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過一個孩子的答案,他說,為什么爸爸媽媽就可以一起睡,而我就要一個人睡。
我想這也許代表了很多孩子的心聲,因為對于孩子們來說,睡覺就意味著要跟自己的父母分離,而且不知道父母在做什么。所以上床睡覺對于孩子來說,有時候是一種極其孤單的體驗,而父母他們卻仍然是兩個人在一起,他們不孤單,卻只剩下了我一個人。
所以,孩子天然有一種焦慮。
他們焦慮的是,自己需要和父母分離。而且,自己和父母原來是獨立的不同的個體。
入睡,會激發(fā)我們的分離焦慮。
這種分離的焦慮,從出生就已經(jīng)開始擁有和體驗了。
溫尼科特說,從來就沒有嬰兒這回事,嬰兒都是跟母親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當你看到嬰兒的時候,一定同時看到照顧他的母親。如果嬰兒離開了媽媽,那么嬰兒就會感受到生命受到了威脅。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睡眠與死亡似乎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就像我們平時會用一些類似睡覺的詞語來描述死亡的狀態(tài),比如說長眠。
不僅孩子會擔(dān)心自己與父母分離,父母也會擔(dān)心與自己的孩子分離。
這樣的焦慮感在很多父母身上會出現(xiàn),很多新手爸媽有過類似這樣的情緒體驗。
比如,看到自己熟睡的小嬰兒時,有時候會忍不住的去碰一碰孩子,就好像是為了看看孩子是不是還活著,檢查一下看看有沒有反應(yīng)。
許多的睡眠問題, 其實都是分離焦慮的呈現(xiàn)。
有的孩子會想跟父母睡在同一張床上,如果孩子比較小的時候,這不是問題。但有的父母并不愿意孩子待在身邊,原因是,父母們會覺得,如果孩子不能培養(yǎng)起獨立睡覺的能力的話,那么在孩子越大的時候,就越難讓孩子獨自入睡,這讓父母們覺得很焦慮。
其實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已經(jīng)開始在醞釀著分離了,所以我們會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發(fā)展出獨處的能力。
獨自入睡,自己一個人去面對孤單,是發(fā)展獨處能力的第一步,這是每個人在成長為獨立個體過程中,需要付出的代價。
焦慮,既是成長的代價,也是成長的動力。前提是,有一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guān)系為根基。
有這樣一個案例。
有個12歲的男孩,已升學(xué)念初中,卻無法參加學(xué)校的軍訓(xùn)活動,晚上必須得媽媽陪著才能入睡。
期間這位媽媽也嘗試過很多的方法。比如,在孩子房間的床邊再弄個沙發(fā)床,晚上她就在沙發(fā)床上陪伴孩子入睡,想慢慢過渡到讓孩子獨自入睡。
但是,孩子睡覺時不能關(guān)門,也不允許父母的關(guān)閉房門。晚上孩子要起床上廁所時,就大聲的喊爸爸媽媽,要父母帶著去洗手間,然后還得陪著他回房間,看著他上床入睡后,父母才能再回到自己的臥室去睡覺。
如果我們單看這個孩子所呈現(xiàn)的狀態(tài),可能會覺得無法理解,又或是覺得這個孩子太麻煩,也可能會懶得理他,斥責(zé)他等等。但是,如果你看到這個孩子的成長經(jīng)歷,你就會理解他為什么會變成這樣。
這個男孩在出生后頭幾個月,主要還是跟在媽媽身邊,因為那時候媽媽有產(chǎn)假。媽媽的產(chǎn)假結(jié)束后,孩子大概從4個月大到6歲間,主要由外公外婆,爺爺奶奶輪換著照顧,就是幾個月輪一次,一段時間是爺爺奶奶帶,一段時間是外公外婆來住。
雖然親人們對孩子都照顧得挺好,但是孩子的依戀關(guān)系不穩(wěn)定。這極大的影響了孩子的安全感。
他不能自己呆著,不能一個人睡覺,以至于這個孩子,即使現(xiàn)在長大了,但無論他去哪,都得有個人陪著才行。這就給孩子的獨立性、社會性帶來了很大的制約,十幾歲的青少年,還是不能一個人獨立的面對日常生活。
法國心理學(xué)家費利奧沙說:“只有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獨立。” 因為孩子的安全感,來自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依戀關(guān)系。
有的幼兒園會理解孩子這個階段的心理需求,就會讓父母在孩子入園的時候,給孩子準備一件媽媽的衣服、毛毯或是其它能讓孩子想起媽媽的物件。
因為孩子在不安或睡覺時,蓋上一件有媽媽味道的衣服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也能讓孩子在適應(yīng)幼兒園的生活時,有一份和媽媽的鏈接感。
也就是說,孩子會信任與父母分開后的未知世界,也會相信當我回到這里來的時候,父母還會在身邊。這就是所謂的把父母內(nèi)化到自己的內(nèi)心,成為自己內(nèi)在的一部分穩(wěn)定的客體存在。
而孩子的睡眠問題,或是沒有發(fā)展起獨處能力的問題,往往原因不是來自孩子,而是來自父母。
一方面,是前面所說的依戀關(guān)系根基不穩(wěn)定。如果過早的去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要求孩子在一個感受不到媽媽的呼吸,皮膚和的環(huán)境下睡覺,可能會使孩子產(chǎn)生被遺棄的恐懼和對他人的依賴。
另一方面,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父母離不開孩子。
馬伊琍曾在微博上提及,女兒提出要自己獨立睡覺,原因是白天和同學(xué)聊天,得知同學(xué)都是自己睡,于是她也決定獨立睡覺,不再讓媽媽陪。
分房睡的過程很順利,而作為媽媽,馬伊琍說,每次聽到孩子呼吸均勻,準備起身掩上房門離開時,自己的內(nèi)心卻有些許失落,就好像自己還沒有做好準備,這一天居然就來了。
所以,分房睡,其實是孩子的需要。
當孩子哭鬧著不愿意分房睡的時候,父母不但要看孩子的因素,也要覺察自己的潛意識。
比如,有位媽媽,她一方面苦惱孩子不夠獨立,不能自己入睡;另外一方面,她有時候又會主動的讓孩子過來他們房間睡。因為在潛意識中,她知道只要孩子在房間,就可以讓她擁有和丈夫不做愛的理由。
假如孩子可以獨自入睡了,就會給父母更多的在一起的時間。那么,如果夫妻兩并不想在一起呢?
有個國外的家庭治療案例的視頻記錄,說是一家三口去找治療師,治療孩子不愿意自己睡覺的問題。
治療師讓媽媽在孩子每次醒來離開房間后,要把孩子抱回去,讓孩子在自己的房間睡覺,媽媽也按要求的這么做了。最后,孩子終于可以在自己的房間獨自入睡。
有同行在看到視頻的這個過程時,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很好奇這對夫妻有了多出來的時間,他們又會做些什么?
果然,在孩子不能獨自入睡的問題解決之后,這對夫妻就分居了。因為孩子不能獨自睡覺的“問題”被解決之后,夫妻間早就埋伏好的沖突就慢慢的浮出了水面。
家庭是個系統(tǒng),孩子的入睡問題有時候可能只是個幌子,成長是孩子的需要,獨自入睡是孩子則是成長的需要。
有時候,我們或許可以試著問問自己,孩子的睡眠問題,到底是在滿足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