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并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益氣祛風,健脾利水。
組成:防己、生黃芪、茯苓、白術、甘草。
主治風水或風濕,汗出惡風,身重浮腫,關節煩疼,自汗出,腰以下重,小便不利,脈浮。
方中重用黃芪補氣固表為君;防己祛風行水為臣;白術健脾勝濕,助黃芪以益氣固表為佐;甘草調和諸藥,姜、棗調和營衛為使。諸藥配伍,表虛得固,風邪得除,脾氣健運,小便通利,則身重、浮腫諸證自愈。
2.防己茯苓湯:《金匱要略》: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已茯苓湯主之。
組成:防己、黃芪、桂枝、茯苓、甘草。
病人四肢腫,病位雖在表部,但其人衛氣已虛,故不可與麻黃傷其陽,而以茯苓淡滲利水。防己清利濕熱水郁。營氣有郁熱,故不用芍藥。胃氣有虛熱,故甘草不炙。重用茯苓六兩,目的在于使藥物的作用能夠達到皮表部,與小柴胡湯重用柴胡,使柴胡的作用能夠達到表部,解半表半里之陽郁從表而出;葛根芩連湯重用葛根,使葛根的作用能夠達到表部,解半表半里之熱郁從表而出的道理一樣,若用量不夠,就不能透邪出表。茯苓作用趨里,若用量不夠,就不能達表,而將皮膚之水氣滲利于下。皮膚脈絡虛,必以黃芪補之。怎知皮膚脈絡虛?以其人“四肢聶聶動”為證。四肢聶聶動,是衛氣與水氣相搏,因其人衛虛而不能自持,故“四肢聶聶動”。四肢聶聶動,一是因虛,一是因熱,無熱不動,故主以防己清利濕熱之水邪、佐以茯苓滲利水邪從小便而出,黃芪補皮膚脈絡之虛,桂枝發散營氣之郁熱。衛陽內潛,必有營陰之郁熱,當以桂枝散之。
3.防己地黃湯:《金匱要略》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組成:防己、桂枝、防風、甘草、生地黃。
功能主治滋陰涼血,祛風通絡。主治風入心經,陰虛血熱,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脈浮;或血虛風勝,手足蠕動,瘈疭,舌紅少苔,脈虛神倦,陰虛風濕化熱,肌膚紅斑疼痛,狀如游火。
方中重用生地黃滋補真陰,涼血養血為君;防己善搜經絡風濕,兼可清熱為臣;防風、桂枝調和營衛,解肌疏風為佐;甘草調補脾胃,和協諸藥為使。配合成方,共奏滋陰涼血,祛風通絡之功。
4.己椒藶黃丸:《金匱要略》腹滿,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組成:防己、椒目、葶藶子、大黃各1兩。
主治水飲積聚脘腹,腸間有聲,腹滿便秘,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脈沉弦。
本方用于水飲內停,郁而化熱,積聚腸間之證。方中防己利水消腫,椒目行水消脹,二藥相合,導水飲從小便而出;葶藶子,下氣行水,大黃蕩滌腸胃積熱,二藥相合,逐水通下,使水飲從大便而去。諸藥配伍,行氣利水通便,前后分消,則諸癥皆除。
5、木防己湯、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金廈要略·痰飲咳嗽病篇》其云:“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組成: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參。
功能主治主治支飲,癥見咳喘發熱,心下痞滿,小便不利,或兼有短氣乏力,舌紅苔薄黃,脈沉。
方中木防己性苦寒,善于通經利水;石膏辛寒,重在清熱解凝;佐以桂枝,與木防己相伍,苦降辛開,行水氣而散凝結;人參既益氣以助祛邪,又養陰以補津凝成飲之陰虧。
6、加減木防己湯。溫病條辨云:“暑濕痹者,加減木防己湯主之。
”暑即為“熱”,所以“暑濕痹”即是“濕熱痹”。
加減木防己湯是由《金匱要略》的木防己湯去人參加通草、杏仁、滑石、薏苡仁而成。
本方的特點是重用石膏,以清熱為主,配以滑石、杏仁、薏苡仁清利三焦之濕熱;防己、桂枝宣通經脈之氣;通草既能通利經絡,又能淡滲利濕。全方共奏清熱利濕,宣氣通絡之功。
【主治】暑濕痹,癥見周身酸楚,四肢沉重,關節紅腫熱痛,或有發熱,口渴,舌紅苔黃膩。
吳鞠通稱之為“治痹之祖方”,后世多用來治療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病。
推薦: