母照顧太周到的孩子(學齡孩子“自我”發展解讀)
今天,我們繼續這個話題,來講講青春期孩子的自我發展。也許你的孩子尚在襁褓中,但是,今天我們要談到的這一點,是所有父母早早都該知道的。打從孩子一出生,每個父母就該做好這個心理準備,那就是逐漸放手,與孩子“分離”。
有育兒問題,留言就好。
龍應臺《目送》一書中有段話,應該很多父母都讀過: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是一段非常動人的話,唯有做了父母的才能明白。想起我的一位老師曾說過的:“幾乎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源自父母和孩子的‘未分化’”。簡單地說,就是父母未能夠在該放手的時候放手,對孩子的人生干預過多,這會給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極大影響。
譬如,下面這位母親和女兒的故事,就是鮮活的例子。
這位母親,她的女兒已經三十多歲了。可是,至今,她還在為了女兒各種操心。她常常露出憂慮的神色說:小時候我對女兒有虧欠,我沒好好陪她,現在她長大了,我得一一給她補回來,是我欠她的。
與母親的“仁慈”相反,女兒持續地折騰出一些問題來,比如反復跳槽、離婚、自殘等等。每一個問題出現后,她的母親都會不厭其煩地“收拾殘局”,企圖要去拯救女兒糟糕的人生。
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呢?問題就出在,這個母親對孩子有著致命的補償心理。這是對子女心懷愧疚的父母,最容易做錯的傻事。
“靜觀育兒”在跟大量父母們做早期教育科普的過程中,常常會遇見容易自責、內疚的媽媽。這些媽媽沒弄明白的一個道理是:過去了的,就是過去了,孩子已然不是最初那個小嬰兒,不可能再重新回去過一遍。比如,當初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需要跟父母各種膩歪,而現在,孩子需要的自己的空間,自主權,那么,仍然像對待小寶寶一樣對待孩子、遲遲不肯放手的父母,對孩子而言就是壞父母。
這等于是,為了補償過去,而干擾到了現在。父母最重要的,是尊重當下孩子的成長需求,聽取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現在有獨立的能力和需求,要離開父母,而父母的心態卻仍然是“我對不住孩子,我需要多做一點,不然我的孩子就會……”,這個態度一定會干擾到孩子,甚至過多入侵孩子的個人空間,導致界限不清,強化孩子的逆反。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跟父母的權利爭斗上頭。嚴重的,有孩子會為了投入這場爭斗,搞砸自己的人生也在所不惜。
就好像前面提到的那對母女。因為母親的不放手,她的女兒一直沒能真正長大。女兒的所作所為,顯然還停留在青春期,是一個處處跟媽媽對著干的叛逆少女。母親過多的干擾、操心,在女兒眼里不過是干擾,是入侵。叛逆的孩子一直在配合母親上演一出惡性循環的人生大戲:我出問題,你來搞定;我出問題,你再來搞定……彼此處于糾纏不清,沒有真正分離的狀態。
這樣的親子關系,并不少見。尤其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后,因為父母無法真正做到放手、未能尊重孩子自我發展需求,而導致的親子沖突,俯拾皆是。
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期
一般從10歲前后開始,孩子們就邁入青春期(10-18歲)的門檻了。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不斷成熟。開始把自己既作為一個觀察者又把自己作為一個被觀察者。他們開始思考下述問題:
現實層面的“我”:“我是誰?”“我需要什么?”……
記憶層面“我”:“我曾經做過什么?”“我以前是怎樣的?”“我是如何長大的?”……
理想層面的“我”:“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我能為社會做什么貢獻?”……
他人眼中的“我”:“我長得好看嗎?”“我是否聰明能干?”“別人是否認為我是個好學生?”……
青春期孩子就是在不斷嘗試、尋找、印證“我”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所以,當孩子表現出更加關注外在(尋找他人眼中的“我”);看上去有點迷茫無措(尋找現實層面的“我”);經常和父母討論一些曾經成長過程中發生過的事情(尋找記憶層面的“我”)等問題的時候,請接納孩子的表現,因為這是這個年齡段孩子人格形成過程中必要經歷的一個階段。
同樣,在這個特殊的年齡段,孩子也會出現各種令父母頭疼和感到棘手的問題。因為各個層面的“我”,會沖突,沖突中又努力尋求著整合。會有挫敗感,會有孤獨感,會各種擰巴。沒錯,這個階段的孩子,會開始跟家長較勁,也跟自己較勁。而根本上,不過是孩子們在努力的探求中,想要找到“長大成人”的感覺,想要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一個位置,并證明自己的存在。
對此階段的孩子,父母必須要記住:孩子不主動請求,不額外提供幫助。你的“幫助”很可能被敏感的孩子當做一股需要用力反抗的入侵力量。而此時期,媽媽需要盡量避免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啰嗦,尤其你有一個兒子的話。
青春期孩子叛逆,父母需放權
一位媽媽問:
兒子十二了,一直以來我只要是說他就會哭,有時還會打自己,現在判逆期也到了,越來越嚴重了,老罵人,跟同學也想處不好了。
青春期的孩子都會有些叛逆,這是孩子成長之路的必經階段,也是青春期孩子的共性,父母越是管教,就越是朝著相反的方向走,建議家長要學著逐漸放權,給孩子自理、自主的機會,關于學習,往往家長越是監督著、逼迫著孩子用功,效果反而不好,不如把學習的事,交給孩子自己解決,成績好,孩子自然會獲得同學、同伴、家長更多的稱贊,孩子都是渴望得到肯定和贊揚的,這就是孩子自我成長的動機。
青春期的孩子切忌說教或打罵,想要打開和孩子溝通的途徑,不妨先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聊起,讓孩子逐漸對家長打開心扉。不要將家長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對孩子多鼓勵、多稱贊。
青春期孩子“早戀”,父母需接納
常有父母問到下面的問題:
最近發現孩子特別愛打扮,還經常晚回家,我懷疑孩子早戀了。如果孩子就是不愿意坦白自己的情感生活那該怎么辦呢?其實最讓我擔心的是寒假到了孩子有了很多的自由時間而父母年底生意忙怕顧不到孩子的日常活動,擔心孩子跟男同學關系會有進一步的發展。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此前的文章《發明“早戀”一詞,是中國父母的悲哀!》專門談到過。針對孩子正常的情感發展和需求,以及表現出來的“早戀”之勢,父母能做的,就是科普基本的性教育知識,給出簡單明了的提醒,甚至可以跟孩子聊聊自己的戀愛經驗等。
客觀評價青春期孩子,不對孩子提出超乎時機的期望
青春期孩子自我評價能力雖然有了顯著的發展,但總的看來還不成熟。他們最初往往是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的,尤其是孩子生活中一些“重要他人”,比如父母、老師及他們所尊重的長輩等對他們的評價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此,父母需要了解的是:
可以提出客觀評價與期待。比如“我希望你是一個有時間觀念的人”,這種理想對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成為他們人生的動力。
避免貶低或是一味地不切實際的夸獎。這可能使青春期孩子形成不正確的自我認識,或是成為自卑的人,或是成為自吹自擂、妄自尊大的人。
避免對孩子的期望不切實際。比如“你必須考上**名牌大學”,提出過高或過低的要求都不利于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長。
這一點尤其需要強調。很多父母對青春期孩子的學習要求會增高。而一旦沒有達到父母所期望的目標和要求,便會產生氣惱、失望,甚至惡語訓斥、拳腳相加。尤其是對學習成績低下或品行有問題的青春期學生更是抱有偏見,認為無可救藥,放棄對他們耐心的教育和引導,致使這部分青春期學生看不到自身的希望,從而放棄對理想的追求。這些不切實際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是青春期學生期心理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要真正地了解青春期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能力特點,對他們提出適當的期望和要求,引領他們拓寬人生的通道,而非僅僅盯住孩子的學習成績。總之,愛孩子,就請及早學會放手。跟孩子保持距離,留給孩子自由呼吸的空間。這一點,是所有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就該明白的,并且需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斷提醒自己。尊重孩子的成長需求,外加適度引領的教養方式,就能夠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每個特殊的年齡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