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馬博士注意力缺陷多動癥讀書會的進行,我們明白,注意力缺陷多動癥人群的前額葉皮質功能障礙,已經是科學界達成的共識。同時,大伙兒對前額葉皮質愈發感興趣。我們今天就來簡要的聽聽前額葉皮質的故事。
00 一場意外引發腦科學界驚人發現
1848 年,美國鐵路工人菲尼亞斯·蓋吉(Phineas Gage)在一次事故中, 頭部被一根鐵棍穿過,傷口從臉部左側向斜上方深入,通過左眼后部、前額骨后部,再從偏左側的頭骨穿出,損傷了包括眶額葉皮層在內的前額葉皮層。(注意:這里明確的告知,損傷的是腦左部)。他奇跡般地活了下來,逐漸康復,但是此后性情大變。大家公眾蓋吉原本做事認真負責,做人友善,人緣良好。意外受傷之后,盡管身體康復很快,但他仿佛換了一個'靈魂',變得固執、任性、反復無常、粗魯不雅。
正是這個事件,引起了科學家們濃厚的興趣。腦科學家將蓋吉作為前額葉皮質重要的研究資料,認為傷及大腦前額葉皮層,是使他情緒失控,丟失“道德行為”的主要原因。現今,蓋吉的大腦組織成了哈佛大學的藏品,頭骨也被存放在哈佛醫學院圖書館的沃倫解剖博物館中,一旁仍放著那根鐵棍。
01 前額葉是什么,在哪里?
要了解前額葉的位置,我們應該先了解大腦的四個腦葉及額葉的位置。如下圖所示,大腦的兩個半球通常被分為四個腦葉,分別是額葉(Frontal lobe)、頂葉(Parietal lobe)、顳葉(Temporal lobe)和枕葉(Occipital lobe)。額葉和頂葉由中央溝(Central sulcus)隔開;外側裂(Sylvian fissure)則將顳葉與額葉、頂葉分隔開;大腦背側的頂枕溝(Parieto-occipital sulcus)和腹外側的枕前切跡(Preoccipital
notch)則將枕葉與頂葉、顳葉分隔開。
四個腦葉的分區
在人腦中,額葉約占大腦皮質面積的 40%,主要由運動皮質、前運動皮質、前額葉皮質 (prefrontal
cortex, PFC)和額葉底內側部構成,它是大腦功能的執行中樞,并與大腦其他部位相聯系,負責對傳入的信息進行加工、整合,并選擇適當的情感和運動反應。
簡單的說,額葉的前端是前額葉,前額葉的表層便是前額葉皮層,主要與人類的高級認知功能相關;額葉后端的表層是運動皮層,主要與運動的控制相關。
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在系統發生上最晚出現、在個體發育中最晚成熟的結構,與其他的皮層及皮層下結構具有廣泛的神經投射聯系。它是控制大多數高級認知功能的關鍵腦區,因此被認為是我們大腦的“總司令”。
02 前額葉皮層分區
根據執行功能的不同,科學界將前額葉分為不同的區域。依據各個區域的位置,我們通常將人類的前額葉皮層分為:額極(Rostral)、背外側(Dorsolateral)、腹外側(Ventrolateral)、內側(Medial)和眶額(Orbitofrontal)皮層。
前額葉皮層的不同分區不僅在位置分布上不同,在具體所負責的功能方面也有較大的差異。研究表明:背外側前額葉皮層與工作記憶、規則學習、計劃、注意力和動機等功能相關;腹外側前額葉皮層參與了空間注意、行為抑制、語言等功能的執行;眶額皮層與行為抑制、行為決策、情緒與社交控制等相關;內側前額葉皮層被認為與情緒、動機、學習、注意力調控、社交和行為決策等功能相關;額極是目前了解較少的部分,該腦區損傷的病人往往會表現出創造力、心智化能力、元認知等較抽象的認知功能的損害。
近期發表在《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的論文,采用多方法、多領域的方法來實現 內側前額葉MPFC 細分區域的功能,結果表明:社會過程在功能上與背內側前額葉皮層DMPFC 相關(也驚訝的發現與腹內側前額葉皮層VMPFC 也相關),自我過程與前內側前額葉皮層AMPFC 相關,情感過程與AMPFC 和VMPFC相關。VMPFC還有一個相對非選擇性的區域,可能支持情境處理,對每個域的過程都很關鍵,但也各自獨立。
2015年,美國哈佛大學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大腦中背外側前額葉(DLPFC)的位置,決定人類看見犯罪行為時,會如何懲罰犯人。專家透過掃瞄及模擬人大腦的活動,發現DLPFC會先收集資訊,再判斷罪行有多嚴重,從而選擇出適當的懲罰,猶如大腦中的法院一樣。研究指出,DLPFC會由腦部其他位置,收集有關過失及傷害的影響,然后將資訊整合,以支持如何作出懲罰。負責人巴克赫茲表示,一直以來人們都不知道腦部是如何整合傷害他人的證據,但是次研究則提供了一個新視野,并揭示了人類的腦袋是如何作出判斷,以及大腦中的道德規范決策機制。
03 前額葉的“冷熱”兩個執行系統
前額葉的執行功能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協作的功能,細分為兩個部分。
一是冷執行功能,伴于背外側前額葉。這個執行系統有事說事兒,不講什么困難,由抽象的、以效益為主導的問題所引導,就看結果,不受情緒影響,是純粹理性的部分,也是最晚成熟的部分。費洛伊德講的“本我、自我、超我”的“超我”,就是這部分大腦的功能,最高指示、最高規范都出自這里的指令。睡前交手機、好好睡個覺、列任務清單、規劃人生,這些都是“冷”執行系統的功能。如果這部分功能受損,延遲滿足的能力、自控能力會下降,自我控制能力沒有了,就剩下隨心所欲的欲望。小孩子就是這樣的,這部分大腦尚未發育,他只知道即刻滿足。
另一個是“熱”執行功能區,伴于腹內側前額葉。與前面的冷執行功能相反,這部分越來越接近邊緣系統,做決策時受情緒影響。這部分功能有情緒的參與,因此,很多時候,靈感強,靈感是人的想法、感覺,是來自邊緣系統的感覺直接到達大腦皮層。腹內側前額葉活性高才能感受自己的直覺。如果這部分大腦功能不足,會導致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但是感覺不到情緒的動力,無法真正做決策,沒有能力做決定。那些說起道理來頭對是道的,往往不去做事,做決斷困難,最有名的就是“趙括”,紙上談兵一把好手,打仗做決策就不行。這樣的人,他需要有人給他拍板,有人為他做決定。
04 前額葉參與情緒控制
前額葉也是情緒中樞通路的重要環節之一。額葉病變不僅能改變認知功能、行為和決策能力,也能影響情感和情緒。鐵路工人蓋吉事件近一個半世紀后,研究人員經采取 X 線和計算機三維模擬技術,發現蓋吉受損的是雙側額葉中下部分和額葉的腹內側區,尤以左側PFC 為甚。這是額葉與情緒、社會性行為直接相關的典型病例。
我們知道,“邊緣系統”負責產生情緒,而“前額葉”負責控制情緒。前額葉皮層屬于控制和注意中心,'控制'是主要職責,把你的注意力轉移到某個目標上,并進行詳細、理性的思考。邊緣系統位于腦干的頂部,包括海馬、下丘腦、杏仁核等部分,負責情緒和記憶的產生。人類的快樂、悲傷、憤怒、驚訝、恐懼和厭惡等基本情緒,均來自于邊緣系統。
不通過前額葉的情緒走的是“快”通道,是本能的戰斗逃跑反應的產物,往往會失控、沖動、負面情緒較多,容易傷人;通過前額葉調節控制的情緒,走的是“慢”通道,前額葉皮層可以抑制沖動的爆發,有理性。事件發生后,等待6秒,前額葉就可接管。從與情緒博弈的角度來看,當情緒(邊緣系統)戰勝理智與自控(前額葉),很可能拖延行為就產生了。反之,則實現了“自律”。
05 前額葉的發育時間長
有研究表明,與“邊緣系統”不同,“前額葉”的成熟時間相對較晚,一般要到25歲以后,才能完全成熟。因此,在兒童時期,由于“前額葉”發育不成熟,在“邊緣系統”與“前額葉”的博弈中,負責理智、自控的“前額葉”常常失敗。盡管,“控制”對于兒童來講十分不易,但是,一旦他們體會過“控制”后的快樂,這種場景同樣會存儲在“邊緣系統”中,為下一次情緒與理智的博弈提供助力。
前額葉的發育依賴于親身經歷與體驗,他人的說教、經驗、講道理對前額葉的發育無益。人所處的環境越復雜、所在的社群越龐大、經歷的事情越多,越能促進前額葉的發育成熟。
前額葉發育過程
本文章內容,主要來自腦科學博士后東華君、知網、pubmed,有誤誠請指出。若有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