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居民肥胖防治專家共識》發布。
中國超重肥胖居民全球最多
自1990年代以來,中國成年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平均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
1992年超重及肥胖率為16.4%和3.6%,2004年則為20.1%和7.1%,到2018年則增長至34.3%和16.4%。
依據最新的調查,2020年,在6~17歲的兒童青少年以及6歲以下的學齡前兒童中,超重/肥胖率分別達20%和10%。
最新發表的研究預測,至2030年,中國≥18歲居民超重/肥胖率將達到65.3%,在學齡兒童及青少年(7~17歲)中將達到31.8%,在學齡前兒童(≤6歲)中將達15.6%。
肥胖是一種病
WHO早就將肥胖視為一種病,肥胖也會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肥胖也可導致社會和心理問題,增加居民衛生保健服務成本,造成醫療衛生體系的負擔加重。
根據最新研究預測,到2030年,中國歸因于超重/肥胖的醫療費用將達4 180億元人民幣,約占全國醫療費用總額的21.5%。
中國目前建議使用BMI為24.0~28和≥28.0分別診斷成人超重和肥胖,采用腰圍男性≥90.0 cm、女性≥85.0 cm診斷成人中心性肥胖。
營養干預是生活方式干預的核心
對超重/肥胖者實施多種生活方式策略,主要包含營養、運動和行為方式干預等。
共識指出,營養干預是生活方式干預的核心。
建議依據代謝率實際檢測結果,分別給予超重和肥胖個體85%和80%平衡能量的攝入標準,以達到能量負平衡,同時能滿足能量攝入高于人體基礎代謝率的基本需求。
另外,推薦每日能量攝入平均降低30%~50%或降低500 kcal,或每日能量攝入限制在1 000~1 500 kcal的限制飲食能量。
藥物主要在成年人中應用。目前,僅奧利司他獲批為非處方藥,可用于肥胖治療的處方藥,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其他藥物,如GLP1受體激動劑(如利拉魯肽、司美格魯肽等)、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被建議用于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患者。
共識指出,超重、肥胖或減重失敗等經歷會帶來自卑、自責等負面心理感受,易誘發焦慮、抑郁障礙等精神異常,會進一步加重肥胖患者的過量進食行為。
因此,在肥胖治療中應包括心理疏導和支持以及對相關精神疾患(如焦慮、抑郁等)的針對性治療。
肥胖是復雜的社會問題
從生物醫學角度,肥胖可理解為遺傳、膳食、生活方式與行為、心理因素及其他因素(如職業、文化程度、社會經濟、健康素養、疾病狀況、用藥情況等)等個體因素導致的能量過剩。
同時,環境驅動因素和更遠端的系統動力因素(如政策、經濟、社會、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個體的行為,從而影響超重和肥胖的發生。
圖 中國肥胖的群體層面決定因素和個體層面危險因素
肥胖防控應采取全人群、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措施
全人群都應把保持健康體重作為目標,孕婦和兒童青少年是肥胖防控的重點人群。
堅持預防為主原則,開展綜合干預措施,實施全方位肥胖防控。
全生命周期包括孕前期、孕期、兒童青少年時期、成年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過程。
兒童時期是獲得健康知識、健康生活方式和習慣形成的時期,也是肥胖預防的關鍵期。兒童肥胖防控是“健康中國2030”的重要著力點。
肥胖的三級預防
①一級預防:針對容易發生肥胖的高危人群,通過生活方式干預,以預防超重和肥胖的發生,例如:通過科普教育、改造環境,促進健康的飲食和規律運動等行為;
②二級預防:通過篩查,對已經確診為超重和肥胖的個體進行并發癥評估,通過積極的生活方式干預阻止體重的進一步增加,并防止肥胖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必要時可考慮使用藥物減輕體重;
③三級預防:采用生活方式干預、膳食管理聯合減重治療的方式,實現減輕體重或改善肥胖相關并發癥、預防疾病進一步發展目標,必要時可采用代謝性手術治療。
為保證體重管理各環節操作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達到理想體重,需要建立規范化流程。流程應包括個體多維度評估、三級預防措施的選擇、體重與相關指標的監測和隨訪計劃的制訂。
圖 成人和兒童肥胖患者的規范化干預流程
肥胖是一個復雜系統問題,中國肥胖問題是由多層次、多方面的政策、環境、經濟、社會和行為因素共同驅動的。
個人、家庭、社區、學校、政府、專業機構和企業等應共同努力,改善致肥胖環境,倡導健康生活方式,預防肥胖及相關慢性病。
來源:中國營養學會肥胖防控分會,中國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分會,中華預防醫學會行為健康分會,中華預防醫學會體育運動與健康分會.中國居民肥胖防治專家共識[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22,43(5):60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