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不明因果之理、不信因果之人來說,往往遇到事情,都喜歡抱怨,甚至于做出種種傷害他人之事,如惡口而言,大部分都覺得“辱罵”了就辱罵,反正我贏了沒有吃虧。
但實際上,卻是自己已經吃了大虧。關于“惡語”在當下其實很普遍,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勾心斗角”。
無論在何處,我們皆可以聽聞到很多“惡語”。但就是這么小小的一句“惡語”,往往就會給我們鑄下大錯。
車匿是陪伴悉達多王子離開世俗生活,出家修行時的侍者,當悉達多王子究竟證悟,成為佛陀時,車匿也出家為比庫。但盡管身為比庫,他卻因為自認與佛陀的關系密切而非常頑強、憍慢。
他經常說:“佛陀出離世間、出家修行時,只有我一人隨侍在旁。但現在,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卻說他們是佛陀的大弟子,而且有權指導我們!”
當佛陀糾正他的行為時,他保持緘默,事后卻仍然毀謗、揶揄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兩人。
佛陀因此幾次勸誡他:“車匿!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兩人都是卓越的比庫,并且善待你,你應該親近他們,并友善對待他們!”
雖然佛陀多次勸誡,車匿仍我行我素,繼續詬病、毀謗舍利弗與大目犍連。佛陀說車匿無法立即改過,但等到佛陀入滅后,他就會知所變化。
佛陀入滅的前一夜,喚阿難到床邊來,并告訴阿難在他入滅后,默擯車匿,也就是說所有的比庫都不要理睬他,也不要邀請他參與任何事。
佛陀入滅后,車匿領教到其他比庫對他的態度后,深切后悔過去錯誤的言行舉止,因此向僧伽認錯和致歉。從此以后,他改變言行,并且在禪修時遵照他們的指導,不久就證得阿拉漢果。
人的話語就如同一把利刃,可以伐木,也可以傷人,就看操持者怎么用了。
有時,一句污辱的話會促使一個善良的人行惡,一句寬慰的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一句言真意切的表白可以贏得一生的愛情和幸福,一句惡語相向的派頭可以摧毀多年的夫妻之情……
惡語雖然只是語言上的業,但卻能直接影響我們的身體,并損害我們的方方方面。因此,大家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么人,最好用正知正念攝持自己,千萬不要說惡語。
事實也正是如此,一句或許在自己看來無關緊要的話,可能會在聽者心田劃開一道無法愈合的傷口,因而古人說:“贈人以言,重于珠玉;傷人以言,甚于劍戟?!?/p>
出口傷人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訓練,但用話語暖人卻是一種長期修煉的本事,更是一種人生境界。
○ 本文轉載自佛教早晚課,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